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接近尾聲,也得收心準備開工了。雖說對國外的伍德來說,是沒春假可休的,但畢竟是春節,心情上還是多少有種終於能迎接春天的感覺。那麼今天我們就承繼
上一次的討論,來聊聊另外兩首和春天有關的古典樂。
四、春之聲 / 小約翰?史特勞斯
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因為和其父親老約翰?史特勞斯同名,所以才在姓名前加老或小做區分(也有翻譯成一世、二世)*1。儘管其父深知做一名音樂家有多辛苦,而禁止兒女們學習音樂,但包含小約翰在內,其同輩至少有三位成為了音樂家。小約翰承繼其父親在樂壇拓展圓舞曲(Waltz;華爾滋)的功績,最有名的曲子大部分都是曲調歡快的
圓舞曲。從《
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nen Blauen Donau;The Blue Danube)、《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G'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常聽見3:20附近左右的樂句)到《
維也納氣質》(Wiener Blut;大約2:00附近的部分比較知名),可說撐起19世紀後半葉奢靡浮華的維也納上流生活,後世也稱之「
圓舞曲之王」。
圓舞曲在19世紀初期由德國南部和奧地利發跡。相較於交響曲、協奏曲之類格律嚴明、鋪排嚴肅的曲子,圓舞曲親民許多,也因此很快就滲入貴族、乃至於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其盛行的時期大抵和奧匈帝國最輝煌的時期一致*2。它的特徵在於三拍子,重拍位於第一拍;演奏上第一和第二拍有時會稍稍間隔久一點,對應到舞步上跨了一大步。伍德還記得以前不能參透這種強調第一拍的作法,老師還直接示範華爾滋是怎麼跳的──當下肢體協調障礙的伍德雖然還是不懂,但經過一些時間總算是能體會。
這首《春之聲圓舞曲》(Frühlingsstimmen;Voice of Spring)作於1882年,原先有歌詞,並由花腔女高音演唱,後來則大部分直接單獨演奏。一如大部分小約翰的曲子,《春之聲》節奏輕快,華麗絢爛,可說是燦爛春日的最佳寫照。而時至今日,包含前面所述,小約翰?史特勞斯的作品也常被使用在影劇,甚至廣告中。
五、春之祭 / 史特拉汶斯基
雖說講到春天,常給人宜人美好,或是璀璨炫麗的印象,但就在萬物熬過冬天,在春天再次生長之際,或許這個時節也代表著一股原始而不假修飾的衝動。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春天這比較可怕的另一面,由俄裔美籍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1882-1971)所作的《春之祭》(Vesna svyashchennaya;The Rite of Spring)。
《春之祭》發表於1913年,全長約四十分鐘,原本是齣芭蕾舞劇。乍聽之下它絕對不是首悅耳的曲子,伍德也得承認自己從來沒從頭聽到尾過。但為什麼我們還要談它呢?除了和春天有關外,這首曲子的前衛性、表現手法,乃至曲外的八卦都讓它榮登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古典曲目之一。
史特拉汶斯基一生的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前期尚在摸索自己特色的時期和原始主義、中期轉向保守、克制的新古典主義(和強調情感解放的浪漫主義相對),晚期卻幡然易轍,改以實驗性強的序列音樂(相較以往音樂,音階內的音各司其職,序列主義把音階內所有的音平等而視)為主體創作。《春之祭》則是他前期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在《春之祭》中,史特拉汶斯基大量使用不和諧的和弦,節拍也不規律,對於演奏者和指揮都很高難度(可以看看第二段影片,最後指揮氣喘吁吁)。而作為一齣芭蕾舞劇,《春之祭》說了什麼樣的故事呢?事實上就是它的副標「俄羅斯異教徒圖景」。全劇分為兩大部分、共14首曲子拼接而成,第一部份是描寫對大地的原始崇拜,後半段則是祭典的重頭戲,部落選出要被獻祭的少女,而最後少女便在樂聲中跳著貌似發狂的舞蹈,直到力盡而亡,被獻給山神。
「我芭蕾舞票都買了,你給我看這個?」
巴黎首演當天,相信這是很大一部份觀眾的心聲。不只聽似喧鬧不和諧的音樂,舞蹈本身也充滿詭異的動作(實際上對舞者的技巧要求很高,不是容易的事),讓舞臺自然而然地散發出恐怖原始的氣氛。不只作曲的史特拉汶斯基,編舞的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3也想要創造新時代的舞劇。這樣前衛的表現手法讓想看傳統芭蕾的觀眾都驚呆,但同時也讓追求新藝術的另一群觀眾眼睛一亮。兩者間的叫囂很快就蔓延到樂團,讓首演變成一團混亂。
之後世間評價兩極,雖說很大一部份是對過於前衛的編舞有意見,但史特拉汶斯基自己是很喜歡舞蹈的。而巴黎的音樂家們,包含印象派大師德布西和拉威爾都背書稱讚*4。無疑的是,這樣一齣劃時代的劇作絕對替藝術圈投下了震撼彈。
編舞的尼金斯基和舞蹈團團長迪亞基列夫在《春之祭》後的八卦情史暫且按下不表,另一方面史特拉汶斯基則在同一年(1913)因此劇認識二十世紀另一名女性運動的先驅: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對,就是香水時尚產業那位。一戰過後的1920年,香奈兒也曾接濟財產在戰爭時被充公的史特拉汶斯基一家,甚至竭力促成《春之祭》二度公演。至於史氏和香奈兒之間究竟有沒有超出藝術的情愫,或許已經沒人能知曉*5,流傳下來的就只有這齣直到現在聽來都還是對人類有點早的作品。
這期的今日點播就聊到這邊,希望大家都能有個美好的春天。至於伍德的春天究竟什麼時候會來,還是──會不會來呢?
那麼我是伍德,我們下期今日點播見。
*2. 儘管在政治上,小約翰?史特勞斯和忠於哈布斯堡皇室的父親不同,相對同情革命派。
*3. 尼金斯基本身風格就相當前衛,另一個代表作《牧神的午後》則取材自德布西作品《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其在臺上以女神圍巾___(普遍級專欄需要自主規制...)的舉動引起軒然大波。
*4. 另一方面,有評論提到另一名法國音樂家聖桑(代表作動物狂歡節)在首演時憤然離席;史特拉汶斯基指出聖桑並未出席,應是空穴來風。
*5. 值得注意的是,香奈兒時尚的代表作「香奈兒五號」(Chanel No.5)香水也是在該年誕生(挑在隔年的五月五日發表);2009年的限制級電影《香奈兒的秘密》(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就以此段八卦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