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下竹林七賢的嵇康寫的一篇文章《與山巨源絕交書》,其中有一部分片段,自己言詞拙劣的翻譯了一下。因為覺得其中的想法有些值得玩味,可以細細思考一下。
先整理出我的感想,主要有三:
一、職業有貴賤之分,但並非職業本身,而是在於個人,若能盡忠職守,那便是高貴;若是褻瀆自己的職業,那便是低賤。
二、別人的成功,對你而言不見得是快樂的,若你順從別人的意志、隨波逐流,工作的不快樂,又怎麼能做得好呢?
三、追求富貴或者是功名,還是屏棄世俗都沒有錯,有些人就是適合做官,有些人就是適合吟詩高歌,若他們合適,又有何不可?
文言文版本:
吾昔讀書,得並介之人,或謂無之,今乃信其真有耳。
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強。今空語同知有達人,無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內不失正,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親居賤職;柳下惠東方朔,達人也,安乎卑位。吾豈敢短之哉!又仲尼兼愛,不羞執鞭,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濟物之意也。所謂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以此觀之,故堯舜之君世,許由之巖棲,子房之佐漢,接輿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數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塗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論。
自己翻譯的版本:
我從前讀書的時候,知道有一種性格端正、正直的人,但當時的我認為那些只不過是書上寫的罷了,可如今我才相信這樣的人是真實存在的。
但是,一個人性格上所不能容忍的事情,真不能勉強去接受。
現在大家憑著一張空口說有一種性格通達的人,沒有什麼事不能忍受,表面上不失俗、和一般人也能和得來,但是內心卻也不失公正,能保有自己的主張,能夠與世俗隨波逐流而 不自尋煩惱。不過僅是空談。
老子、莊周是我的老師,他們也都屈就於卑賤的官職;柳下惠和東方朔都是通達的人,安於卑微的職位,我怎麼敢因此看不起他們?
又因為孔子的兼愛思想,所以他不以擔任執鞭的職業爲恥,楚國的子文本來不想做卿相,但卻做了三次令尹的官職,這是因爲君子有著意圖濟世的想法。
當自己顯達的時候就能兼濟萬物,並不因爲自身顯達就改變自己立場,當自己窮困的時候也能怡然自得而心中毫無煩悶,這樣看來,堯、舜身為君王治理國家,許由隱居山林,張子房輔佐劉邦,接輿的邊行走邊唱歌,雖然走的路看似不同,但其道理卻是完全一樣的。
瞻仰一下這幾位值得尊敬的君子,他們也都是實現自己志向的人,所以君子的各種行爲,走的道路雖然不同但終究還是不影響結果,依循著自己的本性行事,也都各自待在自己覺得安穩的地方,所以有了:「有人進入朝廷就不想出來,有人隱居森林而不反悔」的論調。
如果對這篇文章有興趣,可以自己去GOOGLE來看完整版
完整版會更能看出全貌,況且這篇的主題是稽康寫信告訴朋友:「我們不再是朋友了」
但是我翻譯一下就覺得有點辛苦了XD
希望大家會喜歡或者是能夠看出一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