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君提到了路易十四,一時興起查了WIKI,發現的確跟康熙有許多相似的背景。譬如其攝政母安娜皇后,有如孝莊太后的角色;而紅衣主教馬薩琳可以延伸解讀為鰲拜(笑)
他們實際親政的時間的確差不多,皆坐落在西元1660~70左右,不過說到把法國引領衰退,而康熙走上繁榮,稍稍有些不公平--雖說康熙在位有三藩、臺灣、喀爾丹蒙古、俄羅斯等外憂內患存在。
三藩、不過是前朝背叛遺患,而臺灣雖是明朝正統之後,但鄭經與其子皆昏庸,無平世之能;在康熙經由思想上的漢治漢後,反清復明的號召力,已經沒有入關之時強大,軍力上的優勢更不用說,康熙當時唯一怕的,並非他們手上的軍力,而是"非我族類"一呼百諾的民族意識皆湧而起。比起軍隊,這才是推翻清朝的大患!
喀爾丹蒙古和俄羅斯固然是強大的敵人,但當時時代並未進展到工業革命大量充斥熱兵器的時代,清朝尚可以原始冷兵器作戰,人海戰術與其對幹。蒙古或俄羅斯並無法產生如同"漢"一般民族分裂的力量,比起三藩或臺灣鄭氏,這顯得沒這麼恐怖。於是康熙成功平定喀爾丹蒙古,也與俄羅斯簽下尼布楚條約。
反觀路易十四生處歐洲,一直以來政教之間衝突不斷,中古時代以來封建國家林立;真的說起來,比起大一統且儒家思想閹割的中國社會,路易十四生存的環境是個戰國時代,且有個更不穩定的因素--教庭,不斷與歐洲的封建國家們周旋著。倒是中國社會缺乏這項亂源。儘管如此,合理觀測路易十四的功績與特色,我們不難發現他反而像極了清朝另一個帝王--好大喜功、自稱十全老人的康熙之孫,愛新覺羅弘曆(乾隆)。
他們對於國家各有其貢獻,但不可否認的,接連的好大喜功、標新立異等虛榮心,是引領其耗盡財庫之元兇,導致了大帝國的由盛轉衰,進而步入末路。雖然明顯的錯誤突顯在乾隆身上,但史學家對於康熙也頗有微詞--
康熙對於中國的統治,在教育方面仍存在著"思想控制"的愚民政策,這在孟德斯鳩法意上的歸類屬於「專制政體」的統治方式;比起後來西方採用的「共和政體」,專制統治的原則在於建立至高無上之一人,視萬民為芻狗--雖然康熙沒有明確展現這種動機,但其行為,無疑使中國人民無法真正地進步,無論思想上或是整個見識。
共和政體建立的是一種整體的有機體,引領這種政體的原動力是「品格」,有些人或許會感到訝異,在中國儒家思想蓬勃之地,品格卻非我們真正樹立國格之處--原因即因,即使是大清帝國,我們仍是原始且野蠻的專制政體,一種忽略萬民真正需求而追求絕對奴役的統治方式。更糟糕的是,還包裹了光纖亮麗的「禮儀之邦」的外皮,進而西方的船堅砲利叩門之際,中國人才開始省悟,我們所欠缺的是什麼?
談到這,差不多該收尾了。一路思考到這,深刻覺得功過很難真正蓋棺論定。的確,康熙或許是個古往今來的好皇帝,而路易十四跟乾隆是個類似的好大喜功者。但康熙的政風趨於保守,並且在位期間仍發動文字獄以及阻止教育西化。
某種層面而言,這是思想控制和愚民政策,或許趁此時機散播傳教士帶來的科學新知,我們能比西方早發生科學革命、甚至工業革命,如今的社會是中國引領天下而非歐美強權。但歷史充斥著IF,我想這種抒發或想像,就到此為止。
路易十四之後的法國,至少還出了個席捲歐洲的拿破崙,這是至今人們仍津津樂道的「法國名人」,但康熙之後呢?我們似乎很難耳聞有什麼清朝帝王,能夠繼承同等威風凜凜而歌誦至今。
若從這個觀點來看,康熙跟路易十四一樣是個引領國家走向滅亡的元兇,只是路易十四是急性腸胃炎,而康熙是慢性病=]
他們實際親政的時間的確差不多,皆坐落在西元1660~70左右,不過說到把法國引領衰退,而康熙走上繁榮,稍稍有些不公平--雖說康熙在位有三藩、臺灣、喀爾丹蒙古、俄羅斯等外憂內患存在。
三藩、不過是前朝背叛遺患,而臺灣雖是明朝正統之後,但鄭經與其子皆昏庸,無平世之能;在康熙經由思想上的漢治漢後,反清復明的號召力,已經沒有入關之時強大,軍力上的優勢更不用說,康熙當時唯一怕的,並非他們手上的軍力,而是"非我族類"一呼百諾的民族意識皆湧而起。比起軍隊,這才是推翻清朝的大患!
喀爾丹蒙古和俄羅斯固然是強大的敵人,但當時時代並未進展到工業革命大量充斥熱兵器的時代,清朝尚可以原始冷兵器作戰,人海戰術與其對幹。蒙古或俄羅斯並無法產生如同"漢"一般民族分裂的力量,比起三藩或臺灣鄭氏,這顯得沒這麼恐怖。於是康熙成功平定喀爾丹蒙古,也與俄羅斯簽下尼布楚條約。
反觀路易十四生處歐洲,一直以來政教之間衝突不斷,中古時代以來封建國家林立;真的說起來,比起大一統且儒家思想閹割的中國社會,路易十四生存的環境是個戰國時代,且有個更不穩定的因素--教庭,不斷與歐洲的封建國家們周旋著。倒是中國社會缺乏這項亂源。儘管如此,合理觀測路易十四的功績與特色,我們不難發現他反而像極了清朝另一個帝王--好大喜功、自稱十全老人的康熙之孫,愛新覺羅弘曆(乾隆)。
以下引用WIKI:
【(路易十四)透過大量的戰爭和宮廷的支出他
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貨幣的流通
他統治的晚期估計法國稅收的一半
用在凡爾賽宮的支出中
此外許多錢財消失在官僚機構的貪污中。】
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貨幣的流通
他統治的晚期估計法國稅收的一半
用在凡爾賽宮的支出中
此外許多錢財消失在官僚機構的貪污中。】
他們對於國家各有其貢獻,但不可否認的,接連的好大喜功、標新立異等虛榮心,是引領其耗盡財庫之元兇,導致了大帝國的由盛轉衰,進而步入末路。雖然明顯的錯誤突顯在乾隆身上,但史學家對於康熙也頗有微詞--
引用WIKI: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英主,不過古今中外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完美的君主,近代史家亦有對康熙作負面評價者。 有專家指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這跟康熙晚年的墨守成規,缺乏創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
另外,梁啟超、邵力子等人認為,康熙在位時對西方科技很感興趣並且還掌握了很多,但他卻嚴禁自己之外的人學習,因為他擔心先進的西方科技一旦傳開,將會極大的動搖以騎射起家的滿清的統治,據傳教士張誠的日記,康熙不準傳教士在有漢人和蒙人的衙門裡翻譯任何科學文獻。
到18世紀康熙末期時因羅馬教廷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的禁令而引發禮儀之爭,促使清廷反制並下令「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規矩,斷不準在中國住,必逐回去」[9]。而此舉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漢族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衰落。梁啟超說,康熙的科學是用來打擊他人的一個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英主,不過古今中外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完美的君主,近代史家亦有對康熙作負面評價者。 有專家指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這跟康熙晚年的墨守成規,缺乏創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
另外,梁啟超、邵力子等人認為,康熙在位時對西方科技很感興趣並且還掌握了很多,但他卻嚴禁自己之外的人學習,因為他擔心先進的西方科技一旦傳開,將會極大的動搖以騎射起家的滿清的統治,據傳教士張誠的日記,康熙不準傳教士在有漢人和蒙人的衙門裡翻譯任何科學文獻。
到18世紀康熙末期時因羅馬教廷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的禁令而引發禮儀之爭,促使清廷反制並下令「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規矩,斷不準在中國住,必逐回去」[9]。而此舉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漢族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衰落。梁啟超說,康熙的科學是用來打擊他人的一個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
康熙對於中國的統治,在教育方面仍存在著"思想控制"的愚民政策,這在孟德斯鳩法意上的歸類屬於「專制政體」的統治方式;比起後來西方採用的「共和政體」,專制統治的原則在於建立至高無上之一人,視萬民為芻狗--雖然康熙沒有明確展現這種動機,但其行為,無疑使中國人民無法真正地進步,無論思想上或是整個見識。
共和政體建立的是一種整體的有機體,引領這種政體的原動力是「品格」,有些人或許會感到訝異,在中國儒家思想蓬勃之地,品格卻非我們真正樹立國格之處--原因即因,即使是大清帝國,我們仍是原始且野蠻的專制政體,一種忽略萬民真正需求而追求絕對奴役的統治方式。更糟糕的是,還包裹了光纖亮麗的「禮儀之邦」的外皮,進而西方的船堅砲利叩門之際,中國人才開始省悟,我們所欠缺的是什麼?
談到這,差不多該收尾了。一路思考到這,深刻覺得功過很難真正蓋棺論定。的確,康熙或許是個古往今來的好皇帝,而路易十四跟乾隆是個類似的好大喜功者。但康熙的政風趨於保守,並且在位期間仍發動文字獄以及阻止教育西化。
某種層面而言,這是思想控制和愚民政策,或許趁此時機散播傳教士帶來的科學新知,我們能比西方早發生科學革命、甚至工業革命,如今的社會是中國引領天下而非歐美強權。但歷史充斥著IF,我想這種抒發或想像,就到此為止。
路易十四之後的法國,至少還出了個席捲歐洲的拿破崙,這是至今人們仍津津樂道的「法國名人」,但康熙之後呢?我們似乎很難耳聞有什麼清朝帝王,能夠繼承同等威風凜凜而歌誦至今。
若從這個觀點來看,康熙跟路易十四一樣是個引領國家走向滅亡的元兇,只是路易十四是急性腸胃炎,而康熙是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