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場永不止歇的威脅」
「生命是不斷地跨越困難」
人類可粗略分成這兩類價值觀,若單一講是極端了點,但或多或少,人都會偏向其中一邊。
「生命是不斷地跨越困難」
人類可粗略分成這兩類價值觀,若單一講是極端了點,但或多或少,人都會偏向其中一邊。
下面會講個案例,不喜歡者可以先行迴避。
「在家裡你們都欺負我!我要出去工作!」
本案是一名母親的怒吼,她認為小嬰兒及旁人都在苛責她。
「在家裡你們都欺負我!我要出去工作!」
本案是一名母親的怒吼,她認為小嬰兒及旁人都在苛責她。
深入探訪,我發(fā)現這名母親平日根本不會接觸小嬰兒及丈夫以外的人,但她總認為遠在天邊的其他家庭成員不滿她。
一開始會發(fā)現這問題,主要是小孩子的詞語無法連接(主受詞不明確或根本沒有)、發(fā)音十分怪異,帶去就診後醫(yī)師認為這是這個年齡的正常範圍,但過了這段期間,小孩子的語彙能力並沒有好轉。
得知問題後,我去觀察了一下這家庭的模式,大人照顧小孩時,最常做的並非與小孩相處,而是在使用手機,與正常的現代家庭無異。
造成憂慮的主因,係源自於對危機的過度擔心,那危機從何而來?
一、科技的困擾:
打開手機網路,社群軟體上的一切都是那麼地美好,人們都是活得如此光鮮亮麗,即便這只是數百萬分之一、且是刻意塑造的,也許一開始會知道,但長期下來,這會潛移默化來深浸心靈。常常會令人有「我不夠好」的錯覺。
所謂的「美好」,必定是需要付出代價,大部分是努力,也許是你父母或祖父母的努力,但我可沒這麼有錢的長輩,一般來說,都是自己的努力。而這「美好」,並不是發(fā)了一張相片、發(fā)了一則文章就達成的,這只是「在他人眼中看起來很美好」,而這美好,也許是犧牲了金錢、也許是犧牲了時間拼拼湊湊出來的,我認識一名學歷跟工作還不賴的女生,即便在社群網站上看來光鮮亮麗,但她無時無刻都在為了錢及沒有對象而煩惱,這也是我透過與她的直接溝通才得知的。他人的「美好」,也許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中。
我很喜歡那種風塵味很重的人,他們總懂得世上的不公與苦難、也懂得自己是在掠奪,而非可以大家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遇到要事,總會知道「兩者取其輕」,而非我一定是對的,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有限。
話題扯開了,其實,並沒有人不夠好,大家都是一樣踉蹌狼狽,並沒有人什麼事都一路順暢。
再者,手機與過去的媒體相仿,會被眾人注意的,往往過於辛搧,以至於視角會被矇蔽,不是看到大好,就是看到大壞,也老是想引導你去爭個什麼是非黑白,但,真的如此嗎?事實上所謂的事情是可以由多個角度去看待,由不同角度看待會有不同的結果,若你今天只去讀人家整理出來的東西,很容易直接受左右(就如某國會遮蔽對自己不好的訊息一樣),甚至是喪失自己整理資料、理出觀點的能力,久而久之,腦部這方面的能力就會下降了。
實際上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並不是網路上一面倒的聲浪就是正確的聲浪,聽不到的聲音不會因為你聽不到就不曾存在,民主議會原來的用意就是希望人們善加討論,但現在則變成了一種遮蔽式的功夫比拚。
而且,手機會讓人們惰於去行動,所謂的未來,是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創(chuàng)的,而非三言兩語的留言便能改變現實,這些同類相聚的留言,永遠讓你看不見真正的世界,如果在網路上發(fā)個文就能改變世界,那為何即便至今日,戰(zhàn)爭仍然存在?
再來談談手機帶來的第二個壞處:「不與人溝通」。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我在手機上的訊息很多呀?怎麼會不與人溝通?」,這裡必須牽扯到人類的生物機制,人類在與人對談時,腦內都會分泌快樂的激素(太複雜了有點難說明,這邊簡稱快樂素),為什麼會如此?想想也很簡單,人類是群居動物>群居有利生存繁衍>對話比手勢有利於群居>對話有利於生存,自然地,會天擇出這麼一個生物機制。
不過生物機制可跟不上人類的想法,現在你只需動動手指,便能與他人交談,可惜的是,你這次的訊息,並不會帶給你任何快樂素,也不助於宣洩壓力,甚至身體的器官有時還會因用太多而受傷,而會用訊息的對話,你懂得,實際上人類傳達的並不是只有好的訊息,多數帶有負面成分,只是差在,與人面對面對話你會學著去幫助他人抒發(fā)、甚至自己的同理心也可以得到磨練、並學習與他人相處的表情動作與應對。
我看到大學剛畢業(yè)的小孩子在協(xié)調事情,常常都缺少了一個非常基本的要素,就是所謂的心。打個比方,今天要跟人家借個無關痛癢的東西,你會怎麼做?我先說說我上次看到的,營隊的隊長去表達想借學校場地的需求,然後被拒絕了,就只好委屈參加營隊的小朋友,將活動時間刪減。再來是約30歲的人的作法,他先去與學校校長聊天,互相聊完之後才發(fā)現他們彼此都是同鄉(xiāng),還有許多人際關係上的連結(很好玩的是營隊隊長這些條件都有,他卻沒有在對話中應用),聊著聊著,校長就答應了。
上面這個故事也許有人看得莫名其妙,但這就是常常被時代遺忘的,人與人互動,是需要建立「情誼」的,並不是要你提出今天是為了誰好、還是什麼偉大的事所以人家才要借你這種理性上的思辨,而是我對你夠「信賴」,這種感性上的信賴才是常常促成人際交流順利的原因。
好了,現在回想一下,你是在看完手機上的一則則訊息比較快樂?還是與朋友面對面暢談?
二、內向的性格
人在出生起,便天生有對內向及外向的性格傾向,有的小孩一見到其他小孩,便很樂於去與他人玩耍、有的小孩卻會在旁邊默默地看。當然,所謂的傾向也非大好大壞,大部分的情況都是有傾向某邊,而非全倒的狀況。
不過,不要太過宿命論,腦的成長是非常驚人的,天生內向的小孩,如果接受不過度保護的父母、外向的環(huán)境,也是會慢慢翻轉為外向的性格,環(huán)境因素往往難以控制,而做為父母,則是我們現在可以談談的話題。
你有無看過一類人,做什麼都需要他人從旁協(xié)助才會有好結果、實際上他本人的意見與現實完全沒有協(xié)調點,也不願拋下自己的成見去磨合最好的結果,老是以卵擊石?而真與霸道的性格接觸,又畏畏縮縮?
這個就是過保護的後果,只要意見與人相悖,自然會有人出來解決,所以不必學習,即便與自己意見相符的結果是他人刻意擺在眼前的假象。而與不同個性的人接觸,又會因平日周遭的人都是順著自己的意,很容易不知所措。
這我認為是極大的問題,最常發(fā)生在什麼人身上我就點到為止。
一般來說,這種性格都會隨著遭遇社會而發(fā)生劇變而產生極端的結果,不是一蹶不振,做個躺平族,整天哀怨社會不公;就是從打擊中站起,跨過每個困難。
這邊插個話題,我想談談躺平族,資本主義,本身就是場零和賽局,唯有去爭取的人,才能取得所冀望的結果,去爭取的人會拿走他人的資源,若老是在原地躺平,永遠都只能當個被剝奪者。聲稱自己躺平的人請想想,若社會分配公平,那還有誰會去開創(chuàng)新事物?不論怎麼努力都會是公平的結果,我想歷史早就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
過度保護的不只父母、還有環(huán)境,為何二戰(zhàn)時期的日本人能夠捨棄自己的性命只為多帶走一個敵人,甚至打到美軍害怕到只能投原子彈,而現在的日本人卻個個都躺平?是基因的差異嗎?我得說一句,現在的環(huán)境比以往友善太多了。
躺平的現象最常發(fā)生在已開發(fā)國家,為什麼呢?已開發(fā)國家擁有健全的教育及社會福利,而所謂的薪資水準早大於所謂的「活著的價格」,說真的,自己算算,若將自己的開銷僅花於「吃飽」而非吃好,而不要求其他住處、電器或娛樂,你需要花多少錢呢?在美國,甚至流浪漢也有政府的照顧。
那這樣,豈不是在助長內向的性格的名正言順嗎?不須去力求世上的財寶,只要自己隨時發(fā)揮「阿Q心態(tài)」,便能在自己的角度看起來永遠像個勝利者,看起來便於清朝時的中國若有神似。
而內向者如果只是單純內向就還好,許多是外向皮內向裏,這種通常很容易把情緒發(fā)洩在親近的人身上,小孩也是。而小孩會潛意識模仿大人的行為,許多研究指出,小孩會用大人對待他的方式對待其他小孩,也會造成將來親密關係的困難。
若環(huán)境太過安逸,我認為會使內向的性格過於沉浸,慢慢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我曾看過一家冰淇淋店,我向老闆問話,他話也不回地指著點餐券(甚至也沒正眼看我),我當時僅覺得詫異,但在以現在的科技而言,確實能夠讓人這樣一直下去。
你如果不知道路怎麼走會怎麼做?會死命地看著你的手機導航、還是乾脆去路上找個人問?我在日本遊玩的時候,當時行經日本的梅田車站(聽聞過他算是日本內一個極度複雜的車站之一),我兩個朋友慌慌張張地看著只是及上網查詢如何到下一站,我只回了一句:「為什麼不找個人來問?」,只見他們各種理由搪塞,甚至連不會講日語這種理由也推得出來,我便直接上前詢問了一名上班族,僅以簡單的英文及比手畫腳,便馬上知道該如何到達下一站。其實我稍微會講日語,上班族說的話我也不是聽不懂,但,我想用這次行動來告訴他們,這並不困難。
一開始會發(fā)現這問題,主要是小孩子的詞語無法連接(主受詞不明確或根本沒有)、發(fā)音十分怪異,帶去就診後醫(yī)師認為這是這個年齡的正常範圍,但過了這段期間,小孩子的語彙能力並沒有好轉。
得知問題後,我去觀察了一下這家庭的模式,大人照顧小孩時,最常做的並非與小孩相處,而是在使用手機,與正常的現代家庭無異。
造成憂慮的主因,係源自於對危機的過度擔心,那危機從何而來?
一、科技的困擾:
打開手機網路,社群軟體上的一切都是那麼地美好,人們都是活得如此光鮮亮麗,即便這只是數百萬分之一、且是刻意塑造的,也許一開始會知道,但長期下來,這會潛移默化來深浸心靈。常常會令人有「我不夠好」的錯覺。
所謂的「美好」,必定是需要付出代價,大部分是努力,也許是你父母或祖父母的努力,但我可沒這麼有錢的長輩,一般來說,都是自己的努力。而這「美好」,並不是發(fā)了一張相片、發(fā)了一則文章就達成的,這只是「在他人眼中看起來很美好」,而這美好,也許是犧牲了金錢、也許是犧牲了時間拼拼湊湊出來的,我認識一名學歷跟工作還不賴的女生,即便在社群網站上看來光鮮亮麗,但她無時無刻都在為了錢及沒有對象而煩惱,這也是我透過與她的直接溝通才得知的。他人的「美好」,也許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中。
我很喜歡那種風塵味很重的人,他們總懂得世上的不公與苦難、也懂得自己是在掠奪,而非可以大家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遇到要事,總會知道「兩者取其輕」,而非我一定是對的,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有限。
話題扯開了,其實,並沒有人不夠好,大家都是一樣踉蹌狼狽,並沒有人什麼事都一路順暢。
再者,手機與過去的媒體相仿,會被眾人注意的,往往過於辛搧,以至於視角會被矇蔽,不是看到大好,就是看到大壞,也老是想引導你去爭個什麼是非黑白,但,真的如此嗎?事實上所謂的事情是可以由多個角度去看待,由不同角度看待會有不同的結果,若你今天只去讀人家整理出來的東西,很容易直接受左右(就如某國會遮蔽對自己不好的訊息一樣),甚至是喪失自己整理資料、理出觀點的能力,久而久之,腦部這方面的能力就會下降了。
實際上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並不是網路上一面倒的聲浪就是正確的聲浪,聽不到的聲音不會因為你聽不到就不曾存在,民主議會原來的用意就是希望人們善加討論,但現在則變成了一種遮蔽式的功夫比拚。
而且,手機會讓人們惰於去行動,所謂的未來,是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創(chuàng)的,而非三言兩語的留言便能改變現實,這些同類相聚的留言,永遠讓你看不見真正的世界,如果在網路上發(fā)個文就能改變世界,那為何即便至今日,戰(zhàn)爭仍然存在?
再來談談手機帶來的第二個壞處:「不與人溝通」。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我在手機上的訊息很多呀?怎麼會不與人溝通?」,這裡必須牽扯到人類的生物機制,人類在與人對談時,腦內都會分泌快樂的激素(太複雜了有點難說明,這邊簡稱快樂素),為什麼會如此?想想也很簡單,人類是群居動物>群居有利生存繁衍>對話比手勢有利於群居>對話有利於生存,自然地,會天擇出這麼一個生物機制。
不過生物機制可跟不上人類的想法,現在你只需動動手指,便能與他人交談,可惜的是,你這次的訊息,並不會帶給你任何快樂素,也不助於宣洩壓力,甚至身體的器官有時還會因用太多而受傷,而會用訊息的對話,你懂得,實際上人類傳達的並不是只有好的訊息,多數帶有負面成分,只是差在,與人面對面對話你會學著去幫助他人抒發(fā)、甚至自己的同理心也可以得到磨練、並學習與他人相處的表情動作與應對。
我看到大學剛畢業(yè)的小孩子在協(xié)調事情,常常都缺少了一個非常基本的要素,就是所謂的心。打個比方,今天要跟人家借個無關痛癢的東西,你會怎麼做?我先說說我上次看到的,營隊的隊長去表達想借學校場地的需求,然後被拒絕了,就只好委屈參加營隊的小朋友,將活動時間刪減。再來是約30歲的人的作法,他先去與學校校長聊天,互相聊完之後才發(fā)現他們彼此都是同鄉(xiāng),還有許多人際關係上的連結(很好玩的是營隊隊長這些條件都有,他卻沒有在對話中應用),聊著聊著,校長就答應了。
上面這個故事也許有人看得莫名其妙,但這就是常常被時代遺忘的,人與人互動,是需要建立「情誼」的,並不是要你提出今天是為了誰好、還是什麼偉大的事所以人家才要借你這種理性上的思辨,而是我對你夠「信賴」,這種感性上的信賴才是常常促成人際交流順利的原因。
好了,現在回想一下,你是在看完手機上的一則則訊息比較快樂?還是與朋友面對面暢談?
二、內向的性格
人在出生起,便天生有對內向及外向的性格傾向,有的小孩一見到其他小孩,便很樂於去與他人玩耍、有的小孩卻會在旁邊默默地看。當然,所謂的傾向也非大好大壞,大部分的情況都是有傾向某邊,而非全倒的狀況。
不過,不要太過宿命論,腦的成長是非常驚人的,天生內向的小孩,如果接受不過度保護的父母、外向的環(huán)境,也是會慢慢翻轉為外向的性格,環(huán)境因素往往難以控制,而做為父母,則是我們現在可以談談的話題。
你有無看過一類人,做什麼都需要他人從旁協(xié)助才會有好結果、實際上他本人的意見與現實完全沒有協(xié)調點,也不願拋下自己的成見去磨合最好的結果,老是以卵擊石?而真與霸道的性格接觸,又畏畏縮縮?
這個就是過保護的後果,只要意見與人相悖,自然會有人出來解決,所以不必學習,即便與自己意見相符的結果是他人刻意擺在眼前的假象。而與不同個性的人接觸,又會因平日周遭的人都是順著自己的意,很容易不知所措。
這我認為是極大的問題,最常發(fā)生在什麼人身上我就點到為止。
一般來說,這種性格都會隨著遭遇社會而發(fā)生劇變而產生極端的結果,不是一蹶不振,做個躺平族,整天哀怨社會不公;就是從打擊中站起,跨過每個困難。
這邊插個話題,我想談談躺平族,資本主義,本身就是場零和賽局,唯有去爭取的人,才能取得所冀望的結果,去爭取的人會拿走他人的資源,若老是在原地躺平,永遠都只能當個被剝奪者。聲稱自己躺平的人請想想,若社會分配公平,那還有誰會去開創(chuàng)新事物?不論怎麼努力都會是公平的結果,我想歷史早就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
過度保護的不只父母、還有環(huán)境,為何二戰(zhàn)時期的日本人能夠捨棄自己的性命只為多帶走一個敵人,甚至打到美軍害怕到只能投原子彈,而現在的日本人卻個個都躺平?是基因的差異嗎?我得說一句,現在的環(huán)境比以往友善太多了。
躺平的現象最常發(fā)生在已開發(fā)國家,為什麼呢?已開發(fā)國家擁有健全的教育及社會福利,而所謂的薪資水準早大於所謂的「活著的價格」,說真的,自己算算,若將自己的開銷僅花於「吃飽」而非吃好,而不要求其他住處、電器或娛樂,你需要花多少錢呢?在美國,甚至流浪漢也有政府的照顧。
那這樣,豈不是在助長內向的性格的名正言順嗎?不須去力求世上的財寶,只要自己隨時發(fā)揮「阿Q心態(tài)」,便能在自己的角度看起來永遠像個勝利者,看起來便於清朝時的中國若有神似。
而內向者如果只是單純內向就還好,許多是外向皮內向裏,這種通常很容易把情緒發(fā)洩在親近的人身上,小孩也是。而小孩會潛意識模仿大人的行為,許多研究指出,小孩會用大人對待他的方式對待其他小孩,也會造成將來親密關係的困難。
若環(huán)境太過安逸,我認為會使內向的性格過於沉浸,慢慢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我曾看過一家冰淇淋店,我向老闆問話,他話也不回地指著點餐券(甚至也沒正眼看我),我當時僅覺得詫異,但在以現在的科技而言,確實能夠讓人這樣一直下去。
你如果不知道路怎麼走會怎麼做?會死命地看著你的手機導航、還是乾脆去路上找個人問?我在日本遊玩的時候,當時行經日本的梅田車站(聽聞過他算是日本內一個極度複雜的車站之一),我兩個朋友慌慌張張地看著只是及上網查詢如何到下一站,我只回了一句:「為什麼不找個人來問?」,只見他們各種理由搪塞,甚至連不會講日語這種理由也推得出來,我便直接上前詢問了一名上班族,僅以簡單的英文及比手畫腳,便馬上知道該如何到達下一站。其實我稍微會講日語,上班族說的話我也不是聽不懂,但,我想用這次行動來告訴他們,這並不困難。
前面也提過了,造成憂慮的主因是對未來的過度擔心,而現代的年輕人常常會預設立場,認為他人不會對自己友善,但我們活著的事實早告訴了我們:人與人是要互相幫助的,不然我們現在可還在荒郊野地過著獨自的狩獵採集生活或者滅亡了。
所謂的內向並不是只有缺點,甚至許多有名都科學家都是以內向出名的,但仍要時時注意,自己是否太受他人保護、自己是否太過保護自己?畢竟那些科學家再內向,也沒有手機能用來逃避研究發(fā)表,終究還是會勉強自己去克服人群,讓自己的研究現於世界,最終自己獲得那克服困難的快樂。
三、延伸的表現型:
「你的好意會使下一個人快樂、你的惡意也會使下一個人悲傷。」
你們可否看過一個畫面,醫(yī)院內的一個嬰兒哭了,其他嬰兒也跟著哭?這時候的嬰兒並沒有分辨自我與他人的能力,他們只是覺得自己也受傷了,而這便是人類最初的同理心,或稱「情緒感染」。
你喜歡跟一個看起來很開心的人講話、還是跟一個很憤怒的人講話?我會選擇跟開心的人講話,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倒過來看,何不我們來成為那個開心的對象?
你喜歡跟一個看起來很開心的人講話、還是跟一個很憤怒的人講話?我會選擇跟開心的人講話,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倒過來看,何不我們來成為那個開心的對象?
我前幾天遇到一名中年男子,他原本一臉哀愁,認為失去的東西追不回來,打算起身離開時,我便用很開心的語氣跟他說:「來吧,坐下來,試試看,不要自己把希望斬斷」,當時我原本是極度煩躁的狀態(tài),但終於有其他事情可以讓我稍稍遠離煩躁點(所謂的新憂解舊愁),我當時便無意間表達出開心的情緒,而他也真的願意相信我,坐了下來,你猜結果怎麼了?他失去的東西我追回了一部份,而我們兩人,都分享到了一份快樂。
原本他認為會犯這個過失是自己無能沒用的表現,滿嘴都是自怨自艾,你猜我怎麼解開的?我表達了「信賴」,他有些資料只留在手機內,原本打算離席去拿傳輸工具,我便拿出我的手機說:「你直接加我LINE吧!」,雖然他沒明講,但表情變化非常明顯,聲音也跟著高亢,我推測大概是「即便我這樣沒用的陌生人,你也願意信賴我」的感受,結果雖然我忙了一陣子,但我開心、他也分享到我的開心,今早打電話回訪時,他也是一聲高亢的聲音,他的開心,有延伸分給我了今天的開心。
試著這樣想吧!你的負面情緒,會傳給他人,最後再由不同的方式,傳回自己身上,正面的情緒也是。不要覺得沒道理,就像一個老是不分是非對錯把情緒甩在他人身上的人,我相信人際關係本身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所以,我們試著來讓這個世界開心點,把我們的快樂傳給下一個人、或是這個世界本身,我想,這樣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友善的環(huán)境。
四、結語
本篇其實只是拿開頭的案例做個引子,來表達我對現代人的生活問題的一個看法,為何我這麼做?別懷疑,大部分的人都陷在這個圈子裡兜不出去,我也曾經如此。
當局者會不自覺認為:「生命是一場永不止歇的威脅」,無時無刻都在警戒,本人也沒有發(fā)現,要觀察最適當的方法其實是觀測肌肉的反應、心跳等,不過即便是如此簡單的方法,也都很少人會自我檢測。
我自春節(jié)期間,因為諸事不順,本身就有焦躁的情形,但我搞錯解決方法了,我應該找個人面對面談談紓解一下壓力,而非在網路上找個好友,本身就造成了把情緒甩在別人臉上這件事,事後想想還真奇怪,其實很多朋友可以幫我紓解壓力,但我卻都沒想到。
提到第三段延伸的表現型的部分吧,我的工作本身算有點良心事業(yè)的性質,許許多多客戶會回訪指定要我處理,也許當下覺得麻煩吧?但我這行為讓我有機會幫助更多人,也因為這種潛在特質而讓很多人信賴我,只是我以往沒有察覺到,往後一看,這人生還真因為這樣累積了不少幸福。
標題的部分其實跟內文有相當大程度的呼應,這個問題就交給各位自己去理解了。
原本他認為會犯這個過失是自己無能沒用的表現,滿嘴都是自怨自艾,你猜我怎麼解開的?我表達了「信賴」,他有些資料只留在手機內,原本打算離席去拿傳輸工具,我便拿出我的手機說:「你直接加我LINE吧!」,雖然他沒明講,但表情變化非常明顯,聲音也跟著高亢,我推測大概是「即便我這樣沒用的陌生人,你也願意信賴我」的感受,結果雖然我忙了一陣子,但我開心、他也分享到我的開心,今早打電話回訪時,他也是一聲高亢的聲音,他的開心,有延伸分給我了今天的開心。
試著這樣想吧!你的負面情緒,會傳給他人,最後再由不同的方式,傳回自己身上,正面的情緒也是。不要覺得沒道理,就像一個老是不分是非對錯把情緒甩在他人身上的人,我相信人際關係本身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所以,我們試著來讓這個世界開心點,把我們的快樂傳給下一個人、或是這個世界本身,我想,這樣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友善的環(huán)境。
四、結語
本篇其實只是拿開頭的案例做個引子,來表達我對現代人的生活問題的一個看法,為何我這麼做?別懷疑,大部分的人都陷在這個圈子裡兜不出去,我也曾經如此。
當局者會不自覺認為:「生命是一場永不止歇的威脅」,無時無刻都在警戒,本人也沒有發(fā)現,要觀察最適當的方法其實是觀測肌肉的反應、心跳等,不過即便是如此簡單的方法,也都很少人會自我檢測。
我自春節(jié)期間,因為諸事不順,本身就有焦躁的情形,但我搞錯解決方法了,我應該找個人面對面談談紓解一下壓力,而非在網路上找個好友,本身就造成了把情緒甩在別人臉上這件事,事後想想還真奇怪,其實很多朋友可以幫我紓解壓力,但我卻都沒想到。
提到第三段延伸的表現型的部分吧,我的工作本身算有點良心事業(yè)的性質,許許多多客戶會回訪指定要我處理,也許當下覺得麻煩吧?但我這行為讓我有機會幫助更多人,也因為這種潛在特質而讓很多人信賴我,只是我以往沒有察覺到,往後一看,這人生還真因為這樣累積了不少幸福。
標題的部分其實跟內文有相當大程度的呼應,這個問題就交給各位自己去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