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忠説,“臺獨”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不是“二二八事件”,而是國民黨在1953年起實施的“耕者有其田”政策。
“臺獨”運動的原貌,實際上是因國民黨土地改革政策而沒落的臺灣地主子弟的反抗運動。在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後,因此而沒落的臺灣地主子弟,分別遠走日本、美國,並在日美發動“反國民黨、反共反中國”的“兩反運動”,此一反抗運動後來進一步與臺灣本土中小企業主結合而壯大,而這些中小企業主,許多也是由地主轉型,同樣因土改政策對國民黨感到不滿。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是日據時代臺灣的抗日領袖林獻堂,林獻堂在日據時期率領臺灣人民反抗日本的統治,卻在臺灣光復後,因為不滿土改政策,遠走日本,並在日本支援主張“臺獨”的邱永漢。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海外從事“臺獨”運動的重要人物,畢業于處在嘉南平原的臺南一中、嘉義中學者特別多,但出身於臺中以北明星高中者相對稀少;同樣的,這也可以解釋何以臺南縣市是當前“臺獨”運動最興盛的地區,因為臺南縣市是臺灣最大的地主聚集地,臺灣第一個黨外出身的縣市長葉挺圭就出現在臺南市,“臺南神學院”則被稱作“臺獨訓練所”。
陳明忠對在“二二八事件”中死難的外省人也有客觀的評價。他説,“二二八事件”時的抗爭口號之一是“打倒貪官污吏”,由於貪官污吏大都是居於“能夠貪污”職位的外省人,因此“打倒貪官污吏”變質為“打倒外省人”,造成許多無辜的中、下階級外省人,無端在“二二八事件”的動亂中挨打,甚至因此死亡。
陳明忠認為,歷史悲劇的發生有其時代的因素,受害者沒有本省、外省之分。陳明忠説,要還原歷史,也應該展望未來,以積極的作為消弭因“二二八事件”所留下的族群仇恨,共創兩岸的美好未來。
陳明忠親歷的“二二八事件”_臺灣網
“臺獨”運動的原貌,實際上是因國民黨土地改革政策而沒落的臺灣地主子弟的反抗運動。在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後,因此而沒落的臺灣地主子弟,分別遠走日本、美國,並在日美發動“反國民黨、反共反中國”的“兩反運動”,此一反抗運動後來進一步與臺灣本土中小企業主結合而壯大,而這些中小企業主,許多也是由地主轉型,同樣因土改政策對國民黨感到不滿。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是日據時代臺灣的抗日領袖林獻堂,林獻堂在日據時期率領臺灣人民反抗日本的統治,卻在臺灣光復後,因為不滿土改政策,遠走日本,並在日本支援主張“臺獨”的邱永漢。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海外從事“臺獨”運動的重要人物,畢業于處在嘉南平原的臺南一中、嘉義中學者特別多,但出身於臺中以北明星高中者相對稀少;同樣的,這也可以解釋何以臺南縣市是當前“臺獨”運動最興盛的地區,因為臺南縣市是臺灣最大的地主聚集地,臺灣第一個黨外出身的縣市長葉挺圭就出現在臺南市,“臺南神學院”則被稱作“臺獨訓練所”。
陳明忠對在“二二八事件”中死難的外省人也有客觀的評價。他説,“二二八事件”時的抗爭口號之一是“打倒貪官污吏”,由於貪官污吏大都是居於“能夠貪污”職位的外省人,因此“打倒貪官污吏”變質為“打倒外省人”,造成許多無辜的中、下階級外省人,無端在“二二八事件”的動亂中挨打,甚至因此死亡。
陳明忠認為,歷史悲劇的發生有其時代的因素,受害者沒有本省、外省之分。陳明忠説,要還原歷史,也應該展望未來,以積極的作為消弭因“二二八事件”所留下的族群仇恨,共創兩岸的美好未來。
陳明忠親歷的“二二八事件”_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