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心理學。
米西迪(Missildine),在 1963 年於《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書首次使用「內在小孩」一詞。
史蒂芬妮.史塔爾(Stefanie Stahl)則提到幸??鞓返耐?,會造就內在的「陽光小孩」。傷害與衝突的童年,則可能造就「陰鬱小孩」。當我們無視內在小孩的渴望,可能讓我們與當下脫節,無法真心享受快樂,時常感覺空虛。
童年時候的我們,吸收了大人的言行以及成長過程的各種刺激,包含負面的信念與傷害。當我們漸漸長大了,內在小孩卻不見得隨之成長,反而緊抱著當年的負面信念與創傷,在我們脆弱與悲傷時一同爆發。
或者,童年時候的我們渴望各種愛,父母的愛,朋友的愛,異性的愛,但那份渴望並沒有獲得滿足。當我們長大了,漸漸學得堅強與偽裝,內在小孩卻始終抱著遺憾與失落,以至於無法隨著實際的我們一同長大。
「內在小孩」的概念,並不是強調現在的我們受過去影響。
它只是要提醒,童年時期受傷的我們,渴望愛的我們,可能不曾好好哭過、愛過,就被迫長大來面對現實壓力。
他值得好好的被探索,關心與愛,允許他任性,允許他快樂,允許他可以對自己感到驕傲與滿足。當內在的小孩被滿足以後,成年的我們,便更能允許自己值得快樂、值得幸福、也值得被愛。
狽的塗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