前幾天在外面餐廳內用
結果看到一對母女,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但總之後面就是媽媽在情緒勒索女兒
模式也蠻經典的
"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對我什麼態度"
"我不是要刁難你,但你應該學會尊重他人"
"我辛苦賺錢養你,結果還要被你看不起,被你嫌煩"
"你的老師經常告誡我你對其他人很不客氣,但這是我害的嗎? 我說什麼你都不聽,還要我怎麼辦"
然後就諸如此類超級久,超過15分鐘以上
女兒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開始哭也被要求不要哭
不過裝飲料時聽到店員們在交頭接耳
聽起來好像是進店時,女兒也做了些怪事
所以也許媽媽也真的是言之有理的洪水潰堤
但果然情緒勒索還是充滿無趣的無意義行為,情緒勒索不會實現任何真正有意義的目的或效果
而這正是關鍵,情緒勒索,並不是"理性"行為,而是"感性"行為
舉個例來說,生小孩,從來就不是小孩的選擇,而是父母的選擇
所以邏輯上來說,父母從來就沒有要求 "我含辛茹苦把你養大,你應該感謝並尊重我" 的立場
並且大概當事人只要冷靜想想也會明白,自己會尊敬人或感謝人也是自然而然的感受,而不是被他人要求的
當然這裡不包括被寵壞,以為受人幫助都是理所當然的兒童或成人
那麼為什麼人類,而且還大比例,仍然會情緒勒索呢?
個人認為情緒勒索是不穩定人格,造成的表現偏差
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說,人類的精神依序要滿足幾個層次
其中想要被愛與想要被認同,可以對應到馬斯洛提出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
而大概是現代有幾種現象
1.工作成就感低落: 例如明明是自食其力也有幫助他人的工作,卻被歸類在底層工作,或是高取代性,而無法感受工作的成就感
2.職業家庭主婦/夫: 經濟上依賴另一半,因此如果另一半經濟狀況良好,則對於家庭照顧必須得出同等以上的成果
以致家長會無意識將幾種期待映射到小孩身上
1.付出必須有回報: 自己減肥或工作有可能努力也沒有進步,但是自己如果花錢讓小孩去補習或學才藝,就期待一定要有效果
2.付出值得感謝: 父母養育小孩是義務也是責任,但因為疲勞感,容易在過程中開始覺得自己的付出不是義務或責任,因此應該被感謝,算是慢性自我解釋偏差的一種 (例如有些人開始進行反社會行為,但會逐漸設法解釋成是社會不公平、自己無可奈何上梁山等等)
3.小孩的表現是工作成果: 家庭主婦/夫,最常見的壓力,如果負責顧家顧小孩,但小孩卻表現不佳,夫妻吵架時 "我整天在外面賺錢累得要死,你只負責顧小孩,卻把小孩顧成這樣?",類似這種壓力會讓小孩的表現連結到成年人的成就感
另外有些媽媽群組會加減比較小孩,也是這種心境的體現
可以說是因為馬斯洛需求理論得不到滿足的慢性痛苦,轉變成的扭曲表現
所以個人認為是,一旦開始情緒勒索,就已經不是訴諸邏輯或理性可以解決的問題了
為什麼要說這個呢? 因為我在母女旁邊的座位喝咖啡,我在思考如果要介入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好
放著不管就是媽媽會繼續情緒勒索,但得不到回報,畢竟世間大概沒有人被人用負面情緒困住,並要求說你應該感謝我,然後就覺得你說的對,開始"真心"感謝對方
事實也是如此,那個女兒在20分鐘後,找個理由離開餐廳,然後就15分鐘沒有回來,大部分被情緒勒索的小孩也只是變得不愛回家
但偏偏這是種答案,稍微拉開距離,能讓負面情緒不會繼續累積,例如父母不會覺得照顧小孩是負擔,反而發現其實小孩回家開心吃自己煮的晚餐很讓自己欣慰,然後理解小孩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小孩也會自理生活後發現父母替自己做那些家事並賺錢很辛苦,理解父母其實真的付出很多
但這也是理想的情況,演變成跟家人斷絕關係或像一些家庭慘劇的也是大有案例
所以有沒有比放著不管更好的介入方式呢?
以原理來說,情緒勒索開始後,靠當事人是無法解決的
首先施展情緒勒索的人,可以認為狀況已經差到不可能發現自己在情緒勒索,甚至會不斷強化自己是對的的自我催眠
而被情緒勒索的人,通常也逃不出困境,例如兒童最常見的困境就是經濟依賴,另外就是道德綁架
要精神特別強力且堅決的人才能把距離保持在 "我很感謝你的付出,但我謝絕任何形式的情緒勒索"
例如我有個學妹,他是個溫柔的人
所以當她母親說: "你如果不照著我的想法,我乾脆去死",學妹就會覺得退一步海闊天空
畢竟他認為總不可能真的讓母親去死
然而客觀來說這應該是惡性循環
首先情緒勒索本身就是精神不滿足的扭曲表現,因此允許對方情緒勒索大概治標不治本,只會暫時滿足並造就下一次的情緒勒索,同時會逐漸升級,像上述案例學妹大概也有抵抗過,但情緒勒索成功者會在不順利時升級勒索程度,然後勒索成功後又可能因為罪惡感或內疚,開始解釋說
"不是我的問題,只是因為無可奈何,我才這樣要求你"
而被勒索者也只會更抗拒這份關係或感到更疲憊,以致也做出更不理性的決策或疏遠關係
也就是說兩邊都不會真正在需求層次得到滿足
畢竟需求層次沒有得到滿足的人類,對於問題不是在意 "管他誰對誰錯誰的貢獻,總之我們設法讓問題得以解決",而是在意 "我不能是錯的那一方,否則我會很痛苦"
所以按原理來說,比較好的介入應該是
做為第三方介入的話,進行瞭解,對於情緒勒索者,值得認同的地方認同,讓其能在需求層次得到療癒,並且要推薦其新的精神憑依,避免又把小孩當作精神需求的憑依物
當事人的話,風口上可能推薦避戰,避免反覆加劇情緒勒索者合理化自己情緒勒索的自我解釋和自我催眠,然後有意無意在日常對話中,給予對方值得讚賞的付出或努力認同 (標準不要太高,有幫助他人或持續進步最重要),幫助對方建立對自己一些優點的自信,以便作為其精神支柱,例如 "我是一個喜歡努力的人"、"我是一個愛當志工、樂於助人的人"、"我是一個愛運動的人"
這種 "我是一個XX的人" 通常會主導一個人在情緒決策上的反應
這也是個人研究的一環,而且是前幾重要的成果
"比起關注一個人說話的內容,要更探究對方為何說這句話"
所以 "我是一個XX的人" 聽起來是一個瞭解自己的過程,聽起來無論如何是一句好話
但如果對方特地告訴你這句話,那麼根據情境概念就完全不同
在我的研究範疇內,"我是一個XX的人",如果XX是優點,那就代表了自豪感,非常值得鼓勵和認同
但如果是缺點,概念就完全不同
舉個例子我有個排球球隊學妹曾經跟我說
"我是一個不喜歡打比賽的人"
而這裡就是警語,仔細觀察就能明白,他其實是 "想要合理的放棄打比賽",真正不喜歡的是 "打比賽卻感覺在拖隊友後腿的自己"
給予認同的話,他會比較輕鬆的放棄練球和比賽,但實際上應該不會比較快樂,因為只是變得也沒有成就感
事後也發現這個學妹累積夠實力開始能幫助隊伍,並被隊友誇獎和歡呼時,就變成了不得了的好戰派,真該把他當年那句臺詞路下來當黑歷史
而另外一個學妹就不一樣
"我打排球只是想要動一動"
而這裡也是真的,該學妹對鬥爭和競技毫無興趣,他真的就是和大家一起練球流流汗就心滿意足
這裡的區別在於 "逃避" 和 "追求",然後還要加上對當事人的行為觀察,因為"講話"這件事都會根據社會期待去做修正,因此言語幾乎都是修飾過的產物,而行為,尤其在當事人沒有承受壓力時的選擇,更容易體現當事人的本質
另一個超常見案例
"我也很想努力,但是...(某種困難)"
這裡經過多次實驗證實,這句話只是希望對方不要再繼續要求其努力,因此替對方解決困難毫無意義
另外如果真的有這種困擾的人句型會是
"我在做一件事,但是...(某種困難)"
努力這件事其實也一目瞭然
如果有喜歡的人,男生可以不畏風雨接送送消夜,女生可以聊天聊到半夜
遊戲可以農的昏天暗地還課金
研發可以孜孜不倦還瘋狂學習
真正想努力,是根本不用人逼,而且會自己不斷找方法排除困難的
因此回歸主題
"比起情緒勒索的內容,要更在意對方為何在情緒勒索"
然後根據其勒索內容,反推其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在沒有接受勒索的時候,又合適的滿足對方真正想要的事物
以便達成雙贏,可能這是最理想的方式
畢竟因為疫情已經大量減少外出用餐或待在咖啡廳
人類的負能量和喧囂,可不是適合咖啡的配料
因此下一個在我附近情緒勒索的家庭
將成為本瘋狂科學家新假說的實驗對象
事情有可能變得更糟,但危險和不確定性正是實驗的魅力
風險控制的部分,就是要先確保對方的飲料是冰的或已經不燙了,然後桌上沒有刀叉
然後我會用紋身貼紙在臉上弄一個 龍和虎還有刀疤的假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