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教育灌輸的或是人的本能,我們常常會認為人是具有固定不變天性的個體。即便我們的生活經驗和直覺都告訴我們這很奇怪,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卻反過來強化此反直覺。
本質性的自我認同,我認為會使個體失去適應現實和挫折的能力,會把環境或一時之間的失敗歸因於自身,並傾向去認為這種失敗無可避免。
我們應該拋棄本質性的認同,轉而以行為和成果來評估自己。例如我每個月都去欣賞一部電影,所以我是愛看電影的人;我每天準時去上班,所以我是有紀律的人;我常常買書來看,所以我是愛看書的人。
這樣的行為成果導向的評估,讓事實和結果與自我認同的本質脫離,使人的認同是由行動來界定的。當人的認同由行為和成果界定,那麼我們要改變不良的認同的方法便很明顯了-做出不同的行為,創造不同的結果。
只有在試驗之後發現真的不行,才足以斷定自己不是、不適合、不能,進而去斷定我是、我可以、我行、我喜歡。我們是某種人,並不是因為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而是因為我們曾經或將要做了什麼。
我是一個優秀的人,並不是因為我天生優秀,而是我曾經並現在和未來都可以做出相對優秀的結果。我是一個糟糕的人,並不是因為本質上我是很糟的人,而是我曾經,我現在,我未來做出糟糕的行為。
要從糟糕的人往優秀的人進步,唯一要做的就是增加優秀的行為,減少糟糕的行為,我們不需要去思考自己過去或本質上到底是糟糕還是優秀的,那很容易阻礙和挫敗自己。即便過去的無數經驗告訴我們是某種人,但我們隨時可以透過接下來的行動來挑戰過去的自我評估。
這樣的人生更加的積極和有意義,並連帶改善了生活。無論我們天性是怎麼樣的,更重要的是後天和實際上的行為、成果。甚至大膽一點的說,去思考自己的本質這件事情,其實是一個思考上的死迴圈,踏進去那一瞬間就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