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評文為自由象限評文
一、申請者名稱:掌中紙鶴
二、作品名稱:聽我說,天使
三、點評需求:無,我信任評文者的。
前言:
諸君好,這裡是繼續以自由象限評文組身分來受理評文的湛藍琴海。這次評的文雖然是單篇完結(?)但用WORD字數統計發現,這篇居然超過三萬字……總之評起來並不容易,不如說這篇可能不太像是評文,具體而言是如何,這邊就先不多說了。直接先進入故事大綱的部分吧,由於故事也一言難盡,就直接用作者提供的簡述了。
故事大綱:
一個關於渴望把甚麼給拉到身邊,卻總是選擇將事物推到身外,最終也將自己推往熟悉世界外頭的人的故事。
心得與淺見:
由於很長加上內容荒誕,沒有明確的主軸與邏輯,於是我前前後後反覆閱讀多次,但逐漸發現,花上再多時間閱讀,也無法明確理解故事的意圖與內核,只有模糊的輪廓。並非作者沒寫好,甚至可能是刻意為之的。這故事充斥荒誕的氛圍,沒有明確的邏輯,角色的對白多半也不著邊際,似乎逐漸帶出了某些內容,但始終沒有直奔主題。很像是在繞圈子,藉由角色對白與獨白,逐漸勾勒出故事的輪廓,但細節始終曖昧不清。如同無臉人,雖有輪廓卻無五官,形象是曖昧不清的。
由於過去拜讀過作者其他作品,為了評這篇又去過目了一下,基本上作者的風格似乎大抵如此,沒有明確的主題,重點不在故事本身,而是角色對白。或許角色間的談話,也不著邊際,卻可能會有點意思。他們的言詞可能有些辛辣,並非熱辣,而是冷中帶辣,類似吃了加了芥末的冷麵。有種大人獨有的風味與成熟。就像看了一齣成人黑色喜劇,但偏偏也說不出到底哪裡像黑色喜劇(說到底這篇根本也不像喜劇),只是感受到滿滿的荒誕,當中穿插超現實元素與架構。諸如天使到底是什麼?從何而來?角色如何理解「天使」這個概念?關於這些,故事前段有這樣的對白:
「所以困擾我的是,他(評文者註:天使)怎麼會突然不見了?」
「他就在樓上嗎?」
「之前嗎?他之前一直在我房間。」
「他長得甚麼樣子?有身體嗎?會不會穿牆?」
「我說的不是幽靈!」
「那翅膀呢?頭上頂著光圈嗎?」
「怎麼可能會有?」
「這『人』長甚麼樣子?」他刻意在某個字上加重語氣。
「他……他是中等身材,個子不是太高,也不矮,五官很平凡,雖然套著針織毛帽,可是看得出來他沒有頭髮。衣服很……普通,一件棕色夾克搭著棕色長褲,可是身上總是有奇怪的光四處竄動。」
我努力思索,想補充更多細節,可越是去捉摸,天使的印象就越模糊。
「這個天使,是從甚麼時候出現在樓上的?」他斟酌著用詞問。
「呃……有一段時間了。」
「那是幾天前?幾個月前?還是幾分鐘前?」
這個段落裡,雖然在討論天使相關的話題,但沒有明確的線索,讓讀者依循去臆測或理解天使的概念。當然只是這個段落沒有明確的線索也無妨,但之後的內容所提供的資訊,依舊曖昧不清,讓「天使」的概念處於光怪陸離的狀態。不只是天使的概念,其餘的內容,也沒有清晰縝密的組織,而是一堆支離破碎的碎片,要想方設法拼湊起來,卻始終拼湊不出應有的樣子,宛若不協調的圖畫。
那跟故事失焦有關嗎?或許有,但故事似乎也非徹底失焦,「天使」的概念一直存在,首尾都以提到「天使」作結。資訊也有逐漸釋出,卻越看越迷糊,伴隨角色的增加,謎團似乎越來越多,也逐漸分不清各個角色的重要性,甚至存在意義。角色似乎不是為了故事服務,純粹主角遇到了這些角色,就加入了故事。
舉例而言,類似A要去某個地方,路上遇到了B,但B對故事、角色沒有作用,類似這種情況。當然若是無關緊要的路人,或背景板或許無妨;但若是有名有姓,有一定存在感的角色,對故事作用卻不明顯,自然會懷疑該角色的存在意義。
綜合言之,就是所有的一切,都缺乏意義,更直接的說法就是不知所云。但誠如上述,或許是作者刻意的,或壓根沒有要寫成「讓人容易理解的常規故事」的意圖。越是去理解,越會陷入作者的認知陷阱(就像越去想天使的形象會越想不清)──我不確定這是不是作者的意圖,如果是,那作者成功了。
也有可能,只是純粹敘寫沒有太多意義的奇妙日常,這奇妙日常來自於超現實的荒誕,現實與超現實的交織,構築出異色故事。
作者可能只是想要寫這樣的故事。
這樣是好是壞?我認為沒有好壞之分,重點在於想看到什麼。對我而言這篇看到的不是故事,而是純粹的文字。作者用字精準、文筆嫻熟,即便通篇是不著邊際的內容,也是看得順眼的文字。或許詞藻說不上華麗,但可以看出作者是很懂得「運用」文字的人,隨手舉例(括號是評文者附註):
→我跳下床,地板被曬得讓我肌膚發疼,今天的日照燙的(應用「得」)有夠病態(用「病態」形容陽光比單純形容溫度還有更深的層次),窗邊的月(這邊的「月」原文是粗體,不知何故?)橘也被曬的毫無生機,我把它移到桌上陰影處,在月橘的枝幹上,岔出了一朵小巧蘭花,顏色深藍鮮豔,幾乎讓人感覺蘭花才是盆栽的本體。
→窄門內隱約透露出光源,慘白且毫不溫暖近人(這種形容方式比純粹直述顏色更具體,也多出了「視覺」以外的摹寫)的色澤,明明只是走著直線,卻讓人感覺在流動、(頓號?)攀附物體的不祥光束(雖然很有畫面,也有一定動感,不過不是很流暢,個人是理解成「卻讓人感覺在流動,像是攀附物體的不祥光束」)。
→一張乳白色的書桌和乳白色的椅子(乳白色的形容比一般的「白色」更為精準,畫面感一下就出來了,即便只是多一個字也不是特別罕見的形容,但很有效果)
→我在意磁芯的程度就跟一棵松樹在意身上蕨類的程度差不多(這種比喻令人會心一笑,也多出了一點想像空間)
→望向外面,街上的人們很稀少,這個地方的街景就是一齣令人尷尬的電影(很有畫面,也有一定想像空間,端看每個人對「尷尬的電影」的想像),不久之後,這區的學生就會搭上一輛輛轎車,花上十幾分鐘離開小區,隨後是跟騙子鏡月差不多年紀的人,騎上型號不同的摩托車,朝著反方向過了大橋,到那邊的城市去謀生。而猴子老闆這類人才會像是戰爭結束後躲在地窖中的戰俘(與上述的形容方式類似),此時慢悠悠出現到街上。
諸如此類。要寫出具體、精妙的形容,無須華麗的詞藻,只要是精準,或有想像空間的比喻就夠了。
再來說說其它細節,比方文中有提到「慈昕」跟「磁芯」這應指同一人,但同音不同字,「磁芯」是主角對「慈昕」這個人取的綽號嗎?
作者有把「什」寫成「甚」的習慣,這有什麼用意嗎?
還有文中有「小標」,看作者的創作習慣,應該這些原本是分開發的,卻合併成一篇,才會有這種情況吧?小標跟內容的關聯我沒有特別探究,畢竟誠如上述,這篇故事不應用常規邏輯去理解,去細究故事的內容細節可能只是浪費力氣。
不過,作者對故事的概述是「一個關於渴望把甚麼給拉到身邊,卻總是選擇將事物推到身外,最終也將自己推往熟悉世界外頭的人的故事」這是可以理解的。主角似乎眷戀天使,但她會與周遭人事物疏離,最終將自己推往熟悉世界的外頭,然後期盼著,「天使」是否就在那裡──
「聽我說,天使,你就在那裡嗎?」
千言萬語匯作一句話,或許就是故事繞了一大圈,最終回歸原點,也是故事的主旨也說不定吧。
即便標題的意思或許並非如此,但個人是私自做了這樣的解釋了,至少其中一個面向的解釋是這樣。
大抵如此,說真的我也不確定這故事是否如此費解,可能只是剛好我不在能夠理解的「受眾」範圍內而已。但也並非完全不能理解,要說最直觀的感想,可能是主角身邊雖有各形各色的人,但終究被主角推開,終而回歸孤獨。這是一篇寂寞的故事──而支撐寂寞的主角的,許是對天使的嚮往(雖然表面上說憎恨),為此踏上了未知的旅途,期盼未知的土地上,能與消失已久的天使重逢。
那麼,以上為個人淺見,若有冒犯,還請見諒。若有不認同處,還請一笑置之。
最後,讓我們在下回評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