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翁佳音著
本書總共收納九篇論文,從原住民、臺灣島、海洋、地區等為中心思想去混合撰述,也隱隱約約的點出了目前臺灣史的各類史觀之不足。我將作者想表達的想法分成三個部分重構去闡述,分別為「大中華史觀影響」、「遭傳統(重政治)狹隘化的地理」以及「被遺忘的連續性」。
臺灣第一本通史著作,連公雅堂的《臺灣通史》,在此之前,臺灣歷史著述一般都為地區性,也就是方志,如《臺灣府志》、《諸羅縣志》,但連雅堂先生將時空背景與重構的地理概念,使之連結在一起,將他們的作品連貫創作了臺灣第一部通史。但他的書卻也對後來臺灣史學造成部分的負面影響,那就是以殖民者為中心的思想,因為連老師在創作時參考的幾乎是漢文資料。如同中國明代漢人編纂元史一樣,不懂外文,在眾多歷史解釋中都用民族中心主義去書寫不熟悉的歷史。這類不合時宜的觀念卻潛移默化地延續至今。
長期以來的歷史只關注少部分的臺灣,都以殖民者為中心為這座島介紹,將殖民者的角度視為全部。在後跋有提到,作者對荷蘭時代這個名稱是有疑慮的,因為臺灣從來就不是單屬於某個統治者,西班牙同時與荷蘭在臺並存,澎湖當時屬於中華政權(明廷、鄭氏)。並忽略了上天賦予我們的性質,那就是世界性,文中用海洋史觀描述這一特點,臺灣作為連結東南亞和東北亞的交通要衝,其島上的繁榮和塑造的文化交流與民族性格不是傳統史學可以想像,也使人對古臺灣不只限於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看待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且也非荷蘭人到來才帶來文化。
現今社會普遍不重視、瞭解臺灣早期史,可能出自過去繼承而來的封建觀念,也可能礙於那段時期複雜性,但本書很好的以各家觀點來介紹那段不被重視的歷史。漢人網絡,作為靠海的福建,福佬海商一直以來扮演著東亞貿易的重要角色、而西方大航海時代,商業國家荷蘭的到來與舊帝國主義的興起,兩者在貿易上終成了亦敵亦友相互相倚的存在,而作者就是以海洋史的觀點描繪出這段不屬於荷蘭的荷蘭時代!
作為交通要道的臺灣,自然會受到各方勢力的角逐,其在臺必然會留下深厚的影響,但延續性卻不被傳統史學提及,儼然一改朝換代,其對當地的浸染就會隨之消失,作者用荷蘭公司制度為例,為了稅收而發明的贌社制在公司離開後仍被鄭氏、大清國沿用百多年,而荷蘭人在原住民記憶中依舊活躍,甚至有人將古典(漢社會建立期)末期的勸番歌誤植為荷蘭歌。
曲終人散,時代雖變遷但觀眾、舞臺仍猶在,前代的影子在後朝仍在持續,過去留下的依舊延續在歷史長河中,將這些看不見的發展融匯一起才形成現在的成果,深深地陶染臺灣和這塊土地上的人。此書雖然道出臺灣多種史觀的缺失,可是不以一家之言的著述,卻也發展了作者的國族(中華民國臺灣)史觀。但這也是過去的延續及影響造成的,歷史不只是過去的故事,也是過去和現在的重要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