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不要舒適,我要神,我要詩歌,我要真正的危險,我要自由,我要良善,我要罪惡。」
「事實上,」慕斯塔法?蒙德說:「你正在要求不快樂的權利。」
書名:美麗新世界
作者:Aldous Huxley
譯者:吳妍儀
出版社:野人
(繁體中文版)出版年:2014
若要在所有烏托邦裡選一個居住的話,我百分之百會選擇《美麗新世界》裡的烏托邦。因為那是一個不用思考自己是不是快樂的世界,就算意識到了自己不是真真的快樂,也還有退路的世界。
只有小孩的世界
一個真正有效率的極權主義國家會是這樣:政治巨頭們手下的全能行政部門,還有他們的大隊監督監督者,控制著整群用不著強逼的奴隸,因為這些奴隸愛著他們的奴役狀態。(作者前言)
那裡跟所有烏托邦世界一樣存在著絕對專制,但裡面絕大多數的人對此一無所知。
在《美麗新世界》的烏托邦裡,每個人都是彼得潘,而且是被訓練得十分好得彼得潘。科技讓人們懂得如何產生強制的制約,控制了自己對任何事物的反應。
小孩們只想要沒有煩惱地快樂活著,於是他們將所有可能產生煩惱的原因全都隔絕了。沒有親屬關係,每個胚胎都是在瓶子裡長大的,父親、母親是侮辱人的詞。沒有占有慾,也沒有羨豔的情緒。
就算有些事情發展不如預期,也有類似毒品的「索麻」可以拒絕現實世界裡的挫折。
為了世界穩定,他們也要工作,而除了工作以外的時間,是近乎全感官娛樂的生活。毫無限制地跟任何人做愛;去看直接用電流刺激你的感官的感覺電影。說是娛樂至死也不為過。
階級洗腦
「晚安,親愛的朋友。晚安,親愛的朋友。」擴音器用一種和藹親切,又像音樂般悅耳的聲調,掩飾它們正在發號施令。「晚安,親愛的朋友…」
《美麗新世界》於我而言,獨特的點在於它嘗試處理了人類社會必然產生的「階級」與「性」,究竟在一個烏托邦的世界裡,要怎麼樣處理這兩項棘手的問題?
有了比較就會產生快樂與不快,於書裡用至少兩種方式消除了比較的可能:
第一種是減少差異,比較高的 α 與 β 階級允許有比較多的個體差異,然他們條件最為優渥,所有需求都能被滿足,因此也沒什麼好比較的。而且一個人要多少女人或男人都可以,沒有伴侶的這種定義,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資產。連爭風吃醋也免了。
較低層的 δ 或是半低能兒艾普西隆則完全沒有這類問題。為了工廠作業方便,他們是同一組精子與卵子的胞胎(波坎諾夫斯基次序列),64 胞胎、32 胞胎在外貌上幾乎沒有差別,且因細胞分裂成太多個體,代價是在智能上的退化。
第二種是「制約反應」,敘述裡以極其荒謬的方法進行:從嬰兒時期開始,播放每個階段要學習的錄音內容,播個上百次、上千次、上萬次,直到那命令深深烙印在腦海裡。
於是制約告訴各個階級,自己所屬的階級是最棒的、最好的、最快樂的,α 與 β 覺得 δ 要每日勞動、只能領到少少的索麻很可憐。δ 覺得 α 與 β 要負擔某種程度的社會穩定,需要動腦的勞動十分可憐。
制約的效果也許並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想到這動作背後的意圖,便讓人心底發寒。
為什麼制約反應可怕?
「…他們被制約得那麼厲害,以至於他們實際上忍不住要表現出他們應有的行為…」
也許有人會反駁,我們的所有行動和想法,也是被基因牢牢控制,自由只是浪漫人文主義的謊言。
但我們的基因形成的反應,不只具有被動的特性(就跟書內毫無條件接受制約課程一樣),還是隨機的、無法預期的,而且每組基因的反應大不相同。
也就是說,雖然智人腦迴路的運作方式是完全相同的,但根據不同的刺激、以及刺激大小的反應,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行動及想法。
我們受生理機制影響,又讓環境隨機干涉我們,這是不自由、我們無法控制的。但這又確保了每個人的異同性,在差異裡,個人才得以彰顯出來。而有了差異,個人才值得被看重。
我們是自己和環境交尾的產物。
被降級的性
我所知的反烏托邦小說如《1984》、《我們》和《使女的故事》都對性十分戒備,必須強力監控才行。但在《美麗新世界》裡,性被視為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娛樂。這樣的角度在我所讀的書裡,倒是第一次見到。
裡頭的性無關乎最原始的生殖,也無關乎愛,甚至也無關乎慰藉、寂寞與求救。(這個烏托邦裡你沒有一刻是獨自一人的,大家都在一起。你沒有時間和空間處理你的內心情緒。)
性可以邪惡、可以神聖,是感官的犯罪或昇華,是所有思想脈絡裡,不得不處理的要事。小說中卻將它降級為與一般感官相同。
讀反烏托邦小說的樂趣之一,是對照哪些虛構的事實已降臨現實世界。但願性觀念開放、並不斷變換的現代社會,永遠不會走到此一田地。
煩惱是否能被完全隔絕
故事後半段,「野人」約翰代表的是「人文時期」的人,每遇到一種情況,便會引用從小讀到大的《莎士比亞全集》。近乎所有的情況,他都能找到對應的章節來呼應(若還是找不到,他會使用野人保留區裡的印第安族語)。
這是否代表著,儘管我們去除了所有「不快樂的因子」,我們的人性最終從未消失?
作者許在劇情裡給出了他自身的答案線索。人們明明可以用精緻的「離瓶胎兒技術」打造完完全全符合需求的人,加上制約控制一切的行為,為什麼不時會出現「有缺陷的人」呢?
讀懂禁書的管制官穆斯塔法·蒙德、被認為太過聰明的海姆霍茲,甚至連陰鬱的伯納德,都偏離他們被設計的功能與行為,與野人產生某種程度的共鳴。最終,脫軌的伯納德和海姆霍茲,只能流放到了收容偏離之人的島上,留下野人面對陌生的英國。
書裡沒有嘗試對抗整個極權體制的英雄和團體,只有那個在保留區長大、因膚色被印地安人歧視的約翰,他以為母親口中沒有煩憂的世界是他的歸屬,怎料卻是更加恐怖詭譎的世界。
排除內心痛苦未果,加上不斷遭人騷擾,約翰最終在見到戀人列寧娜的幻想中,離開了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