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很喜歡明清時代的歷史,雖然距離我的研究領域有點距離,使我在研究時碰著了不少瓶頸,畢竟歷朝歷代的歷史都有各自的風貌,這是研究歷史的迷人之處,所以我們看待歷史,必須抱持一顆寬容的心,努力的「回到過去」,如此才能體驗不同時代的氛圍。
下圖是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一份條約《中俄邊界陸路電線相接條約》,條約最後的簽署人大家應該猜的到,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他的署名全文:「大清欽差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
欽差大臣是明清時代的職銜,一開始屬於臨時性質的差遣,意即代天子巡視之意,明清很多的職官,一開始都屬臨時性質,到最後地方待久了便成了定制,例如巡撫便是如此,這反映了明清以降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變化,中央權柄逐漸集中,地方的地位漸次下降。
至於太子太傅則是虛銜,沒有實際職責,只代表地位崇高,明清以降經常封朝廷重臣這種虛銜。
而文華殿大學士的由來,則是明代仿宋代制度,建立了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等大學士的職銜,歷朝歷代的大學士職責稍有眾多,如教育東宮、修撰國史、規諫天子等,到了清代,文華殿大學士的主要職責,則是輔佐皇帝。
大學士的品秩其實不高,如明代的內閣大學士只是五品官,所以一般進入內閣,成為大學士,多半還會兼其他官,否則區區一個五品官,在朝廷連的邊都站不上。所以明代的內閣很有趣,是一個「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的官,朱元璋廢宰相,自己當了老大哥,權力一把抓,但誠如《明朝那些事兒》為他下的註解:「歷史之前,你朱元璋是渺小的。」
歷史自有一套準則,中國歷朝歷代的制度,是無法以君王專制一言蔽之,因為君王受到了非常多的制約,只是他被奉為天子,身分地位最為崇高罷了。天下之大,君王之令所到之處著實有限,在漢代的地方鄉里,一個地方長老說的話,有時比住在長安的漢天子有力多了。
明清時代常遣中央官治理地方,授予巡撫、總督、指揮使、某某使等職銜來巡行地方,這種由中央官治地方的概念,類似唐代的節度使,結果你們知道的,本是中央遣來的節度使,最後事業越幹越大,那不甘寂寞的安祿山,成了節度使中事業最成功的。
直隸總督則是清代地位最高、權柄最大的封疆大臣之一,而咱們的李中堂大人,則是總督中總督,斷斷續續做了二十來年,真可謂大清長青樹是也。
最後,各方面都穩居排行榜第一的李中堂,終於獲得了一個屈居第三的機會了,清代的爵位制,和歷朝的變化不大,分別是公侯伯子男,「肅毅伯」屬於第三等的伯爵。
說完了這一連串的職銜歷史,其實歷史中的任何文字,都充滿故事,只在於是否獲得挖掘與深究,最後再放上另一則條約的署名,這大概是滿清近三百年來,最知名的一份條約了,我猜我的讀者一定能猜的到。
最後,這篇文章是趁著讀書的休息時間打完的,仍有許多可以修改之處,待我稍有空閒,會再努力補完之前的留言,謝謝你們,愛你們。
圖片來源: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外交部保存之前清條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