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一路趕回學校,說不累是騙人的,通常夏季時我比較能早起,大部分情況我都能在六、七點間進書房,然而一旦入秋,我念書的時間就會往後挪,原因很簡單,因為怕冷。所以我很認同將學生上課時間往後挪,因為我經歷了三年打哈欠上課的高中,六點起床等公車,對學生的體力、精神而言,無疑是種負擔。
我在補習班的孩子身上,也看到了相同的困擾,更甚者有些鄉村的孩子,他們必須在農忙時幫忙,很多時候無法追上課業進度,以自身看世界,是全臺灣人的通病,特別是北臺灣尤其明顯,所以當這份議題被討論時,我看到不少非理性的言論,甚至有「當年老子就是這樣幹的,我沒享受到,你們憑甚麼?」這類的言論還挺受支持的,這就像一群被驅趕的綿羊,當小羊在抱怨時,老羊卻洋洋得意地說「當年我也是這樣被欺負到家的,我都沒抱怨了,你們憑甚麼?」,想來被虐傾向是人類的基因,只是有些人顯性過頭了。
這種我得不到,你憑甚麼的思想,自私的過份,無怪乎哈拉瑞要說「人類是世界上最會同類相殘的生物」,或許上帝在創造世界時,替人類加了個開關,這個開關有兩面,一面叫天性,另一面叫道德,所以人類社會可以渡過重重難關,因為在關鍵時刻,總有些人會按下道德這個鈕,但大部分情況,人們總傾向於啟動天性。
中國儒家的入世精神,如今在何方呢?不知道,至少現在我不知道。
每逢國慶日,政治的話題絕不缺席,其實我覺得談論政治沒問題,只是過渡偏狹就不好了,很多時候非黑即白的論調,會很受支持,因為話題性夠、張力十足,但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該如何看待這個自1949年便被視為名存實亡的國號?面對險峻的政治現況,又該如何看待?在思考時不妨將時間回溯,去尋找問題的起點,例如18%優惠,它過去的歷史成因,和如今它所帶來的財政困境。論述是一個脈絡,當你發現問題時,只要循著它的過去,便可以發現癥結,這是思考的一種方法,只是如今許多人並不重視。
所以我很反對懶人包,因為懶人包的論述是單一,黑白分明的,這會讓人停止思考,不要害怕爭論,因為理性的討論,會成為刺激思考的因子,在我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時常要面對質疑和提問,有時面對臺下黑壓壓的人群,你必須鼓起勇氣說出你的觀點,因為追求知識,是需要勇氣的。
同理,面對政治議題,我想不該是翻閱完懶人包,就發表言論,也不該妄下論點,因為即使是鐵錚錚的歷史,都可能被翻盤,何況是進行式的當下呢?報紙有它的既定立場、新聞有它的播放傾向,但我看到的是許多自願停止思考的人,這是很令人同情的現象,因為你一輩子只能做洋洋得意的老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