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實質購買感覺換算法:各國物價與購買力的比較

雞尾酒 | 2010-08-26 11:16:30 | 巴幣 0 | 人氣 791


(source: http://wehrintheworld.blogspot.com/2009_08_01_archive.html)

會研究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小時候看到日本遊戲,動輒12001500新臺幣,對學生的我而言,非常的昂貴。這個時候就在想:「日本學生,怎麼買的起?」

雖然可以直接看國民所得,日本是臺灣的三倍,但是又聽說日本物價比臺灣高很多,這要怎麼比呢?後來又知道各種匯率是被操控的,讓狀況更復雜。

讀過經濟學之後,「購買力平價說」又再度冒出來,可惜沒有實質的指標。因為經濟學太理由,所以有人直接找在各國均有銷售的產品,拿來比較各國物價的實際狀況,像是著名的「大麥克指數(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後來還有「可口可樂指數」、「星巴克指數」等等。

因為各種稅賦不同、每個產品的成本不同(通路、行銷等)、更讓我無法了解購買商品的實質感覺。像是在臺灣,麥當勞薯條一定要從國外進品,而俄羅斯卻是當地栽重,成本架構完全不同。

經過十幾年來網路上的論戰,得到一種所謂「打工說」的計算方式,來讓人體會各國實質感覺的狀況。

(1)日幣案例
假設匯率: 臺幣:日幣 = 1:3.33(一塊臺幣可換3.33塊日幣)
同一款日本電玩遊戲在日本的售價大約是6000元日幣(臺幣2000),但是在臺灣的售價約1600元臺幣。會有落差的原因很多,就不在此詳述。

在日本打工一小時約1000元日幣,所以日本學生打工10個小時,就可以買該款遊戲。
在臺灣打工一小時約
80元臺幣,所以臺灣學生打工20小時,就可以買該款遊戲。

臺灣學生打工10小時,賺得800元臺幣。

所以日本學生購買一款遊戲的感覺,和臺灣學生購買800元東西的感覺是一樣的。

90年代初期,網路只是開始萌芽,盜版情況雖有但是要冒風險去買大補貼 XD。那時候臺灣本土單機遊戲進入盛世,一款遊戲大約也就賣600~800元,銷售非常的好。這個價格,其實換算成上述的打工時數(10小時),就可以看出來是與日本學生工時相同。

另外的角度是,在打工時數一樣的情況下,日本學生相較於臺灣學生,可以購買二倍的東西。
這種現象,在許多歐美國家均有發生。他們的所得是臺灣的
3倍,但是物價是臺灣的1.5~2倍,所以實質可以購買的東西比臺灣多。在先進國家生活,通常會過的比較好的原因就在此。

所以當歐美先進國家的產品,直接用該國售價直接透過匯率換算成臺幣售價時,對臺灣人民的購買壓力是很大的。

(2)「打工說」的限制
很明顯的,這是根據學生賺錢的方法而產生的計價方式,因為打工是學生最穩定的收入。因為主要買ACG商品的人,仍以學生居多;當年我也是學生時,才比較會討論這種事情。

舉例來說,香港的GDP約3萬美金,而臺灣是1.7萬美金。但是香港的打工1小時的收入(約港幣20元),和臺灣是一樣的。這表示當你成年進入社會後,收入將會大幅增加,過的生活優渥度將超越臺灣。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