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數據,日本的年輕無業人口於2013年間由63萬降低為60萬人,
部分媒體則以「尼特人口降低」作為報導標題,然而背後真的是如此嗎?
▲ 期望能脫離尼特族的繪馬(作者:nChizu,CC授權「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日本政府於 6月3日公布了最新一版的「兒童?年輕人白皮書(子ども?若者白書)」。
何謂「兒童?年輕人白皮書」?簡單來說,就是日本政府藉由一些指標上的數據統計,來反映出日本每一年度中兒童與年輕人的各類情形,同時也順便說明政府對於兒童與年輕人育成政策的規劃與實施情形。
「兒童?年輕人白皮書」共分為六大章節,依序為:
其中,第四章的內容主要針對日本年輕人(以15~34歲為設定範圍)的就業情形進行了調查,包括勞動人口數、失業率、就業/離職情形、就業條件、薪資情形等。除此之外,該章節中也特別花篇幅描述了日本的「年若年無業者(年輕無業者)」以及「フリーター(打工族)」的歷年數量變化情形。
依據白皮書裡的說明,所謂的「年若無業者」指的是「15~34歳的非勞動人口,且未從事家事、也未前往學校就學者」。換言之,符合年齡15~34歲,但身分為學生、正職社員、兼職打工者、家庭主夫/主婦的人,都不被算在「年若無業者」的範圍內。
總之,先請各位看一下這張圖(可點圖放大)吧:
▲ 年日本歷年若無業者的數量(圖左)與百分比(圖右)之變化情形(來源:內閣府)
請各位先看上圖左方的直條圖,2012年日本的「年若無業者」總數為63萬(圖中為了方便參考,把35~39歲的無業人數也列進去了),到了2013年度已經降至約60萬;若改成以百分比計算(上圖右),2012年「年若無業者」的百分比約為2.3%,到了2013年則降至2.2%。
針對上述數據的變化,日本政府確實將其歸因於「景氣有改善的傾向,此外政府把協助尼特族尋找工作或是回歸教育的『地域若者サポートステーション(地域年輕人支援站)』的數量提昇,也是減少年若無業者數量的原因」。
事實上,許多主流媒體(例如日經新聞)也將政府的說法刊登在新聞中,甚至以「尼特族減少3萬人(ニート3萬人減少)」作為標題。例如,下圖是「日經新聞」6月17日的新聞擷圖,直接以「尼特族減少至60萬人」為標題:
▲ 日經新聞關於「子ども?若者白書」的報導擷圖(來源:日經新聞)
反對方認為政府說法的最大盲點,在於並未將日本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考量在內。首先,由於統計的對象為15~34歲,舉個極端一點的案例,假設有一位34歲的家裡蹲,一旦他過了生日、進入35歲後,依照日本政府的觀點,他就不會被計算在「年若無業者」的範圍內。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嗎?計算上的規定就是如此啊!」、「反過來說,如果今天另外有個從14歲跨入15歲的家裡蹲,他不是也會因此而被納入統計嗎?這樣一來一往就抵消了啊?」
然而,近年來日本的人口已經出現了少子化現象,大體上每一年的出生人口都較前一年略微減少。根據統計,今年內日本由34→35歲的人口約為161萬,而14→15歲的人口卻只有118萬,相差了大約43萬。
也因此,網路上出現了「搞了半天都是數字魔術」、「原來政府政策導致年輕人失業率下降根本就是政府自己捏造的謊言!」等說法。
而且,並非所有的「年若無業者」都是尼特族,媒體用「尼特族減少」作為標題,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其作法並不妥當!因此,甚至也有聲音認為「媒體跟著政府發表這種不具意義的消息,也應該負起連帶責任」。
事實上,這是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007年才開始的制度。大體上政府希望能夠針對年輕人提供專業面談、溝通訓練,以及在企業體驗就業等服務,以協助年輕人建立自信並尋找工作。目前日本政府一年投入了超過30億円的經費在進行此工作。對於希望尋找工作的年輕人,日本政府配合認可的非營利法人以及企業在全國建置了160個上述的據點。
主要是接受了前述訓練的人,如果要透過公家管道推薦工作,只能透過一個叫做ハローワーク(Hello Work)的網站。然而,該網站上的求職者眾多,對於長期待業者或是家裡蹲的處境非常不利。
一旦工作者辭職離開職場、在家裡閒置太久未工作,或者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後太久未謀得工作時,履歷就會出現中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有很多人接受了訓練,然而真正能接受推薦而找到工作、重獲新生的卻是相對少數啊。
根據觀察,曾經出現在日本的一些社會現象,往往在數年之後也可能會發生在臺灣。臺灣政府也應該正視年輕族群的失業與家裡蹲問題,否則時間一長,這樣的族群將衍生許多社會問題,甚至會影響國家的發展。
部分媒體則以「尼特人口降低」作為報導標題,然而背後真的是如此嗎?
▲ 期望能脫離尼特族的繪馬(作者:nChizu,CC授權「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日本政府於 6月3日公布了最新一版的「兒童?年輕人白皮書(子ども?若者白書)」。
何謂「兒童?年輕人白皮書」?簡單來說,就是日本政府藉由一些指標上的數據統計,來反映出日本每一年度中兒童與年輕人的各類情形,同時也順便說明政府對於兒童與年輕人育成政策的規劃與實施情形。
「兒童?年輕人白皮書」共分為六大章節,依序為:
第一章:人口
第二章:健康
第三章:育成環境
第四章:社會自立
第五章:安全與問題行為
第六章:生活行為與意識
其中,第四章的內容主要針對日本年輕人(以15~34歲為設定範圍)的就業情形進行了調查,包括勞動人口數、失業率、就業/離職情形、就業條件、薪資情形等。除此之外,該章節中也特別花篇幅描述了日本的「年若年無業者(年輕無業者)」以及「フリーター(打工族)」的歷年數量變化情形。
繼續往下之前,先讓我們來定義一下何謂「年若無業者」!
依據白皮書裡的說明,所謂的「年若無業者」指的是「15~34歳的非勞動人口,且未從事家事、也未前往學校就學者」。換言之,符合年齡15~34歲,但身分為學生、正職社員、兼職打工者、家庭主夫/主婦的人,都不被算在「年若無業者」的範圍內。
講得更明白一點,「年若無業者」指的就是15~34歲的待業者,也包括了家裡蹲(們)!
總之,先請各位看一下這張圖(可點圖放大)吧:
▲ 年日本歷年若無業者的數量(圖左)與百分比(圖右)之變化情形(來源:內閣府)
請各位先看上圖左方的直條圖,2012年日本的「年若無業者」總數為63萬(圖中為了方便參考,把35~39歲的無業人數也列進去了),到了2013年度已經降至約60萬;若改成以百分比計算(上圖右),2012年「年若無業者」的百分比約為2.3%,到了2013年則降至2.2%。
看到這樣的變化,不知各位有什麼想法?是否覺得日本年輕人的就業情形有好轉了呢?
針對上述數據的變化,日本政府確實將其歸因於「景氣有改善的傾向,此外政府把協助尼特族尋找工作或是回歸教育的『地域若者サポートステーション(地域年輕人支援站)』的數量提昇,也是減少年若無業者數量的原因」。
翻譯成白話一點,就是「一切都是景氣好轉與政府努力的結果!」
事實上,許多主流媒體(例如日經新聞)也將政府的說法刊登在新聞中,甚至以「尼特族減少3萬人(ニート3萬人減少)」作為標題。例如,下圖是「日經新聞」6月17日的新聞擷圖,直接以「尼特族減少至60萬人」為標題:
▲ 日經新聞關於「子ども?若者白書」的報導擷圖(來源:日經新聞)
然而,這樣的說法卻在事後招致了相當強烈的批判,認為政府的說法背離了實際的情形。
反對方認為政府說法的最大盲點,在於並未將日本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考量在內。首先,由於統計的對象為15~34歲,舉個極端一點的案例,假設有一位34歲的家裡蹲,一旦他過了生日、進入35歲後,依照日本政府的觀點,他就不會被計算在「年若無業者」的範圍內。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嗎?計算上的規定就是如此啊!」、「反過來說,如果今天另外有個從14歲跨入15歲的家裡蹲,他不是也會因此而被納入統計嗎?這樣一來一往就抵消了啊?」
然而,近年來日本的人口已經出現了少子化現象,大體上每一年的出生人口都較前一年略微減少。根據統計,今年內日本由34→35歲的人口約為161萬,而14→15歲的人口卻只有118萬,相差了大約43萬。
換言之,這43萬人的差距,可能就是導致年若無業者人口減少的真正原因!
也因此,網路上出現了「搞了半天都是數字魔術」、「原來政府政策導致年輕人失業率下降根本就是政府自己捏造的謊言!」等說法。
而且,並非所有的「年若無業者」都是尼特族,媒體用「尼特族減少」作為標題,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其作法並不妥當!因此,甚至也有聲音認為「媒體跟著政府發表這種不具意義的消息,也應該負起連帶責任」。
那麼,究竟日本政府的就業輔導措施「地域若者サポートステーション」究竟有什麼功能呢?
事實上,這是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007年才開始的制度。大體上政府希望能夠針對年輕人提供專業面談、溝通訓練,以及在企業體驗就業等服務,以協助年輕人建立自信並尋找工作。目前日本政府一年投入了超過30億円的經費在進行此工作。對於希望尋找工作的年輕人,日本政府配合認可的非營利法人以及企業在全國建置了160個上述的據點。
然而,上述的制度卻被認為存在設計上的缺陷!
主要是接受了前述訓練的人,如果要透過公家管道推薦工作,只能透過一個叫做ハローワーク(Hello Work)的網站。然而,該網站上的求職者眾多,對於長期待業者或是家裡蹲的處境非常不利。
因為多數的日本企業很注重求職者的履歷是否連續,較不願採用履歷中斷太久的人!
一旦工作者辭職離開職場、在家裡閒置太久未工作,或者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後太久未謀得工作時,履歷就會出現中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有很多人接受了訓練,然而真正能接受推薦而找到工作、重獲新生的卻是相對少數啊。
根據觀察,曾經出現在日本的一些社會現象,往往在數年之後也可能會發生在臺灣。臺灣政府也應該正視年輕族群的失業與家裡蹲問題,否則時間一長,這樣的族群將衍生許多社會問題,甚至會影響國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