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本來要發無聊推漫畫的廢文,但沒辦法,
那個傢伙又來討論我的分析,使得我的心情有點起起伏伏,
想不到我還必須要打上自己故事分析的方法給人家知道,
要不然那個傢伙一直認為我的分析是個謬誤,
你們只好等到月底再看看我會不會發無聊推漫畫了
首先,要知道創作是一回事,分析又是另外一回事,
創作的角度有分第一人稱、第二人稱與第三人稱,這我知道,
但這不是我分析的人稱,我分析的人稱是有共識,也就是在講角色,
因為我是觀眾
當我分析主角的時候,
我會把主角說過的話與行為套用在我自己身上,
進而我自己身上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而我就會把那感受說出來,或者說是違和感,
反正你只要知道我的分析強調的是感受,也就是觀感
所以我才會說超越的存在是第一人稱的故事分析法,
就是因為你要把自己模擬成主角,
進而才可以看到主角面對的困難與困境,
接下來就是對於這困難與困境的感受了
好,那接下來的我分析的第二人稱又是在講什麼角色,
就是在講配角與同伴,把配角或同伴講過的話與行為套用在自己身上,
進而說出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這就是我分析的第二人稱分析方法
接下來的第三人稱,也就是陌生人,或者說觀眾,
那觀眾要評價一名主角,只能從主角的話語與行為來決定評價,
他不一定知道主角面臨的困難,他只知道主角做了這種事情,
進而發表感言
好,
為什麼我會說
「英雄可能會自我犧牲,自我犧牲不一定導向英雄」
要改成
「自我犧牲會導向英雄,但是英雄不一定會導向自我犧牲」
第一句的「英雄可能會自我犧牲」
就是以第三人稱的觀眾視角來決定的,這是一個評價,
所以這句話就可以變成「英雄不一定導向自我犧牲」
那麼第二句的「自我犧牲不一定導向英雄」
就是以第三人稱的觀眾視角來判斷,這是個判斷句,
這不是一個確定英雄的結果,不是評價,
要評價只能以結果來看,
觀眾自然會從結果判斷出這是不是一個好的結果,
而自我犧牲的結果,如果是好的並且正確的話,人們對於結果的評價自然就會導向英雄,
所以我才會說「自我犧牲會導向英雄」,
因為我知道觀眾又不是傻到不會判斷這是不是一個好的結果
哀,講這麼多,反正就是一個不入流的故事分析方法而已,
這是以觀眾的感受為主的第幾人稱故事分析方法,
觀眾是觀眾,創作是創作,請切割開來,
不知道他看不看得懂?這有很複雜嗎?這有很怪嗎?
好啦!廢文就到這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