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爺爺是一個非常敦厚的老先生。還記得他總一向穿著白色的短衣、黑色的西裝褲,在門前灑水。有時也會騎著單車出去,或是跟街訪鄰居聊天,但說來不是一個高調的人,話不特別多。還依稀記得有一次鄰居辦桌,他難得穿起整套的西裝,看起來倒像個政商人士,不僅合身也很體面。
他操著一口我聽不懂的腔調,也不知道原籍是在哪裡的人。所以小時候每次被搭話時只能裝裝笑臉,說實在地並不知道他在講些甚麼。不過他總是有著親切的笑容,從容地、單純地。他粗糙的歷經風霜的手沒有那年紀的人獨有的傲氣,他從沒有自滿過甚麼,所以溫暖。聽不懂他的話我也覺與他說話是一件開心的事,沒甚麼壓力。
明明就是對門的鄰居,只是我卻記不得他究竟何時過世的。當我第一次發現這個人已經不在時已是數年後;倘若追回記憶,但我是知道我確實曾聽聞他在醫院走掉,可能還參加過他的喪禮。那個景象一直都是模糊的,在每日的上下學之中竟忘了,逐慢慢淡去,自己未曾發現。
歷史給了胡爺爺這樣的人一個聽起來不錯的稱號,叫做「榮民」,「榮譽的國民」。不過他們似乎並不真的認為自己光耀了家氏門楣,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在村莊中靜靜地過著生活,領著不算特多的退休金,有人老來開花娶了個娘子進門,再拚個看是否老來得子。當然也有些像姑丈公那般職位相當高的、幹到校級的,每逢親友婚喪必主動參與安排、好湊熱鬧,總的來說是好客熱情的人。
他們的子弟也大多做些單純的工作。老師跟軍人為大宗,稱不上有跟上社會的風氣與流行,不過滿穩定的,又也跟著家族內的人腳步。姑婆或姨婆嫁的也多半都是這些老榮民,家庭安定且和樂,看來是有種小國寡民的封閉團體的意象。他們胸無大志,但質樸實健,這些人自己也不一定有著精采的人生,但肯定腳踏實地,就這樣走動在我生活的村莊中。
還記得小學一年級時的大惡作劇。一群調皮搗蛋小鬼順勢利用了小學隱身在眷村之中,與外面之間沒有圍牆的機會,偷溜到矮教室的外頭。死孩子們看到一戶人家的門漆成顯眼的綠色,心生趣味便撿起石頭瘋狂丟去。我在後面看死小鬼丟本來也想趁勢跟上(幸好我冰雪聰明站在後邊),誰知門開之後老伯拿著刀子就要衝出,一邊咒罵一邊追來,我飛快轉入教室避了責任,不過小魔頭們就沒這麼幸運,被老師給逮個正著跪了一番。
因為是眷村學校,午休靜坐時可不是乖乖坐著而已,耳朵得聽根本不知道在唱甚麼鬼的愛國歌曲。莊嚴、盛大、滿懷理想、雄壯、渾厚、救國情操,的感覺,說實在滿沒意義的。但身體幾年下來早就訓練到聽到歌曲就自動清醒靜坐的程度,想想也是饒富趣味。爾後國中時期被《大長今》主題曲荼毒三年午休時光,想來這境遇與自己也真有緣。
當時另一邊的矮教室後面有著一條溝渠,小鬼們福利社東西買完(大多都是古老玩具)課也不一定上,直向側門輕輕跨過小溝渠便是寧靜的眷村巷弄。大夥會去裡面繞繞、到誰家去、到小廣場玩耍嬉鬧。在寧靜的黃昏時刻,唯有那金耀的光芒柔軟地伏在死孩子們身上,我只看過一次便再也不曾忘懷。
只有一層樓的矮房子很多,有時宛若迷宮的眷村,在越是貼近大馬路與市區的部分,則房子蓋得高了,也不如裏側的村莊安靜。但都有某種奇異的固執,極其強韌,沉穩堅定,這裡的住民們不多話,且表情始終有著一種純真。
可這是很微細的一種無以名狀的感覺,我只是偶然見著罷了。一段時期離開了那樣的場域,我似乎想不太起曾與友人廝混的時光,異常和緩溶入群體的時光。我住的路段本來就不是純粹的眷村,曾幾何時老面孔都消失無蹤,房子整修氣派宏隆,連高爺爺也在不知不覺中不再坐於門前看著車來人往。我騎著單車飆風於路上三年,然後遠離至還真的有那麼不同於家鄉的(號稱)首善城市之後,偶爾想起過去的回憶才擾動沉於底下的金黃美夢浮現,真無端諷刺。
每度回鄉,總看眷村也被拆了大半。多數的人前往了所謂的國宅,只餘下被施以異樣眼光的釘子戶還獨撐在廢墟與機具之中,形單影隻的樓壁突出鋼筋。這裡多數人沒有吵鬧抗議居住的權力,也沒有滿懷抱負的年輕學子拉起群眾人牆,住民們只是沉默離開。
陽光轉為昏沉黯淡,午後我坐於大馬路上的麥當勞二樓看著一片斷垣殘壁。唯一一條繫於高處的紅布條寫著「眷村不是廢村!」,但無人眼光置於其上。
於是到了這地步,我才發現那些幼小日子中的喜悅漣漪其實就像眷村般消失散去了,一點也不剩。只留沉默還在,寧靜,只有寧靜,跟漫步於巷道中時一樣的寧靜。
他操著一口我聽不懂的腔調,也不知道原籍是在哪裡的人。所以小時候每次被搭話時只能裝裝笑臉,說實在地並不知道他在講些甚麼。不過他總是有著親切的笑容,從容地、單純地。他粗糙的歷經風霜的手沒有那年紀的人獨有的傲氣,他從沒有自滿過甚麼,所以溫暖。聽不懂他的話我也覺與他說話是一件開心的事,沒甚麼壓力。
明明就是對門的鄰居,只是我卻記不得他究竟何時過世的。當我第一次發現這個人已經不在時已是數年後;倘若追回記憶,但我是知道我確實曾聽聞他在醫院走掉,可能還參加過他的喪禮。那個景象一直都是模糊的,在每日的上下學之中竟忘了,逐慢慢淡去,自己未曾發現。
歷史給了胡爺爺這樣的人一個聽起來不錯的稱號,叫做「榮民」,「榮譽的國民」。不過他們似乎並不真的認為自己光耀了家氏門楣,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在村莊中靜靜地過著生活,領著不算特多的退休金,有人老來開花娶了個娘子進門,再拚個看是否老來得子。當然也有些像姑丈公那般職位相當高的、幹到校級的,每逢親友婚喪必主動參與安排、好湊熱鬧,總的來說是好客熱情的人。
他們的子弟也大多做些單純的工作。老師跟軍人為大宗,稱不上有跟上社會的風氣與流行,不過滿穩定的,又也跟著家族內的人腳步。姑婆或姨婆嫁的也多半都是這些老榮民,家庭安定且和樂,看來是有種小國寡民的封閉團體的意象。他們胸無大志,但質樸實健,這些人自己也不一定有著精采的人生,但肯定腳踏實地,就這樣走動在我生活的村莊中。
還記得小學一年級時的大惡作劇。一群調皮搗蛋小鬼順勢利用了小學隱身在眷村之中,與外面之間沒有圍牆的機會,偷溜到矮教室的外頭。死孩子們看到一戶人家的門漆成顯眼的綠色,心生趣味便撿起石頭瘋狂丟去。我在後面看死小鬼丟本來也想趁勢跟上(幸好我冰雪聰明站在後邊),誰知門開之後老伯拿著刀子就要衝出,一邊咒罵一邊追來,我飛快轉入教室避了責任,不過小魔頭們就沒這麼幸運,被老師給逮個正著跪了一番。
因為是眷村學校,午休靜坐時可不是乖乖坐著而已,耳朵得聽根本不知道在唱甚麼鬼的愛國歌曲。莊嚴、盛大、滿懷理想、雄壯、渾厚、救國情操,的感覺,說實在滿沒意義的。但身體幾年下來早就訓練到聽到歌曲就自動清醒靜坐的程度,想想也是饒富趣味。爾後國中時期被《大長今》主題曲荼毒三年午休時光,想來這境遇與自己也真有緣。
當時另一邊的矮教室後面有著一條溝渠,小鬼們福利社東西買完(大多都是古老玩具)課也不一定上,直向側門輕輕跨過小溝渠便是寧靜的眷村巷弄。大夥會去裡面繞繞、到誰家去、到小廣場玩耍嬉鬧。在寧靜的黃昏時刻,唯有那金耀的光芒柔軟地伏在死孩子們身上,我只看過一次便再也不曾忘懷。
只有一層樓的矮房子很多,有時宛若迷宮的眷村,在越是貼近大馬路與市區的部分,則房子蓋得高了,也不如裏側的村莊安靜。但都有某種奇異的固執,極其強韌,沉穩堅定,這裡的住民們不多話,且表情始終有著一種純真。
可這是很微細的一種無以名狀的感覺,我只是偶然見著罷了。一段時期離開了那樣的場域,我似乎想不太起曾與友人廝混的時光,異常和緩溶入群體的時光。我住的路段本來就不是純粹的眷村,曾幾何時老面孔都消失無蹤,房子整修氣派宏隆,連高爺爺也在不知不覺中不再坐於門前看著車來人往。我騎著單車飆風於路上三年,然後遠離至還真的有那麼不同於家鄉的(號稱)首善城市之後,偶爾想起過去的回憶才擾動沉於底下的金黃美夢浮現,真無端諷刺。
每度回鄉,總看眷村也被拆了大半。多數的人前往了所謂的國宅,只餘下被施以異樣眼光的釘子戶還獨撐在廢墟與機具之中,形單影隻的樓壁突出鋼筋。這裡多數人沒有吵鬧抗議居住的權力,也沒有滿懷抱負的年輕學子拉起群眾人牆,住民們只是沉默離開。
陽光轉為昏沉黯淡,午後我坐於大馬路上的麥當勞二樓看著一片斷垣殘壁。唯一一條繫於高處的紅布條寫著「眷村不是廢村!」,但無人眼光置於其上。
於是到了這地步,我才發現那些幼小日子中的喜悅漣漪其實就像眷村般消失散去了,一點也不剩。只留沉默還在,寧靜,只有寧靜,跟漫步於巷道中時一樣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