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雜記】現代性裡象徵的「進步幻影」

兔二:見不平戰你娘親 | 2017-01-20 15:35:57 | 巴幣 52 | 人氣 440

讀了現代性理論(傳統、現代、後現代的簡單區分),隱約感覺臺灣不妙的幾個地方。

此處不解釋現代性相關的複雜內容。總之,本文先定義「傳統」就是相信「努力可以得到回報」的意識;「現代」是「傳統到後現代心態的過渡,儘管努力不見得可以得到回報,但我相信努力可以得到回報」;「後現代」是「放屁,哪有努力能得到回報這件事情」。

那麼,我稍微講講我的想法。

一、儘管日治(1895-1945)開始灌輸現代化觀念(守時、手法、科學至上等),那麼,人民理當開始自覺是現代的一部份,但整體而言,現代化的重點在於細部分工的工作型態,以及如鏈結鑲嵌在一起的都市生活。然而,日治時期,這些臺灣都沒有。換句話說,臺灣是「現代的」,從日治時期就在社會成員的意識中鑄下了「積非成是」幻影:我認為我應該是,但實際上不是,可是我已經被教育成應該認為「是」,所以縱使實際上「不是」,仍是「是」。

二、國民黨接手臺灣後(1945-1980S),幹了一些蠢事直到今日還可以被嘴。但這期間值得注意的是經濟蓬勃發展,可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型態仍是傳統農村或前工業時代的生活,並不是真正意義下的現代化。

三、臺灣真正的現代化(我不是指有工業技術就是現代化,是指生活方式),我認為是1990年之後,通訊等科技物普及,大量分工的工作型態建立之後。

四、問題就在這,臺灣的後現代甚麼時候來到呢?差不多2000年左右,網路大量興起,產生的大量資訊爆炸,人們開始認為沒有既定的真理(教科書她媽在欺騙社會)和直線進步(努力不會取得好的收入和生活條件)。由此觀之,我主張2000年左右臺灣進入後現代,並不是太離譜的說法。

五、綜合來說,臺灣經歷了非常長的一段傳統和前工業時期,接著才在1990年左右正式完成現代化,但不到十年,就被資通科技和全球化的文化和跨國的工作型態影響,進入了後現代。換句話說,臺灣島上的群體長期以來便進入認知失調的狀態:

(一)1895-1945年,日治時代的生活型態(不談治理指標,包括日本到底治理好不好)明明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化,但人們認為自己很現代;

(二)1945-1980s年,幹了蠢事的國民黨接收臺灣並且繼續幹蠢事,蔣介石對於不服從自己的本省或外省人予以高壓且不透明的處分,留下了未來被撻伐,違背現代性時代精神(民主、自由、法治)的口實。接著,儘管這段時間臺灣的建設很多,但不代表渡過了傳統農村和前(輕)工業的時期,大部分人還是過著以情感為基礎的關係,社會處於「機械連帶」,絕大多數人不需要因為配合社會發展,到城市工作而改變人際關係的型態,社會上「有機連帶」的成分還是偏少的。

(三)1990-2000年,臺灣才在「生活型態」的意義上進入現代化。本文主張現代化的重點是生活型態一綜合觀念,而並不是單面向的「科技」或「經濟發展指標」為特徵,有廣播、電視、電話等技術物、人們有多少比例從事於幾級產業(※工業也有分輕工業和重工業,但生產的產品不必然回流自本國,可能出口,那麼象徵現代的科技物本身並沒有對於該社會產生現代化的顯著影響),以及GDP多少,而是這些科技物到底處於人的生活型態裡的甚麼位置,而此刻的人絕大多數彼此的關係是主要基於人情還是工作,以及生活型態是都市型還是鄉村型。那麼,技術物在於人的生活型態的位置是重要的觀察點。

長期以來,臺灣一直非得要強調自己現代化,認為這是進步的象徵,提出非常多科技發展的指標,擁有多少的科技產品或者是GDP,但事實上人們真的活得快樂嗎?他們真的自豪於自身被灌輸該自豪的觀念嗎?

(四)2000年後,臺灣的現代化的生活型態還沒站好腳步,就被象徵「後現代」的生活型態影響,包括資通科技、全球化的跨國互賴生產鏈。這造成的問題是,當一個社會的族群還沒有確立好自己在新時代應該相信甚麼精神,並把這一些傳達給下一代,就被各式各樣百花撩亂的指標和享受綁架。

傳統世代相信農業時代那套的「努力就能成功」,但他們正在被現代化的都市生活和新形態的分工工作薰陶「努力未必能成功,但仍必須努力」,儘管如此,卻有海量的訊息和蓬勃發展的新技術、新可能,湧進臺灣,告訴傳統及新世代「仍有許多新的可能和價值可以考慮」,於是產生了選擇焦慮與認知失調,譬如科舉在傳統社會是階層流動的好方法,現代卻未必,因為決定資源分配的方法越來越多元,有跨國壓榨落後國家的人力、金融房地產炒作、政官商勾結。那麼,後現代的價值油然而生「去她媽的努力就能成功,我每天花了12個小時以上工作,還沒有辦法過得安穩,沒有加班費、未來無法買房、還不見得有退休金」。在此情況,各種解構的詮釋應運而生「真的有努力嗎?那只是奴役吧!真的有成功嗎?那只是成功的壓榨人罷了吧!」

綜上所述,臺灣長期被「現代化」的帽子沖昏了頭,但卻因為歷史因素及全球環境的影響,逼得不得不往先進國家界定的「現代化」形式前進,卻在實際的社會中並未產生能適應這些「現代化」的工作方式與科技物使用的「文化基模」。接著,1990生活型態進入真正的現代化,可惜不過十年,臺灣已被各種「新可能」衝擊而無法相信舊有的認知與價值,由其反映在世代的隔閡上,舊世代認為努力就能成功,因為他們的社會型態如此,可是如今社會型態被全球化和資訊化的影響下,已經不是埋頭苦幹就能成功,仍不斷訓斥下一代必須無限的努力才能成功。這令年輕一代不但不服氣,加上舊世代的工具與現代化面對的各種與科技息息相關的問題是脫節的,所以新一代的認知失調與荒謬感會更加嚴重:老一輩不但無法確實幫助我們,還只會羞辱人。

未來該如何是好呢?我想,既然積極營利已經沒有必然的益處,不如抓緊此生想做甚麼,問心無愧才是。已經沒有客觀上最好的黃金大路,舊有的律師、醫生等在科技的急速發展下,儘管不被取代,但重要性和地位大不如從前。新世代不該相信舊時代描述的「成功的黃金神話」,而該開拓自己生命的「無悔之路」,哪怕只是賣一杯咖啡的小確幸---但你能選擇賣出全世界最屌的咖啡之一,小確幸可以成為大確幸。

創作回應

likwueron
你確定不是我等你?
嗯,最近在笑一個人,也是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選擇性接受改變的人。
仔細想想每個人身上都有這種東西。
但倒底在哪呢?
2017-01-20 17:22:30
兔二:見不平戰你娘親
欸,居然沒聽懂我的告白,真是煞風景(>///<)。
確實改變來的時候,抵抗還是順應都是難題,可是我覺得不加思索的順應和抵抗可能都不夠好。不過我覺得這是自我要求的問題,對於他人,我想很難期待。
2017-01-20 17:25:27
小澄
人就是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不停與時代抗爭

老一輩聽不下新一代的想法,新一代也不管老年人的經驗談

人還是該依賴自己走出自己的路,文章最後有說出我的心聲

舊時代描述的「成功的黃金神話」?難道新一代能複製經驗嘛

每一代成功者都是在自己研究出的模式下達到目標的...對於這些

可以學習精神,不能複製一樣的方法啊~否則就跟雖著風潮賣蛋塔或其他食物的人一樣

最後都只是他人的墊腳石而已...
2017-01-20 18:52:51
兔二:見不平戰你娘親
是該學習精神沒錯,但問題從橫向的學習就出現問題(自強運動、維新運動、立憲運動),養成了學習「看得到」而非「看不見而且與問題發生作用的要素」。

這到播遷來臺後,我們刑法抄德國、憲法抄威瑪憲法、民法抄瑞士和法國、行政法又抄德國、行政學卻學美國那套。東拼西湊,成了「現代化」的政府機關,但那些法規和學說是奠基在國家不斷偵測與解決自身問題的過程或結果,法典或學說只是一個面向。如果要學習,也得考察法典、學說與現實環境的互動關係,可惜當年沒管這麼多就移植進來,又因制度有利和不利,而有維護自身利益以權力阻礙修正者。換句話說,從橫向的一直一堆外國的「現代物」而不好好消化以來,以替這塊土地的荒謬感種下禍因:不好好探究關係。

本文描述了老年世代和年輕世代的可能問題,老年描述的「成功的黃金神話」也可類比於「模仿先進國家就可以超英趕美」,反正只要模仿成功的就能成功。在社會單純的時候還有可能,不是因為真的容易成功,而是資訊不發達、對成功的界定也很多種,不一定會知道別人努力的卻失敗,人大多時間看著自己,也不願意承認自己失敗(那便是成功了),譬如在農村工作的人,只要有一個孩子僥倖考上大學,他們便認為光耀門楣,至於考上大學真的能幹嘛呢?那就不在他們的思考範圍內。換句話說,老一代的問題有些來自於自身蠢,但更多是面對的環境過於單純(Easy Mode),我們仍然尊重他,但請他別用Easy Mode的經驗指導現在身處Lunatic Mode的我們。他們可能沒能力鑑別,那麼應該要有基本的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懂不懂,就謙虛一點,別倚老賣老,這樣很難看。

問好。
2017-01-20 22:09:51
閒閒在家的花花男
精闢的解釋。我就是在這種激烈的變化中調適很久的人,從傳統到後現代,我用大學四年的時間才懂這個。以前我以為後現代是怪誕叛逆與違背原生文化,後來終於能接受這是多元價值與個人抉擇。正在尋找我的「無悔之路」,謝分享。
2017-01-21 14:23:37
兔二:見不平戰你娘親
謝謝讚美。我的看法還是跟其他論證不太一樣,或許我還得找更多證據。我跟其他專家的看法不同的,可能還是對於「臺灣何時現代化」不同,主要我認為進步並不是「直線」,可以有起伏。

我認為日治時代確實有「現代化」的痕跡,可是並沒有讓臺灣真的進入「現代」,因為生活型態沒有真的改變,但是日治時是否有「民主自由」之類等現代性的價值出現?我認為有,但我還是以生活型態為準。否則,戰國時代孟子提的「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大概是最早象徵「民權」的價值,但多半不會被認同。換句話說,抽象的來說,我認為每個時代都存在相對的「傳統、現代、後現代」,相較於春秋戰國的禮樂崩解、百家爭鳴後現代,夏商是傳統,周是現代,孔子整合周的禮制,某層面也是一種拒絕後現代,嘗試現代化的作法,儘管這跟現在社會學裡的「現代化」理論不太一樣,但精神是呼應的,儘管如此,由21TH的現在來看,我們可能不會說春秋戰國是後現代,周是現代,因為時代變遷會改變我們對這三個階段的認知。

總而言之,我是主張「無悔之路」的,希望您能實踐自己的夢想。

問好。
2017-01-23 17:30:12
文拂令心
琳瑯滿目 卻破碎如拼圖
就算拼湊 難能天衣無縫
彼此仍存接縫 無法避免再度碎裂 甚至翻覆

但願無悔有心人
能好好認識心裡所存的美好
能接合這條深不易見的裂縫
2017-01-23 22:22:47
兔二:見不平戰你娘親
「琳瑯滿目 卻破碎如拼圖」這個隱喻很傳神。
這讓我想到,小時候剛接觸電視,當我貼著螢幕看著影像的時候,發現其實是由很多跳動的小光點組成一個影像,影像又瞬息萬變。當下,其實我沒特別的感覺,心裡從來不覺得把某個區域的影像搬回家是不需要代價的,無論是簡化或壓縮。

不過,重新看文君的隱喻,我也體悟「後現代性」更傳神的面貌是甚麼:看起來是一體,湊近看卻只是各種新奇實體和概念的拼裝,缺乏一種整體性的鍛造。每個更細小的拼圖之間連「卡榫」的標準化尚未建立,僅是暴力的黏貼或巧合的掛上。搖搖欲墜。

那麼,只是不斷追求更新的事物,忘了自己的根基,也不期待把新事物與自身的靈魂相融,相信有更多的荒謬感會出現這個時代。如我本文的關懷:臺灣的「現代化」還不夠,卻已邁入「後現代化」。解方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不是某個大政治組織或特定團體的良善治國,而是每個人在生命的剎那追求屬於自己無悔的永恆,從自身找尋並鍛造屬於自己的「青春精神」---自己的青春。
2017-01-24 09:45:26
只想及時行樂的鯤
君之言,迴盪於此,未免可惜。
長期以來,敝魚的知力總跟不上直觀,模模糊糊的感覺,卻也說不出個明白,今觀君文,總理出個理由。
實如君言,我們的錢和努力,都不如以往有價值,甚至會繼續貶值,以致現代的怪象,上帝又復活了,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信徒也增加的趨勢,這會是動亂的前兆嗎?
2017-01-24 22:43:56
兔二:見不平戰你娘親
真的動亂的話,哀鴻遍野一段時間就是合了。
是否能活下來並不知道,上一次的大動亂是五十年前,其實並不久。
世界各處也各有動亂。
真的要說動亂,其實總是在發生,只是願不願意看。
2017-01-24 22:48:33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