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來,Covid疫情自2019年底初現禍端,至今已經持續兩年多,不論是經濟和社會層面,都從根本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不管是在臺灣看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新聞臺,抑或在美國有一搭、沒一搭地聽著街頭巷尾的耳語,其實都覺得疫情和自己相隔甚遠。當然,這不代表疫情對伍德的生活毫無衝擊,而伍德出入也是口罩不離身,和許多讀者一樣,謹慎而不恐慌地繼續日常生活。
然而,變異通常就是如此突然而無徵兆。
「吶吶,伍德!我上週四傍晚喉嚨不舒服、週五還發燒?!挂晃粴W洲朋友週日時在通訊軟體這麼寫道:「結果一測是Covid陽性耶?!?/div>
「那個,我們不是上週三才一起吃午餐嗎?」
「對呀對呀,我在猜是上週二開Party的時候中標了。我是第三個發病的。所以你要是不舒服就要去測一下喔。」
好傢伙,伍德我一週出門沒幾次,也邊緣到沒人找我開Party,結果突然有風險了。此刻心情可謂萬(草泥)馬奔騰。之前另外有次和人出外吃飯,才剛坐上車,隔壁的美國同學就聊到自己兩個禮拜前才剛Covid痊癒,讓伍德只能送上個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這次可是更加直接的危機了。雖說身體狀況一切正常,唯一的癥狀大概是不想工作,而這種癥狀大概是好不了了。即便如此,心裡還是會覺得毛毛的。
雖說室友因為要進實驗室,定期都會篩檢,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也很留意,認為伍德大概沒事(畢竟伍德要是中標,室友大概也跑不掉),但為了讓我們兩個都安心,伍德還是索性預約在學校篩檢。
這裡岔開聊聊現在美國的現況如何。打從疫情開始,歐美各國,特別是美國採取的是相對放任的政策。各州狀況不太一樣,但最嚴厲的就是2020上半年的封城,強迫餐廳、健身房等設施停業;當然,也有完全沒有封城的州。在2020夏季後,管制逐漸鬆綁,政策也轉向為建議民眾做好自身健康管理。事實上,究竟那波封城對減緩疫情有否幫助,而為此蒙受的經濟損失究竟值不值得,也是最近社經研究的熱門問題。
對一般民眾呢?從公共運輸、超商,進到室內就必須戴口罩,商家有權拒絕未戴口罩的民眾進入。而學校也如各位猜想地,採取遠距教學。相關措施在2022年一月底隨著主病毒株換成Omicron及疫苗普及率越來越高後逐漸鬆綁。當今大部分的課都已經回復正常,但伍德的課恰好都是遠距教學──遠距也是有好處的,不必通勤,錄影和事後補課也很方便。同學們也不再像疫情之初如驚弓之鳥,大概就是能「喔,你中了Covid呀。哈哈?!惯@樣笑著帶過的程度*1。
總而言之,除去遠距教學,以及搭公車、進室內需要戴口罩外(就連室內口罩令都有鬆綁的趨勢),伍德的生活可說一切如常。這其實反映美國人普遍認為管理健康是自己的責任。從入境開始就只有建議隔離,並未強制;有類似社交軌跡紀錄的App,但並未強迫下載;檢驗和疫苗都是免費的,疫苗是強制的,但不會因為周邊有人中獎,就將一切工作中斷,由政府介入通通檢驗和隔離。
伍德當天久違地到了學校後,便到檢驗的場所去。在確認身分後,護理師只交給我檢驗用的棉花棒。說了一長串操作的注意事項,其實可以簡化成下面一句話:
「伍德,你自捅吧?!?/div>
是的,相較於臺灣主要由醫事人員執行檢測,美國則是由醫事人員教會民眾怎麼做,並監督他們的第一次(?)。以伍德學校做例子,到處都有檢驗器材的販賣機──說是販賣機,其實是不收錢的,而是掃學生證做紀錄。在特定場所蒐集檢體後,陰性結果會透過網路通知,陽性則是會接到學校電話,並且指導如何自己在房間隔離(沒有檢疫所這回事)。
那麼伍德的結果如何呢?
「哈囉,感覺好點了嗎?」收到結果後,我傳訊給那位中獎的朋友:「告訴你個好消息,我是陰性的?!?/div>
「太好了。我現在也感覺好很多,就是喉嚨還有點不舒服。」那位朋友如是寫道:「等我好了,我們再一起吃飯吧。」
儘管我倆還是朋友、儘管我心中的草原再度萬(草泥)馬奔騰,我還是既好氣又好笑地寫下回覆。
「下次還是開視訊一起吃飯就好了?!?/div>
──祝各位讀者都健康平安。
*1. 當然,疫情之初和現今的病毒株致死率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的恐慌還是有其道理。相對地,當病毒株變化,是否要用相同的政策處理疫情、以防疫之名大行寧可錯殺一百的嚴厲政策,甚或用舊時的態度報導訊息,就是值得討論的問題了。
*2. 說起報導,疫情初期常常有各種詭異後遺癥的消息,但幾乎從來沒看過後續追蹤報導。伍德實在不認為這是種負責任的新聞從業人員態度。
創作回應
該隱
我有同感,(棉花棒)剛進去時蠻不舒服,讓我眼角都泛淚了QAQ
還好最後換個(手的)姿勢和角度,就比較順利的進去了,而且(棉花棒)拔出來之後的那種暢通感其實還蠻舒爽的呢OuOb
總之還是恭喜伍德成功避孕(X
還好最後換個(手的)姿勢和角度,就比較順利的進去了,而且(棉花棒)拔出來之後的那種暢通感其實還蠻舒爽的呢OuOb
總之還是恭喜伍德成功避孕(X
2022-02-24 23: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