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沒入任何黨,是因為我其實並不希望被該黨強制動員,強制去工作。
我只是想要一個歸屬,我是想要一個黨證,讓人家覺得我屬於某個政治組織,因為這樣好像很酷(其實並沒有)。
但時至今日我仍然常常有入黨的想法,但都沒有真正實踐過。
參加政治和信仰宗教是差不多的事,都是試圖讓自己感覺自己不是庸碌的人(雖然可能仍是),許多普通人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有特殊經歷的,那些跑去烏克蘭當兵的人就是這樣。
還有另外一個很現實的理由:入黨每年或半年要繳黨費。
我不想花錢。
我曾自詡共產主義者或社會主義者,但其實我並沒有真正意義上讀過哪個共產主義著作。(而且黨內批鬥的文化我其實不喜歡。)
我試著讀過《資本論》,但太艱澀難讀。
我試著讀過《共產黨宣言》,但太攏長且無聊。
我試著讀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前者只有開頭有趣,後者是從頭到尾都寫得很澎湃。
但我始終沒有熱愛的社會主義讀物。
相反的,我讀的中華民族歷史讀物倒很多,如以下書單:
《國史大綱》錢穆(錢穆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好,本書成書於民國初年,所以文白夾雜。)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本書是在中華民國流亡臺灣後錢穆先生在香港著作的,已經相當白話文了。在書中可以看到錢穆借古諷今,不認同共產主義理論。對岸也推崇《國史大綱》,不知本書在對岸有無刪減?)
《博古和毛澤東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領袖們》秦福銓(香港的書)
《中國通史》甘懷真(適合國高中生的歷史讀物,算薄,取其精萃。)
《何謂中國?疆域、民族、文化和歷史》葛兆光(中國學者,算客觀的學者,甚至在本書中願意討論杜正勝的同心圓理論,是本好書。)
《三國史話》陳致平
《周代城邦》杜正勝(就是發表同心圓理論的人,算是臺獨課綱的理論家,扁政府的教育部長)
我也讀過其他臺灣史、世界史的讀物,例如我最愛的:
《世界文明史》五南出版社(我最愛讀基督教早創時期那一段)
《世界通史》王曾才
《典藏臺灣史》玉山社(臺灣原住民史現代基督教的部分深得我心)
《臺灣歷史圖說》周婉窈(著名的臺灣史學者,臺大教授)
《少年臺灣史》周婉窈(偏向青少年的臺灣史啟蒙讀物,通俗易懂,但立場相當偏臺派。)
還有一些史學著作,但我看不完,真的太深奧:
《歷史論集》和《想想歷史》,前者真的是歷史學的終極問題:學歷史有何意義?
後者在意上世紀歷史學在歐美的發展和西方中心主義的反省(我目前讀到的)。
前者第一章的結尾「歷史是歷史家和事實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現在和過去間無終止的對話!」應該是所有史學入門課程的標準答案。
雖然這個答案很詩意,但我其實覺得白話文就是「歷史就是史學家在故紙堆中結合自己的見解或感情(可能是意識形態)得出的答案」,通常這種答案跟科學一樣是經過重重論證,甚至成為理論的(如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史觀)。
但反過來說,史學和文學一樣,都是人感情的產物,都是可依據人自由意志隨意書寫的。
雖然有中文系,但不是每個中文系出來都能寫出巨作,甚至不是中文系的人也能成為厲害的作家。
要會寫歷史文章,不必是歷史系出身的,你看cheap就是日文系畢業的,歷史頻道一樣做得嚇嚇叫。
為什麼同一段歷史,臺灣人刻意說東寧王國,而中國人卻說鄭成功收復臺灣呢?
其實兩種說法都是人只刻意訴說對自己有利的部分,這也不算說謊。
再說,要追求所謂歷史真實,根本不可能。
但人們卻相信那是存在的,因為這關乎政治信仰。
雖然對一般人而言,這都是無病呻吟,人應該只需要關心跟自己有關的事就好,例如賺錢。
所以才有人對政治異常排斥,但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人才是相當活在真實的人,尤其在臺灣這個科技與工商業之國。
哲學家並不如他們所說的引導社會,真正在影響臺灣人價值觀的只有媒體、政客、資本家。
文學家並不能陶冶國民,因為人們更愛看像《如果歷史是群喵》、《黃阿瑪日記》、流行影視劇這類東西,但不要誤會,我也愛看。
歷史家也不能真正的還原歷史真相,因為歷史家更像政府的工具,是為政黨提供理論依據的人。
政治家不一定要熟知所有歷史,他只需要史學家幫他們做好學術工作,然後再由他指揮整個教育工作、政治宣傳就可以了。
偏題了,其實我本來是想說我也想通過讀歷史尋求特殊的政治認同感,但這超矛盾。
你看,如果我要支持臺灣民族主義,這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臺獨思想基本已在臺灣取得勝利了。
就像某些韓粉說的,要撥亂反正,可能只能期待中國統一臺灣了。
要支持臺獨,沒有什麼特別的。
如果要支持中華民族主義,其實支持國民黨或新黨就可以了,但我壓根就不想支持。
我跟國民黨和新黨真的沒關係,我甚至不是軍公教家庭出身的人。
至於你說統促黨、臺灣人民共產黨、勞動黨,這些黨太小了。
外國常常存在頗有知名度的極右翼或極左翼政黨,往往吸引年輕人追隨,但臺灣沒有這種政黨。
對臺灣人而言,基進黨、統促黨已經很激進了,但其實跟外國的極左和極右比起來,都算正常。
這樣說好了,日本共產黨是穩定的有國會席位的政黨,但日本卻屬於一黨獨大。日本政治冷感。
臺共幾乎可以說不存在,但臺灣政治卻屬於兩黨制。臺灣政治運動比日本熱情。
而有些歐洲國家,屬於多黨制,存在許多奇奇怪怪的政黨(什麼海盜黨、共產黨、法西斯主義),甚至社民黨長期執政,工黨(社民)對保守黨起監督作用。
臺灣和歐洲國家相比,政治相對正常。
所以臺灣人縱使有什麼民怨,也只能在兩黨的口水戰中選邊站。
對大部分人而言,歷史教育僅止於高中就足夠了(其實我覺得到國中就夠了),人民只需要對自己民族或土地的過往有模糊的認知就可以了,知道自己的祖先如何榮耀或如何悲催並不能換成錢,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這是浪費時間的。人民在不重要的地方無知點其實沒關係,對國文、歷史、公民、地理有深刻的認識卻不能學以致用,其實反而會造成人民精神上的負擔。
如果你要寫歷史學術文章,真的要歷史系的訓練,但民眾不會想要又臭又長的論文或期刊文獻,而且大部分的人也不需要會寫。
其實我感到孤單或被人排擠是應該的,既然我執意要不一樣,那當那個棒打出頭鳥就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