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並不是一種具有能單獨存活特性的技能。
它不像食衣住行,也不像藝術創作,程式本身既不會真正被需要,也不會有人真的想要。
程式只不過是系統地處理某些流程時,能引發效率及現象的介質。
所以程式設計師是必須要加入某個『產業』。
我們做資訊的,如果是本科出身的,常常陷入追求更強的技術力這樣的迴圈,而忘記技術為什麼被需要。
是的,技術本身並不值錢,值錢的是把技術賣掉這整件事。
而以程式設計師在勞工市場的角度來說,需要思考的就是要將這些技術賣給誰。
賣給誰有前景?有興趣賣給誰?賣給誰能夠不用追逐技術?買給誰可以一直追逐技術?賣給誰可以洗到更好的履歷?賣給誰能更快當老闆?賣給誰能夠短時間賺大筆資金?賣給誰能有機會細水長流吃一輩子?賣給誰能夠得到內線消息操作股票?賣給誰會更重視自己?
評量的要點有很多,一萬個人會有一萬種評量,這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如何評價所為挑選何種適合的行業已進行一步的投職選擇呢?
現在來說,我會建議先從產業別做切割,然後再去各個產業分析以下要點:
興趣
待遇(月薪以外)
月薪
假
技術力
地區單位消費
個人偏好(就是其它)
再強調一次,千萬不要去用公司做切割 ( 比如說臺積電、華碩、Dcard ),而是要用產業做切割 ( 半導體業、電腦及相關服務業、資訊傳媒業 ),原因是,你幾乎不可能一輩子都在一家公司,更是絕無可能一輩子領一樣的薪水。
但是,但是,但是你是有可能一輩子都在同樣的產業打轉的。
雖然說沒錯,程式設計師出現一輩子都在一個產業打轉的機率,已經算是所有技能最低的那一群了,但是這個機率還是遠遠高過其它上述兩種情況。
在這個前提下,以我的觀念來說,選擇產業是更重要的事情。
接下來,給每個項目一定的權重,就可以理性的得到一張表,實際範例就像這個樣子:
假設我的權重是這樣設計 ( 這是亂設計啦 ):
興趣 * 1.8
假 * 2
技術力 * 1.2
地區單位消費 * ???
個人偏好 * 1.2
最後,月薪(K)建議設置成 * 1,這是基準線。
那這樣的數據,白話解釋就會變成:
興趣 * 1.8:為了我的興趣,我可以忍受這份工作比我所能爭取到的最高薪資少興趣等級 * 八百
假(天) * 2:我覺得我的有薪水特休假,有讓我多拿1千元/日的價值(感覺)
技術力 * 1.2:如果這家公司可以讓我成長,我可以忍受這份工作比我所能爭取到的最高薪資 * 兩百元
地區單位消費 * ???:這個就要看地區與地區了,比如說我是以臺北當基準,要我住臺中的話我寫,因為臺中我覺得會比臺北便宜六千元的花銷,所以我就會容忍我的薪水少六千。
個人偏好 * 1.2:好啦總之我的偏好(比如說跟我家的距離啦),我可以容忍這份工作比我所能爭取到的最高薪資少偏好等級 * 兩百
這樣就可以算出一定的成績,讓你可以去評估綜合成績。
然後刪除不要的部分,保留下來的部分再去作了解及認識,最後會出現一定量的選項。
下一步,就是第二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