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媒體大亨全面戰爭》(二):兩個大亨失速的全面戰爭,導向了兩人之間最終的死鬥

幻月 | 2021-12-15 17:20:01 | 巴幣 4 | 人氣 153



這次的文章就會將關於《媒體大亨全面戰爭》的文章收尾,但是基本上我們要到了這本小說後半的時候,才會看到阿姆斯壯與湯森之間的全面戰爭。

那麼接下來我也就不要寫太多廢話了,畢竟接下來阿姆斯壯與湯森之間幾度的全面戰爭,才是這個作品真正的重頭戲。


<《媒體大亨全面戰爭》(二):兩個大亨失速的全面戰爭,導向了兩人之間最終的死鬥>

1.      環球報併購案:在金權遊戲的過程之中,阿姆斯壯與湯森再次一較高下



在阿姆斯壯併吞了WRG之後,阿姆斯壯將WRG拆分,並且將WRG集團內的事業與子公司分別收入阿姆斯壯通訊公司的旗下。

但是在阿姆斯壯靠著併吞WRG而擴大事業版圖的同時,他卻不滿足於現況,而是開始想要尋找更大的標的物。

另外一方面,湯森眼睜睜看著WRG被阿姆斯壯奪走,等於是煮熟的鴨子從自己手中飛走,因此只能去尋找其他可以併吞的標的物。

而就在阿姆斯壯與湯森都想要壯大自己的報業帝國時候,一個非常合適的併購目標,同時出現在這兩個男人的面前─環球報(Globe)。

原來這個環球報,是源自英國一位雪伍德爵士(Sir Sherwood)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創辦的小型報社,後來靠著幾度針對其他出版社與通路商的併購,最後成長為英國最大型的報業公司之一。

但是雪伍德爵士離世之後,環球報的榮光只又持續了一個世代,到了阿姆斯壯與湯森所在的這個世代(也就是環球報的第三代的時候),環球報已經開始出現經營不擅的危機。

目前擔任環球報的總裁的華特.雪伍德(Walter Sherwood)是創辦人的孫子,而華特與自己的弟弟─亞歷山大.雪伍德(Alexander Sherwood)─以及弟媳─瑪格麗特.雪伍德(Margaret Sherwood)─分別將環球報的股份均分。

換言之,就這三個人分別持有約33.3%的股份,而且只要能夠拿到其中兩個人的股份,就能夠宣告對於環球報的營運權。

十分有意思的是,這三個人表面上看起來一片和氣,實際上互相私底下卻處得完全不好─這三個人互相指控對方的生活鋪張而浪費,甚至也互相指控對方完全沒有想要營運公司的意思。

阿姆斯壯經由他人得知環球報即將出售一事之後,很快就先找上了目前的環球報股東三巨頭裡面,自己最容易應付的人─亞歷山大。

正如阿姆斯壯從傳言聽說的,亞歷山大的確是一個生活鋪張而浪費的人─亞歷山大的性格浮誇而且也愛好奢侈,如果要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紈褲子弟。

而亞歷山大有一個非常關鍵,使得他的生活鋪張而浪費的因素─那就是亞歷山大喜歡到處度假遊玩,還喜歡收藏古董與藝術品,而這些嗜好都是讓亞歷山大花錢如流水的因素。

為了想要將亞歷山大的股份拿到手,阿姆斯壯很快就鎖定亞歷山大的性格,並且在法國的高級餐廳與亞歷山大打過招呼之後,很快就決定要用金權遊戲的方式取得亞歷山大的股票。

於是阿姆斯壯首先在幾次的古董拍賣會上,用取得了傳聞中亞歷山大十分中意的曾為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所有品的俄國機械彩蛋(有看過《名偵探柯南劇場版:世紀末的魔術師》的話,這種機械彩蛋其實是屬於高級工藝品),還招待亞歷山大前往賭場與自己的遊艇搞豪奢假期。

亞歷山大在接受了阿姆斯壯的招待以後,心情的非常的開心,於是在遊艇假期結束並且即將返回英國以前,終於對阿姆斯壯鬆口,表示會出售股份─就這樣,阿姆斯壯又額外花費兩百萬,就得到了亞歷山大手中的股份。

但是阿姆斯壯得手股份一事,卻馬上就讓湯森非常焦慮─湯森知道阿姆斯壯這樣就持有環球報33.3%的股權,而且湯森也明白阿姆斯壯不會就此罷手。

就這樣,湯森馬上就開始找瑪格麗特,想將瑪格麗特做為自己在環球報併購過程的切入點─然而湯森的過程並不怎麼順利,一開始的時候,瑪格麗特給湯森碰了一個軟釘子。

然而後來當瑪格麗特前往美國度假的時候,湯森於是也訂了同一班遊輪,並且堵到了瑪格麗特─瑪格麗特雖然鬆口,但是卻要求湯森必須在自己度假期間找出版商,幫自己出版從未問世的小說作品,甚至還要求要出版達一千本。

諷刺的是,這位豪門媳婦的文筆實在很差勁,湯森費了很大的工夫才終於找到願意出版的書商,連帶附上新入記者.凱特(Kate)的親筆社論,才終於確保自己達成瑪格麗特的條件。

偏偏最後關頭瑪格麗特又刻意刁難湯森,要求湯森額外支付兩百萬,搞得湯森就又在瑪格麗特回國以前的24小時內找銀行籌錢,這才讓瑪格麗特點頭─就這樣子,湯森終於也拿到環球報33.3%的股權。

亞歷山大與瑪格麗特分別出售股權,讓華特這最後一個環球報持股者陷入了焦慮之中,因為阿姆斯壯與湯森都分別找上自己,還步步進逼一直開條件,無論如何都要拿到最後華特手中的33.3%的股權。

由於華特已經是最終極的持股者,只要能夠拿到華特手中的股權,就能夠營運環球報,因此華特也知道自己必須找一個方法,在不得罪任何一方的情況下,將手中的股權賣出去。

環球報的律師於是建議華特在環球報的內部,針對所有的經理、主管以及職員進行一次選舉─畢竟交給所有的職員與主管進行選舉,假如結果真的出來會讓其中一方不滿,華特也才會有一個臺階可以下。

最終選舉的結果,湯森以兩千多票的票數差距險勝阿姆斯壯,因此根據環球報的律師所提出的主張,華特將會以兩百五十萬的價格,將自己手中最後的持股賣給湯森,而湯森也會因此獲得環球報的營運權。

阿姆斯壯對此氣得跳腳,而他為了想要阻撓湯森收購環球報,因而找上了當時英國執政黨.工黨的一位兼任併購委員會委員的議員.艾特金斯(Atkins),想要讓艾特金斯幫自己卡住湯森。

艾特金斯知道湯森與保守黨有利益輸送的關係(雖然某種程度上來說,工黨同樣也與阿姆斯壯有利益輸送的關係),而且也知道湯森覬覦市民報(Citizen),因此「建議」阿姆斯壯以「反對惡意併購」為訴求,入手市民報的股權,並且以此為契機直接入主市民報。

然而艾特金斯年輕的時候與中東裔女子未婚生子的醜聞,卻在這個時候開始浮上檯面,而阿姆斯壯雖然立刻就從艾特金斯口中得知內幕(艾特金斯本人表示,那是他年輕愛玩的結果),還立刻壓下這個醜聞,然而醜聞最後卻還是走漏了。

於是當湯森讓環球報大肆報導這個醜聞的時候,阿姆斯壯認定艾特金斯已經沒有利用價值,於是就讓市民報將艾特金斯的醜聞的內幕以獨家新聞的形式報導,乾脆直接自己來大撈一筆獲取閱讀率─結果不用多說,最後艾特金斯終於下臺,而原本想要拉垮艾特金斯的湯森,也被阿姆斯壯給反將一軍。

2.      紐約明星報併購案:當英國的報業市場已經漸趨飽和,兩位大亨的戰場轉移到了大西洋的另外一端


在環球報併購案過去十多年之後,阿姆斯壯已經將自己旗下的報社與其他子公司加以整合,並且以阿姆斯壯通訊公司為中心,組成阿姆斯壯通訊集團。

另外一方面,湯森也已經將自己旗下的報社與其他子公司加以整合,並且在用上自己整併環球報所得的企業資源之後,組成了環球集團。

這幾年之間,阿姆斯壯的性格變得更加奢侈而浮誇,已經儼然是一個超級媒體大亨的樣子,而湯森經常往來澳洲與美國,他甚至還與自己的妻子離婚而與旗下的年輕記者.凱特結婚。

但是在環球報併購案之後長達十年之間,阿姆斯壯旗下的市民報不僅在閱讀率與銷售率上面完勝湯森旗下的環球報,甚至就連阿姆斯壯都成為了比湯森還要風光的人物。

尤有甚者,阿姆斯壯更是在公開場合經常性洗臉湯森,還曾經羞辱湯森應該要找企業重整專家,導致真的有企業重整專家找上湯森,讓湯森常常一看阿姆斯壯天就直接黑一半。

就在湯森認為狀況已經糟糕到無法再糟糕的時候,他在1979年英國大選的時候,終於時來運轉了─保守黨終於擊敗了工黨,而柴契爾夫人(Madam Thatcher)也在大選之中脫穎而出。

保守黨重新取得政權之後,讓湯森在保守黨的人脈終於能夠派上用場,尤其後來柴契爾夫人對阿根廷宣戰(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福克蘭戰爭)以後,湯森更是看到了逆轉的契機。

在福克蘭戰爭期間,湯森採取催化大眾愛國心策略的方式,自己旗下的報社、電視臺與廣播公司一天二十四小時,幾乎只要有在運作,都是在報導英國在福克蘭戰爭的戰況與捷報。

湯森這樣雖然等同表明自己是保守黨側翼兼柴契爾夫人同路人,但是他的操作卻十分有效,反而阿姆斯壯因為不看好福克蘭戰爭,阿姆斯壯旗下的報社與媒體公司,幾乎沒有怎麼報導過福克蘭戰爭。

結果就是市民報的閱讀率與銷售率被環球報反超,這次終於站起來了的湯森得意洋洋地反過來洗臉阿姆斯壯,更讓這兩個男人之間的戰爭迎來了另外一個新的高潮點。

此時英國的報業已經開始漸趨飽和,這讓阿姆斯壯與湯森之間的戰爭開始漸趨平緩,但是這兩個無聊的男人卻又盯上了新的目標─在大西洋的另外一端,報業尚未完全飽和的美國。

阿姆斯壯與湯森已經分別在美國入主中型報業集團,但是不論是哪一方,都還是沒有辦法創造出一個絕對主宰性的情況。

但是此時的阿姆斯壯與湯森之間,存在一個小小的區別─阿姆斯壯是以英國為據點,湯森則是以澳洲為據點而以美國為新的開拓點。

湯森知道澳洲的報業已經無法繼續發展下去了,而如今英國的報業也趨於飽和之後,那麼他就只能將矛頭對準美國。

另外一方面,阿姆斯壯此時持有紐約明星報(New York Star)達6%的股份,而阿姆斯壯知道自己不可能在英國繼續發展,那他當然就將矛頭對準紐約明星報。

為了想要拓展在美國的事業,湯森將目標指向總裁準備要引退,並且即將會被出售給外部企業的紐約明星報─就這樣子,這兩個無聊的老男人於是又各自開著火車頭,直接衝向對方了。

在雙方經過一陣子隔空叫罵之後,湯森與阿姆斯壯開始拼命買進紐約明星報的股權,並且最終雙方終於都達到了各自持股達46%的程度。

但是就在到了這個關鍵的時刻,卻出現了一個微妙的情況─因為紐約明星報的總裁.薩莫斯(Summers)兼任薩莫斯文教基金會(Summers Foundation)的理事長,而碰巧這個文教基金會的名下,持有剩餘8%的持股。

薩莫斯文教基金會營運著明星報美術館,而薩莫斯畢生收藏的美術品,都是存放在明星報美術館裡面,以收取低價門票(甚至近乎於零的價格)展示給所有前來參觀的人─換言之,就是佛心事業。

薩莫斯曾經表示,任何想要入主紐約明星報的買家,都必須買下明星報美術館與其中的收藏品,因為明星報美術館的營運方式,使其終就必須要接受紐約明星報的資金挹注才能順利營運。

阿姆斯壯雖然想要入主紐約明星報,也答應薩莫斯會順便買下明星報美術館與其中的收藏品,但是阿姆斯壯其實另有盤算,並不是真心想要這麼就將明星報美術館與其中的收藏品留在手邊。

湯森得知這個條件之後,卻採取了更狠決的手法─湯森找來了明星報美術館的館長安潔拉.赫恩福里斯(Angela Humphries),並且提出薩莫斯既然都會引退,而且最終也會辭去薩莫斯文教基金會理事長的職位,那麼薩莫斯不妨乾脆以明星報出售為契機提前引退,改由赫恩福里斯擔任基金會的理事長。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薩莫斯對於湯森與赫恩福里斯的軟性逼宮,竟然只是一笑置之,還十分爽快地宣告辭職,並且宣告薩莫斯文教基金會新任的理事長由赫恩福里斯擔任─理由就是館長兼任文教基金會理事長,管理上比較方便。

而湯森在薩莫斯提前引退之後,又對赫恩福里斯提出自己會概括接收明星報美術館與其中的收藏品,因此在湯森請求召開股東大會選舉的時候,赫恩福里斯就公開宣告,會將薩莫斯文教基金會持股的紐約明星報8%的持股賣給湯森。

某種程度上來說,湯森等於是用收購8%的錢持股買下明星報美術館與其中的收藏品的同時,也接收紐約明星報─而湯森因為持有紐約明星報的股權達54%,因此湯森宣告紐約明星報將由環球集團進行營運。

但是這突如其來的發展,讓原本勝券在握的阿姆斯壯感覺被羞辱─畢竟自己本來都已經要贏牌了,結果卻這樣被湯森給攔胡,阿姆斯壯當然是氣得跳腳。

只是說也好笑,在紐約明星報併購案結束沒多久之後,某天紐約論壇報(New York Tribune)的律師與主管突然就找上阿姆斯壯,並且詢問阿姆斯壯是否會有意願收購紐約論壇報。

紐約論壇報雖然也是美國的大型報社,但是其中卻問題叢生─原來紐約論壇報雖然歷史悠久而銷售網絡龐大,甚至還頗具規模,但是紐約論壇報已經連續好幾年的時間都在虧錢了。

阿姆斯壯因為想要繼續跟湯森輸贏,結果居然不顧財務長與營運長的反對,在紐約論壇報的總裁引退的同時,大量收購紐約論壇報的股權,並且最後乾脆淵告紐約論壇報由阿姆斯壯通訊集團進行營運。

之後阿姆斯壯與湯森之後又上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政論節目,還在人家的節目上公開吵架與隔空叫罵,然後接著互相撂下,表示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

至此,阿姆斯壯與湯森之間的全面戰爭已經延燒超過25年之久,但是這兩個人之間的最終對決,卻也揭開這兩人是否最終都能挺過各自最終困境的問題。

3.      莫爾提多媒體集團併購案:最後的戰鬥,也是最終極的死鬥


在紐約明星報併購案之後,時間已經來到1991年,而阿姆斯壯企圖以二十億美元的價格併購莫爾提多媒體集團(Multi Media),但是湯森卻又跑來攪局。

於是這兩個將近三十年來不停在互鬥的無聊老男人,即將以莫爾提多媒體集團為中心,展開最後且最終極的戰鬥。

莫爾提多媒體集團顧名思義,是一個大型的多媒體企業財團─莫爾提集團旗下營運十四間報社與電視臺,而其業務服務範圍北至緬因州、南至墨西哥,可謂北美洲業務範圍最大的財團企業。

但是莫爾提集團的可動用資金十分雄厚,其資產更是有絕大一部分都是以現金的形式存在─簡單來說,莫爾提集團不僅本身就是一座現金堆,就算說是銀行其實也不為過。

阿姆斯壯雖然企圖以二十億美元的價格併購莫爾提集團,但是湯森找上莫爾提集團的總裁.辛克萊爾(Sinclair)之後,居然加碼提出要以三十億美元的價格併購莫爾提集團,而且三十億美元還是以現金支付。

但是這個時候的阿姆斯壯與湯森,其實已經分別陷入了阿姆斯壯通訊集團與環球集團現金存量不足的困境,還被各自所欠債的銀行追繳債款(因為怕被倒債),甚至就連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社論都撰文批評兩人。

金融時報的社論首先批評阿姆斯壯亂開槓桿,又說阿姆斯壯旗下的紐約論壇報一直在虧錢,如果阿姆斯壯購入紐約論壇報,又接著馬上將紐約論壇報拆解賣掉的話,或許還能夠賺錢─但是阿姆斯壯一直留著空有規模卻一直創造金流虧損的紐約論壇報,等同於是抱著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會被槓桿反噬。

另外一方面,金融時報的社論也批評湯森專門靠著併購公司來償還債款,但是他的債主卻一直只能看著湯森以債還債,誰也不曉得自己借給湯森的融資,哪天會不會突然就給湯森倒債─偏偏湯森的環球集團又在快速擴張,所以不僅湯森自己在開槓桿豪賭,這些銀行也連帶跟著湯森一起豪賭。

金融時報的社論在結尾的時候,不僅批評阿姆斯壯與湯森都專門開槓桿外加以債還債,甚至還批評這兩個人都是對於自家集團漫不經心的總裁,最後甚至還揶揄這兩個人可能有機會在十幾年之後,變成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們的個案研究對象。

阿姆斯壯自然是駁斥金融時報社論的這些說法,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確陷入了金流不足的困境,因此只好開始想辦法四處籌錢。

於是阿姆斯壯找上以色列的總理,但是以色列的總理表示自己無法將國家的錢借給阿姆斯壯,但是會找國營銀行的總裁來協調─然而這件事情當然沒有下文。

阿姆斯壯又接著找上多年不見的好友.圖爾帕諾夫,此時的圖爾帕諾夫已經成為了KGB的最高長官,但試圖爾帕諾夫要求阿姆斯壯歸還俄羅斯國營銀行的七千萬美元貸款,才比較可能讓俄羅斯國營銀行融資十億美元給阿姆斯壯。

但是阿姆斯壯最後終於還是想辦法糊弄過去,偏偏阿姆斯壯在安撫了圖爾帕諾夫之後,又遇到瑞士的銀行聯貸團要求歸還五億美元的款項,而且其他的銀行們也都沒有打算要放過阿姆斯壯。

沒有想到阿姆斯壯為了想要創造現金,不僅企圖找自己家的營運長與財務長作假帳,甚至還召開董事會想要將阿姆斯壯通訊集團的退休基金公款私用─結果就是阿姆斯壯將反對此一提案的董事解雇,強行通過將退休基金用於還債的提案。

偏偏阿姆斯壯在喬定了冒用退休基金還款的協議之後,終於打算要到地中海去度假,然而瑞士的銀行聯貸團仍然死命纏著阿姆斯壯,甚至給阿姆斯壯下達了還款的最終通牒。

另外一方面,湯森雖然很不爽自己家的環球集團,居然會淪落到被金融時報的社論奚落,但是卻又知道自己不能這樣繼續下去,因而只能在銀行的介紹下雇用名為伊莉莎白.貝瑞斯福德(Elizabeth Beresford)的企業重整專家。

貝瑞斯福德是一個非常專業的企業重整專家,她不僅發現湯森專門開槓桿搞以債還債的手段,甚至發現湯森已經陷入了如果環球集團不併購其他公司,那麼湯森不僅無法還債,可能還互導致環球集團陷入衰退的窘境。

然而湯森的情況,卻比貝瑞斯福德想像得更加嚴峻─湯森的債主包含三十七間銀行(其中甚至包含猶太銀行巨頭.羅斯柴爾德),總共橫跨四大洲,每一間銀行還都十分害怕湯森會倒債。

因此貝瑞斯福德只好每間銀行都跑一遍,並且一方面研擬企業重整計畫,強迫湯森將環球集團旗下虧損或是早已停滯的事業賣掉,另外一方面又幫湯森去跟銀行談判,並且期望銀行延長還款期限或是能將債務一筆勾銷。

湯森除了讓貝瑞斯福德四處奔走以外,他自己也發現可以透過讓環球集團與阿姆斯壯通訊集團旗下的企業,變成互相持股的狀態,來一方面利用股票交易的左手換右手的手段創造現金流,另外一方面兩人也可以互相和解。

偏偏阿姆斯壯不只愛面子,還十分的囂張,居然一口回絕湯森的提案,導致湯森又回到了只能去跟銀行交涉的情況。

湯森在與銀行交涉的時候,仍舊不改其大陣仗與大排場,不僅在往返澳洲與亞洲的時候停靠夏威夷高級飯店,甚至還順道參加亨利.季辛格(Henry Kissinger)的演講會。

不過湯森在確認大多數的銀行債主都同意展延款項,或是同意只償還款項代替完全還款,乃至將款項一筆勾銷之後,就剩下美國位於俄亥俄與科羅拉多的兩間銀行還沒有打算點頭。

對於這樣的情況,湯森感到十分的著急,甚至還出言威嚇兩間銀行的總裁,表示自己是巨型企業而對方指示中小型銀行,要論商譽根本沒得比,但是兩個銀行總裁仍然表示,會在各自銀行的董事會上協議湯森的貸款案。

阿姆斯壯與湯森各自的困境,都是需要銀行來伸出施捨的手─至此,兩人所處的情況能否有解,也都是由他們各自的債主來決定。

[II. 其他探討與分析]

1.      靠著開槓桿擴大事業,最終將會被自己的槓桿反噬:阿姆斯壯與湯森各自面臨的困境

阿姆斯壯與湯森雖然各自都是大型財團企業主,而基本上這兩個人都是在進行企業併購的過程中,擴張各自的集團,卻也養大了各自的胃口。

尤其先從WRG集團併購案開始,環球報/市民報併購案,乃至到紐約明星報/紐約論壇報併購案,到最後的莫爾提多媒體集團併購案,基本上每一個新的併購案所需要的錢,都比前一個併購案多出至少兩個零。

在這樣的過程中,阿姆斯壯與湯森都被迫在每次借貸的時候,都跟銀行進行大量的融資借款,甚至是每一次進行併購案的時候,都必須要以債還債─換言之,就是俗稱的槓桿開太大。



槓桿開太大的結果,就是每次進行新的併購案的時候,都會面臨併購案完成的時候,自己是否能夠得到一個新的錢坑。

而且在併購案完成之後,被併購的公司與其事業以及子公司基本上都會被拆解與整併,最後比較不賺錢或是虧錢的事業與子公司,則是會被賣給其他的公司。

這樣子做的話,一方面是為了確保自己在完成併購之後還可以拿到錢,另外一方面則是為了確保自己的帳務不會太難看,這樣子才有辦法順利還錢給銀行。

偏偏企業併購到了這種程度,會產生一種十分可悲的情況─你並不是為了要擴大企業的規模而進行併購,反而是為了要償債而進行併購,並且每次在進行併購的時候,都會拿新債來償還舊債。

這種為了併購而併購,甚至是為了償債而併購的事情,其實就很像古代的羅馬帝國一樣─為了要擴張大帝國的財富而對外擴張,每次資源與財富即將面臨浩劫的時候,就透過對外擴張來取得更多的資源與財富。

結果就是羅馬帝國最後擴張過度,雖然坐擁大量殖民地與外國財富資源,然而資源飽和之後中樞陷入了真空的狀態,最終被蠻族入侵並且滅亡。

阿姆斯壯與湯森也是因為各自面臨財務壓力,只好併購其他企業來創造更多的金流,但是經過幾度的併購與整併之後,卻已經變成了空有規模、反而財務已經陷入危機的狀況。

而且這種金權遊戲最諷刺的地方在於,進行豪賭的不是只有阿姆斯壯與湯森,因為就連貸款給這兩個企業主的銀行,基本上也都是在進行豪賭。

如果每次進行併購的時候,融資款項的單位都是百萬、千萬、億、十億,勢必會需要跟大量的銀行/聯貸團借錢。

講得難聽一點,就算湯森與阿姆斯壯隨時都有可能會倒債,銀行還是會將錢借給他們─因為湯森與阿姆斯壯有企業商譽,而且也都是財團主,銀行就算知道有風險,也會想要賭博看看自己能否將錢收回來。

要不然像我們這種路邊的死老百姓,不要說跑去跟臺北富邦銀行還是國泰世華銀行借錢,恐怕沒辦法得到多少貸款,你就算跑去跟新光銀行、臺新銀行、永豐銀行還是玉山銀行借錢,基本上人家也不會說想要融資就會融資。

因為有關係就沒關係,但是沒關係就有關係─這就是這個世界最終極的鐵律,也同時是這個世界最殘酷的道理。

畢竟銀行可以一開口就借給某企業家或是某黑道好幾千萬,至於我們這種死老百姓去借錢的話,能夠拿個幾萬就該偷笑了,不是嗎?

2.      不同性格的總裁,讓兩個集團最後走上不同的道路:阿姆斯壯與湯森在性格上的不同之處

阿姆斯壯與湯森雖然都是各自崛起,並且在各自奮鬥了幾十年之後,打造了各自的企業帝國,但是他們在性格上卻大有不同之處。

這兩個人在性格上的不同之處,不僅讓他們兩個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們所打造的企業集團最終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阿姆斯壯或許是因為白手起家,經歷自己幾十年來從無到有的經驗,再加上一些過去的經歷,他似乎認為其他人並不可信,只有自己最可靠。

因為這樣的緣故,阿姆斯壯雖然很聰明也很有才能,但是他卻容不下其他同樣很有才能的人,因為他認為只有自己的意見才是意見,其他人的意見充其量都只能算是雜音。

除此之外,阿姆斯壯也專門喜歡躲在幕後下指導棋,直接將自己的意見直線傳達給自己的屬下,但是卻從來沒有讓自己的屬下DIY。

最後,延續最一開始的論點,阿姆斯壯的性格其實很剛愎自用─他會認為自己的意見才是真正的意見,因此當別人的意見與他不同的時候,他可以很輕易地就將對方排除。

其實阿姆斯壯剛愎自用的性格,在作品一開始的時候還不算太明顯,但是阿姆斯壯第一次表現出這種性格,是在環球報併購案的時候。

阿姆斯壯為了收買亞歷山大.雪伍德,讓對方將股票賣給自己,所以不僅跑去買古董送給人家,甚至還用賭場度假與遊艇假期招待對方,但是阿姆斯壯超支總裁帳戶的事情卻被秘書發現。

對於企業來說,總裁帳戶動不動就見底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會讓外人認為,這間企業的總裁是不是很喜歡挪用公款(畢竟所謂的總裁帳戶,就是經由董事會與財務主管批準,可以給總裁使用的公款)。

但事先不說阿姆斯壯拒絕承認自己挪用公款,他甚至還在自己的秘書(一位打從他還在德國占領區的時候,就在擔任秘書的人)反對招待亞歷山大之後,一怒之下將對方開除,還連離職金都不願意支付給對方。

而且當財務長想要出面幫秘書求情,並且請求亞歷山大至少支付離職金給秘書的時候,阿姆斯壯居然反過來恐嚇財務長,表示財務長要是敢繼續幫秘書求情,就會接著將財務長開除。

相較之下,湯森是屬於相對比較能夠知人善任,而且也因為知道自己並非那麼全能,因而敢於讓其他人接手自己的工作的人。

這種傾向最早是在湯森成為總裁的時候,他雖然自己實施了一大堆針對自家報社的革新計劃,但是他卻也同時能夠提拔年輕的編輯,還讓這些跳一階變成總編的年輕編輯大展身手。

當然了,這是因為湯森知道自己總裁,自己下達的命令大家都必須聽從,但是他本質上並不能介入編輯長與其他各部門總編的工作─畢竟湯森最多只能介入營運項目,但是卻不能介入編輯項目。

尤其湯森本人雖然會以總裁身分發表社論,但是這種情況下,他自己其實也會成為其中一個總編,而不是總裁,因此他終究只能將這種細節交給其他人。

湯森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訂立新規則,但是他的主張是,澳洲的報業營運經常太過散漫,明明就是八點半上班,但是大咖卻永遠都到十一點才上班,反而倫敦艦隊街的董事,都會比大家早十五分鐘上班。

然而遇到細節項目的時候,湯森卻是經常雙手一攤就讓底下的人去處理,有些時候如果要介入細節的話,湯森甚至是只透過傳話的方式進行,而不是像阿姆斯壯一樣,老是喜歡自己跑去給人家下指導棋。

尤其阿姆斯壯最大的失敗,就是他喜歡意氣用事,一個不開心就可以將總裁祕書換掉,然後一個不開心就也可以將不服從自己的董事會主席與其他董事開除,然後再另外找個願意當橡皮圖章的董事當傀儡主席。

基本上湯森就算心情不好,也不會隨便將自己手下的編輯或是經理開除(某種程度上來說,湯森反而都是改變風氣,然後讓無法適應的人自行離職),我們基本上也沒有怎麼看過湯森為了一些鳥事將董事開除。

因此我們就能夠看到,阿姆斯壯雖然有才能,但是性格上卻剛愎自用,而湯森雖然手段陰險,但是他基本上還是能夠容忍其他人的主張與意見。

因此兩個總裁的性格不同,最終導致阿姆斯壯通訊集團與環球集團最終走上不同的道路,並且也最終走向了不同的結局。

[結語:湯森的全面勝利?]


最後湯森在最關鍵的時候得到了銀行的通知,銀行表示願意相信湯森的商譽與其信用,因此在經過董事會表決之後,決定展延湯森的償債期限。

另外一方面,阿姆斯壯從英國跑到地中海地區度假之後,突然就沒了新聞,而阿姆斯壯通訊集團在這件事情上就突然癱瘓了。

貝瑞斯福德針對這次的事情警告湯森,隨便亂開槓桿是很危險的事情,甚至也警告湯森,以後沒事不要隨便再搞一些有的沒有的企業併購,不然她自己也無法保證下次能用同樣的手段幫助湯森。

沒有想到貝瑞斯福德一離開總裁辦公室,湯森就在新聞上看到了阿姆斯壯疑似在度假期間落海,結果遺體被薩丁尼亞地區的漁民撈到的新聞。

阿姆斯壯謎樣身亡的新聞,不僅導致阿姆斯壯通訊公司本身的股價暴跌,甚至就連阿姆斯壯通訊公司旗下的企業也都面臨股價暴跌的困境。

尤其阿姆斯壯曾經想要挪用職員退休基金的事情被爆出來之後,阿姆斯壯通訊集團也名聲掃地,湯森更是在發現環球集團的退休基金高達70億元的現金之後,也發現阿姆斯壯通訊集團的退休基金僅30億元的現金。

對於阿姆斯壯通訊集團在名聲與股價方面的暴落,剛撐過危機的湯森已經開始在盤算,自己是否能夠以成本最低的方式,一口氣併吞阿姆斯壯集團旗下的報社語電視臺,當成讓環球集團再度崛起的絕佳機會。

*

當然最後作者並沒有完全交代,湯森是否真的完成了針對莫爾提多媒體集團的併購,也沒有交代湯森是否真的著手進行針對阿姆斯壯集團旗下企業的併購。

當然我們也不會曉得,阿姆斯壯最後會在地中海度假的時候陳屍大海,究竟是因為他因為負債過度而自殺,還是真的只是意外落海。

不過依照我們所認知的歷史之壁,馬克斯威爾(阿姆斯壯的影射對象)的確可能是意外落海死亡,而梅鐸(湯森的影射對象)至今都還是活得好好的。

這個故事從1920年代開始,並且最後在1990年代結束,我們看到了橫跨將近七十年的歷史,也看到兩個媒體大亨各自花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崛起之後,接著花費將近三十年的時間互相在商場上廝殺。

阿姆斯壯與湯森都是財團企業的總裁,他們都是性格狡猾的老狐貍,而且兩個也都是不會輕易向逆境屈服的人─恐怕對於他們來說,基本上只要人還活著,就沒有什麼是無法克服的。

正是因為這兩人都有這樣的精神(儘管真要說的話,這兩個人都是性格卑鄙且不擇手段的人),因此才更讓人感覺,或許阿姆斯壯真的只是意外落海─但是阿姆斯壯運氣太差,因為笑著站到了最後還高歌離席的人,其實是湯森。

*

本來因為《媒體大亨全面戰爭》的後半部稍短一些,所以這次的文章並沒有打算要寫超過13頁的,不過…我想還是算了。

基本上阿姆斯壯與湯森是在《媒體大亨全面戰爭》的後半部才真的碰頭,所以雖然論及劇情的時候也是盡量試著只有擷取重點而捨棄細節,但是阿姆斯壯與湯森交手的過程果然還是寫了不少(掩面

而不同於《該隱與亞伯》最後是屬於Normal End的結局,這次《媒體大亨全面戰爭》因為存在歷史之壁,所以究竟算是Good End還是Bad End,甚至是否同樣也能算是Normal End的結局,基本上只能由讀者自己去決定。

這次寫這兩篇文章,基本上可以算是大型工程,之後如果有機會的話,再來看看是否會來寫傑弗瑞.亞契的其他文章(當然要看是否有機會,不然這個作家寫的小說基本上經常與大河小說有像,閱讀起來實在是超級吃力,還常常看了後面就會忘記前面)。

那麼最後也沒有什麼可以說的了,如果路過的大大有任何想要提出或是分享的看法,或是有看到我寫錯還是漏寫的地方的話,也絕對歡迎在底下留言提出。

幻月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