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殖主義(英語:Antinatalism,也翻譯作反出生主義、反生育主義。)是對生殖行為持否定意見的哲學立場。這話題其實已經不算新鮮事了,只在臺灣的知名度不高。在英國,無生殖黨 (The Anti-Natalist Party) 於2016 年正式登記為政黨;各國學者和社會運動者也都發表論文和書籍來支持其論點。
南非哲學家大衛·班奈特 (David Benatar) 在他的著作《寧可不曾存在過》(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中認為,多數人相信痛苦是不好的,因此製造無謂的苦難是不道德的。根據這個說法,既然生殖會為新生命帶來苦難,生殖便是不道德的。
或許有人會說:「生命並不是只有苦難啊,生命可以經歷苦難也可以經歷快樂,而不存在便沒有經歷快樂的可能性。」
針對這個說法,班奈特在書中提出享樂與痛苦的不對稱性 (Asymmetry between pleasure and pain)。這個不對稱性指的是在道德上,避免痛苦的重要性遠大於獲得快樂。假設我們手中有一種藥,我們可以決定要不要給甲跟乙,如果給了甲可以治好他的病痛,如果給了乙可以讓他變得比現在健康的狀態更強壯。在這種狀況下,多數人會覺得治療甲的病痛是正確的選擇,而不提供甲醫療是不道德的。另一方面,給乙服藥似乎是件好事,但不提供藥也並沒有不妥之處。這個不對稱顯示避免痛苦優先于製造快樂,而既然存在所帶來的快樂無法正當化它所帶來的痛苦,不曾存在(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因此是比存在更好的狀態 。
華人的文化裡面,傳宗接代是道德責任,很多人根本沒有想過要說不,幾乎在沒有想清楚的狀況下就生下小孩。或許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像失敗者,或許用小孩來展示,告訴別人他們過得很好;也有很多人本來不想生,但最後為了利益而妥協。
臉書搜尋「無生殖主義」可以找到中文社團:
臉書搜尋「Antinatalism」可以找到英文社團:
Youtube搜尋「無生殖」、「反出生」、「反生育」或「Antinatalism」可以找到很多介紹影片,中英文都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
引用資料:
哲學新媒體-什麼你也厭世?主張人類滅絕的反生育主義:
維基百科-反出生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