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流水書論】《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_ 協助繫鈴人解鈴的溝通技巧

洵凐 | 2020-02-29 19:01:36 | 巴幣 28 | 人氣 795

(圖源:博客來)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是由李崇建老師於201711月出版的作品。


此書基礎建立在二十世紀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薩提爾,所提出的冰山理論。薩提爾模式是一個溝通對話的技巧,它將每個人視作為一座冰山,在日常之中被人所看見的,就僅是冰山一角。
 
這個對話技巧是由人的感受為軸,並且以強烈的好奇心為出發點,以同理的方式理解對方為最優先,並非如同是非題般地冰冷解決問題。
 
至於為什麼要使用這個技巧?因為作者認為,大多數人只想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想了解問題的成因,但往往問題在無法解決的情況之下,也不會去了解為什麼,卻依循出生以來的作法不斷地重複卻又無效的惡性循環。
 
而這往往就是關係裂痕產生的源頭,如同作者所說的:「人們談話時,往往聚焦在事件,而不是聚焦在事件對人的衝擊。」、「人們為何不會轉彎,只從特定的點去想呢?通常與過去的經驗、情緒形成有關。」
 
每個提出疑問的為什麼,背後都是有原因的,這個技巧能讓人面對這件事情。


此書觀念的部分大概僅占三成左右,剩下七成都是以各種案例來做說明,使得讀者可以更快理解書中內容。而且書中對談的對象範疇從小孩子到老年人,橫跨親情、友情、愛情,甚至有些對象防衛性很高(小玫)的也被卸下心房。這些不同的案例會讓讀者感到薩提爾技巧的泛用性頗高,也包括了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在裏頭,來比較說明一些關鍵要素。雖然書中沒有呈現,但個人認為也很適合用於自我的對話之中。
 
不過有些案例我覺得結果還滿一廂情願的,甚至有點聯想過度的感覺。像小勝的例子把結論牽引到媽媽身上,我個人看起來是有些牽強。
 
覺得每個父母跟國中、國小老師應該都該看過這本書,裡面書中的技巧可以讓成年人了解小孩子心裡的感受,而不必因為害怕大人的指責而不願坦承真正的想法,讓他們的童年對人生造成了影響,根據書中依ACE研究的結論,童年的創傷越多,成年會有更高的身心健康問題。也如同作者所說:「父母應有的觀念,不應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而是每一次對話,關心與了解孩子的內在」。
 
而如果常常扮演傾聽者角色的人也推薦這本書,因為這會少去一些想替對方解決問題的時候,卻又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所措的情況。當然,常常要獨處又無話可說的時候,這個技巧我覺得也算是很好殺時間的聊天方式,但這算是衍生的收穫就是了。
 
看完這本書覺得,若小時候在徬徨之時有人對我使用這個技巧,可能會過得更快樂、更了解自我;若在一些感情生變之時使用這個技巧,可能能夠避免不少遺憾。或許可以讓家庭少去一些不必要的傷痕、情人的嘴如蛋堡所說的更重視親吻、朋友也不會因誤會而不聞不問。但是未來肯定還是有一些狀況可能可以應用到的吧?
 
不過並不會想在一般日常閒聊使用這個技巧,畢竟有時候就是想講講幹話、聊聊是非、不經腦子的發言,這時還要套用的話略嫌自討沒趣。同時也覺得這套技巧好像也挺適合在對話中保持隱私,因為它的特性可以讓話題重心保持在對方身上,不用提及到自身。
 
也有嘗試對自己使用這個技巧和自己對話,發現是需要一點勇氣的事情,畢竟潛意識之中可能還是有些真相不太願意去面對。



主要感想至此,以下是自己統整技巧實用面相關的筆記。


冰山是甚麼?冰山被歸類成七個層次,從表面的行為,通過交界線的應對姿態,會通往內在的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藉由此技巧,將透過對話方式去探索對方的內在層面的想法,進而探究到最根本的源頭,清晰是甚麼念頭驅使此次的外在行為。
 
行為就是一個事件或一個故事,即眼見為憑的部分,看見的都是表象的東西,也是常人最常藉此為判斷來應對的部分。
 
在行為到內在中間有個應對姿態,薩提爾在這邊提出人類有四種基本的應對姿態來自我保護,這些姿態呈現了大部分人的溝通方式,而這些姿態大多阻礙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些姿態分別是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
 
簡單來說,指責即是擅長用否定、命令的方式來溝通;討好則是為了得到他人認同而唯唯諾諾;超理智則是爭辯事實為主,認為自己是對的,忽略情感面;打岔則是不溝通、轉移話題。
 
這四個姿態多少都有不在乎自我或者他人的成分在裏頭,進而不會去表達自己,所以被認定於溝通上不太健康。但大多數人的並不容易查覺到自己的溝通姿態,大多都是潛移默化地自然表達出來。個人看完這段後嘗試分析了自己跟周遭的人的姿態,幾乎還真的可以歸類在這四種之中。
 
而薩提爾覺得一致性是最健康的應對姿態,意思即是內外一致,誠實地表達出心中的想法,承認、管理自我的感受,但大多數人並不是都很清楚心裡在想甚麼的,或者並不懂怎麼表達,導致這個姿態並不是像字面上那麼容易呈現。
 
這部分最關鍵的一點我覺得是作者提到:「一致是個選擇,不是個規則。」,它並沒有倡導每個人都應該要用一致性來應對,你可以選擇你的姿態,但你要為自己負責。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即使我看完了這本書,我可能依舊會自願地選擇不健康的姿態,因為並非會想對每個人都敞開心胸。


跨過水平線,是內在的部分,其實這些區塊有點抽象,我個人覺得不用太理解看過即可。
 
第一個內在是感受。感受不僅是心理的情緒,也有包括了生理的感受。感受的感受則是感受的延伸,作者舉例:生氣之後衍生生氣、愧疚、沮喪,即是感受的感受。
 
觀點則是比較關鍵性的一層,這層就是要深掘「看法」,因為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可能並非發自於內心,當說出:「我就是喜歡」、「我就是討厭」之類的觀點的時候,要挖掘為什麼會這樣思考?是因為生長環境的制約?還是真的是從觀感出發的理由?
 
期待則是提到未完成的期待會在生命中不自覺的影響自己,甚至扭曲了感受;渴望則是能擁有自己的價值感;最後自我作者的「生命力」、「靈性」等措詞讓我覺得有點抽象,但我覺得不理解也影響不大,看過書中的各種案例就會比較能理解。


對話時覺察姿態,放鬆肩頸,眼神專注但不是瞪視,保持水平;語氣意識地深刻,放慢輕緩,提醒自己深呼吸,專注說話;停頓是一種深刻的蘊藉感,具有體驗性、能整合感官和思緒、察覺感受,適時於對話中停頓片刻是作者很強調的舉動。
 
刻意練習好奇心,以這個基準為做功課: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
 
讓提問更有內涵:不解決問題,而是對人的關注、回溯時間,探索問題的成因、詢問具體事件,在細節處提問。


以上皆為個人觀感,若有冒犯請見諒。也歡迎給我不同的思考角度,謝謝。
 
「薩提爾模式是體驗性的模式,著重在體驗性上,而非頭腦上的認知而已,因此我不是說服她,也不是與她說理,而是幫助她覺知。」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真誠一致的部分,很推薦Carl Rogers的「成為一個人」喔
Satir、完形、阿德勒等人的學說還是根基於Rogers的「真誠一致」
他對於這部分解釋得非常完整,讓人非常佩服~
2020-02-29 19:33:58
洵凐
謝謝推薦,我收到書單先[e6]
2020-03-01 13:32:28
圓糰(小褎)
薩提爾的書很棒,她在家庭治療的部分也有不少書,看了之後的確很有助益!
2020-02-29 19:45:45
洵凐
他的系列滿多的,要看完好像需要有點時間XD
2020-03-01 13:32:43
祕工武士的刀
同上 薩提爾的書很讚 國中開始我有很多心裡情節都在輔導室讀,後面有個心理知性營也是在教怎麼用心靈當好人或壞人
2020-02-29 20:30:09
洵凐
哦?這個題材有點意思,我可能會優先先看
2020-03-01 13:32:56
任孤行
我總覺得這本用不到QQ
因為我不跟人溝通的
2020-03-16 15:20:59
洵凐
如果未來有機會跟小孩子交流的話
可以再回想這本書說不定會有幫助XD
2020-03-20 00:12:18
洵凐
補述

不過其實這本我覺得更像是幫助對方去察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畢竟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自己會有難過、憤怒的舉動
2020-03-20 00:17:48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