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歷史時代的歷史學者用饒富興趣的態度看待羅馬的過去,想知道這個帝國強大且成功的原因。問題是:「究竟是怎麼樣的國家體制,能讓羅馬在不到五十三年的時間裡,幾乎控制了全世界;是甚麼樣的國家體制,能讓這麼一件肯定是前無古人的事情得以發生?」(《歷史》(The Histories))
順便告知讀者,羅馬在西元前五世紀開始共和制,不僅打下日後帝國體制的基礎,也是延續今日的政治語彙所出現年代:參議院(senate)、委員會(committee)擔任法庭工作的仲裁庭(tribunal)處理外交關係的領事〈consul〉等。
羅馬人對於羅馬在地中海的地理了然於心。鄰近的海洋連結了希臘、北非港口與腹地的暢通,加上宜人的溫帶地中海氣候與農業潛力──這些都是羅馬的空間優勢。
但是,更久之前的過去還是當時,其他民族也嘗試將這個地方據為己有。為什麼建立起環地中海的政權,一統大部分的歐陸與整個北非沿岸再加上古代中東帝國國土的,是羅馬,而非其他競爭的城市國家?
起源
跟其他古早文明一樣,羅馬也有自己的神話:一頭母狼在臺伯河畔發現了雙生子羅穆盧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牠餵奶讓兩兄弟存活下來。雙胞胎成年後,他們決心在當年被母狼發現的地方建立城市。然而兩人對於該在何處放置城市界碑有不同意見,最後引發一場爭吵。最終,羅穆盧斯殺了雷穆斯,成為新城市羅馬的單獨創建者,傳說羅馬建城日是西元前七五三年的四月二十一日。
回到考古證據顯示,人類在此居住的時間可追朔到西元前一二00年,永久定居的遺跡早於西元前九00年之初,約相當於傳說的時間點。與神話相反的是:羅馬建城與雙生子和友善的母狼神故事毫無關聯,而是經濟因素有關。羅馬坐落於七座山丘之間,俯瞰臺伯河少數可靠的渡口之一。早期的羅馬人大多是農夫,但是這樣的地點能讓他們控制河流、建立市場,遇到攻擊也能自衛。他們的小社群很快就穩定繁榮的成長。
在最初的兩百五十年,羅馬不過是義大利半島上的小王國之一。早期沒有文字紀錄,之後的羅馬歷史學家仰賴「羅馬七個國王」的口頭傳述,解釋城市的早期演變。雖然證據薄弱,不過羅馬人相信他們主要的公共制度,源頭可追朔到這半神話性質的君主政治時期:第一任羅馬國王羅穆盧斯組織羅馬軍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第二任國王努瑪(Numa)制定神職人員職位與宗教儀式。第六任國王賽爾烏斯.圖里烏斯(Servius Tullius)改革公民大會,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將公民組成地區部落以便投票。之後的羅馬人認為這些國王替城市設立政治與社會基礎,不過他們也相信羅馬人厭惡這些國王。西元前五0九年,因為一群元老院的元老驅逐國王,羅馬君主政體驟然結束,以無王的共和政體取而代之。
這個政治創新引發驚人的後果:今天稱為羅馬帝國的這塊龐大土地,絕大多數都是在西元前二到一世紀的共和時代所拿下的。羅馬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是由羅馬人民選出的代表所統治,這說明了帝國與共和並非絕對衝突。
不過共和制也並非憑空而創:先人追朔到羅穆盧斯指派的最初元老家族,這些人就是所謂的「世家貴族」(Patrician);根據習俗與法律規定,這些人壟斷所有政治與宗教職位。除了這一小群人之外的都叫做平民(plebeian)。
在共和國創立約五十年後,低階平民之間的債務危機終於導致平民與貴族的大對決:不滿遭到專橫的貴族擺布,平民在外國軍隊逼近的同時拒絕點召。他們全體撤退到城外一座山丘上,誓言在貴族允許他們選出自己的官員之前都不會離開。元老院讓步,創立了日後知名的平民大會。這個機構可以選出護民官(tribune),保護平民,對抗世家貴族的濫權。任何公民都能在任何時間以任何理由去尋求護民官的庇護。平民立下神聖誓言,宣布護民官的人身神聖性,在羅馬城的範圍內,連執政官都不能對他們出手。
另外,當時地中海的作戰方式已從貴族騎馬率眾作戰,改為密集的步兵支隊集體作戰,這也是團結的平民足以抗衡貴族的王牌之一。
伴隨王權轉為共和這步險棋的,還有用來防止一人統治再度上演的配套措施。在共和國內,個人權利受限於嚴格規定的執政官任期、公民大會的選票以及元老院的權力──現任、前任政務官以及地位高的貴族所組成。支撐、賦予它們力量的,則是羅馬人對於立法、執法與修法程序的嚴格遵守。歷史學家李維把羅馬形成「一個由逐年選舉出來的國家官員所治理的自由國家;他們遵循的不是個人好惡,而是法律的至高權威?!梗ā读_馬史》(History of Rome))
當共和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時,則有元老院緊急票選的獨裁官(dictator)領導;後面到了奧古斯都在西元前二十七年得到皇帝稱號為止,民選領導權這才屈服於一個人的終身統治。
貴族與平民近乎對抗的緊張關係,定義了早期共和國體制。然而羅馬家族卻發展出複雜的「被庇護者/庇護者」(client-patron)網絡,從菁英的世家貴族到一長串相連的平民被庇護者。前者可以尋求後者在政治(選票)與軍事(服役效忠)支持,而被庇護者也可以尋求庇護者的財務與法律協助。因此貴族與平民雖偶有大規模衝突,但是被庇護者/庇護者的連結,卻讓羅馬的政治傾向氏族衝突,而非階級鬥爭。
然而真正的社會核心卻是,社會與政治實務上的潛規則。羅馬人從來沒有成文的憲法或法律,這兩者他們都認為不需要。羅馬人的生活充滿不成文的規則、傳統與全體的相互期待,也就是mos maiorum,也就是祖宗成法。當政治對手為了權力與財富互相競爭,對於被庇護者/庇護者關係的力量、公民大會的主權以及元老院的智慧三者保持相同敬意,因此衝突不會過於激烈。
從這裡也可以說,法律的源頭都是羅馬公民。政務官(包括執政官)在內依法有權頒布具約束力的命令、定奪司法事務;因而也是立法者;但是若要讓政務官的提案成為法律,不能缺少公民大會的同意。公民大會尚有權能主持刑事審判。羅馬人承擔的法律權利、受到保障執行的法定程序,是跟法律地位的高低、財產多寡、軍階高低融合在一起的。在筆者來看,這顯然保障也限制了越是想上位者越需要承擔的義務責任。
當共和國在西元前二世紀末開始瓦解時,腐敗的並非是羅馬法律條文,而是在對外勝利擴張、意外造成羅馬社會諸多動盪之中,喪失了彼此都能接受的「祖宗成法」這連結的敬意。
轉變
羅馬人居住在鄰近勢力眾多、農業潛力不低的半島上,幾乎每年都跟周邊大小國家發生衝突。不論是半島北邊、越過阿爾卑斯山地方的高盧(Gauls),居住於半島西端的伊特魯里亞人(Etruscans);半島中部居住了包括羅馬人在內的拉丁人(Latins)、薩賓人(Sabines)、薩莫奈人(Samnites);至於希臘人與迦太基人的殖民地則位於這隻「靴子」的底部,以及西西里島、薩丁尼亞島與科斯嘉島。
西元前四世紀,羅馬人同時與文明更先進的伊特魯里亞人、到處劫掠的高盧人為敵。根據羅馬歷史學家李維的說法,羅馬人在戰勝伊特魯里亞人以後,原本計畫離開自己的城市,把舊的伊特魯里亞首都維琴(Veii)打造成新家(連羅馬人也覺得伊特魯里亞人比自己有文化)。但到了西元前三八七年,高盧人幾乎燒掉了整個羅馬,這時候軍事領袖盧米卡斯懇求羅馬人留在安放羅馬神袛的這座羅馬城,不要讓「野蠻的」敵人有羅馬人不敵撤退的印象。城市的毀滅搖身一變,變成忠於家園的懇切之詞。
從西元三四三年開始,羅馬人就陷入與中部山脈的薩莫奈人(Samnites)的長期戰爭。在接下來的五十年裡,薩莫奈人逐漸吸收了義大利其他地方的人,成為一個反羅馬聯盟。西元前二九五年,當羅馬人擊敗這個聯盟,自然而然成為義大利半島的盟主。
但是勝利卻引來更大的衝突;布匿戰爭(Punic Wars)。當羅馬人在西元前三00年左右壯大,北非繁榮的迦太基也已然崛起。當羅馬人征服義大利的同時,迦太基已經站穩了西西里島,並且為了銀礦資源朝西班牙而去,接下來的一百年間,雙方為了爭奪西地中海的控制權展開爭鬥。
西元前二一八年,著名的迦太基將軍漢尼拔入侵義大利,羅馬人遭到史無前例的重創而險遭失敗!但是以元老院為首,頑強的羅馬人拒絕投降。事實上,他們立刻將衝突擴張到整個地中海。元老院企圖切斷漢尼拔的補給線,派出軍團去攻擊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殖民地。當他們發現漢尼拔尋求與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結盟時,元老院下令一支艦隊航向希臘。最終這場戰爭由大西庇阿「阿非利加征服者」,率軍入侵迦太基人在北非的祖國。大西庇阿由西元前二0二年在札馬之役擊敗漢尼拔,迦太基投降。
共和崩潰
不過,古老的共和體制卻無法應付此時羅馬所統治的龐大帝國,勝利帶來的竟是貧富差距的擴大……早在西元前一九五年,著名的參議員老凱圖就警告他的同僚:「我們已經進入希臘與亞細亞,這些地方充滿邪惡的誘惑,我們經手國王們的財富……我擔心這些東西將會俘虜我們,而非我們俘虜它們。」元老院也試圖控制鋪張浪費的情景,但是無人聽從。
不過受到大筆橫財而奢侈敗壞的事情,只受限於一小部分控制戰利品分配的貴族。對大部分的羅馬公民而言,征服地中海代表的不是繁榮生活,而是貧困。早在羅馬共和國早期,服役於羅馬軍團不會影響公民守護家產的能力,因為打仗的地方向來離家不遠,而且會配合農耕季節的節奏。
然而當布匿戰爭將軍團派遣至地中海沿岸,羅馬公民被徵召去離去數年、離家數千里之遙的戰役。因為這些永無止境的戰役,階級低下的家庭「背負兵役與窮困的重擔」,他們的家產陷入了長期被人忽略的情況:耕地荒廢、牲畜缺乏照顧……除役的士兵回家後極有可能發現:將家產恢復到戰前生產力的水準,遠超過他們能力所及。
當富有的貴族想辦法投資新獲得的財富時,卻發現公民入伍後棄置的數千筆荒廢的田產。有些一貧如洗的家庭願意廉價出售,堅決不肯的人往往遭到恐嚇。這些小農田地劃在一起,就成了大片莊園。在此同時,隨著對外戰事告捷,成千上萬的奴隸湧入義大利,他們很快就成為莊園勞動力,出售的廉價農產品要比羅馬小農提供的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這樣的惡性循環下……結果可以想像。
這,還只是羅馬共和崩壞的第一步。西元前二世紀起,帝國管理的工作需求壓倒了共和國精簡的組織。羅馬的司法體系無法提供足夠的應對手段,特別是難以應對這個日益擴大的帝國中,不斷引人詬病的貪汙案件。
下集會介紹羅馬從兵農合一的共和國如何轉型成仰賴奴隸貿易為主的帝國,雖然其改變確實帶來繁榮解決問題,卻也成為日後衰落的濫觴。
資料來源:《帝國何以成為帝國》珍.波本克、弗雷德里克.庫伯
《在風暴來臨之前:羅馬共和國殞落的開始》麥克.鄧肯
另外推薦,對岸中國的頻道主介紹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