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李家同教授的言論使得網(wǎng)路上擁有許多討論的文章
拙者想很多人對他是很感冒的,尤其是那種從根本否定時下文化的發(fā)言
RR大也對這點提出了見解:blog.xuite.net/tuyu/MIYU/37094576
這讓拙者想到之前文法課的時候,馬克老師也說了類似的觀念
當時他曾提過,每個人平常時都應該帶一本書在身上,無論是課本或是小說或是其他書籍
漫畫也應該是被認可的,這點拙者想對於我們這個系來說更可以說是無庸置疑
泰半的人若不是對於以日本文化所產(chǎn)生的媒體娛樂有所關注而來到這個系
那就只是剛好填志願而來到這裡罷了
實際也證明,有所成就的學生們若不是讀書派,那就是玩樂派
當他們把課業(yè)當成一種玩具的時候
可是這樣的馬克,卻在課堂上說出:「不要沉迷於音樂」這樣的話
當下拙者就認為奇怪,為何音樂會被否定了?
當音樂這種媒介橫跨過去與未來,經(jīng)典與流行,連結東西南北半球所有的人類
它卻在課堂上被否定了?
當然拙者想或許馬克有他的一番見解,但這點卻讓拙者窺見了一種否定「可能性」的想法
《海上鋼琴師》這部名電影,很多人至今仍被男主角那驚人的琴技與刻骨的心情描寫所震撼
男主角雖然在鋼琴的造詣上讓整個世界的人類相形失色,但他卻從沒下過船
或許從某個角度來看,他是一個井底之蛙,在讀書人眼中那叫沒有見識
然而這隻蛙還是讓人們?yōu)橹畡尤?br>
回過頭來看,音樂是人類史上最純粹又最多元的文化
一如運動比賽,在《月面兔兵器米娜》裡面外星人對運動比賽趨之若鶩,熱情非常
這連動地球上每個人的活力細胞的運動文化還真有可能是唯有地球人類才有的寶貴文化資產(chǎn)
音樂自不用說,渚薰在舊作《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中這麼說
「歌は心を潤してくれる、リリンの生み出した文化の極みだよ」
對他來說,音樂甚至超越文字與圖像,世界上有許多人為音樂付出一生
音樂無疑是帶有驚人力量的情感載體
當音樂不只傳播了情感的力量,連知識與文化一併向外傳出時
音樂也成為了教育的左右手,音樂課也是人人必修的課程
最少都得知道世界上還存在著貝多芬這種怪人,莫札特這個小屁孩
就像在臺灣人人都可一句「Fuck you!」「馬鹿野郎!」
強烈情感的音聲學習對聽者來說是極好消化的食物,甚至於不用記憶就能印在腦子裡
音樂也能擁有這樣的功能,通篇日文或是通篇英文的歌詞,甚至是其他語言
當你瑯瑯上口,也就自然地學起了詞彙,用法,或是像拙者能辨別出一點俄文歌曲,即便拙者完全不懂俄文
那為何馬克否定了音樂的這種面向?
有太多人是聽歌聽會語言的,聽懂戀愛心情的,聽到熱血激昂的,聽出天地境界的
這與李家同否定所謂「平臺的可能性」是不是大同小異?
可以將漫畫當作是一種目標,唯此漫畫才能最終達到藝術性,一種完成了的世界
拙者認為唯美主義是一種昇華自我的心靈素材
但從功利主義出發(fā),將漫畫視為一種載體跟手段,載的是千古人類留存下來所有文化
那漫畫其實與文學作品幾乎相同,只差在印象結構上的組成不同
用「媒介」一詞來概括人類向外表達的各種方式更是貼切的多
當李家同否定漫畫對人類的影響時,他其實也否定了漫畫所帶來的的功能和「可能性」
他不知道日本青年漫畫的題材深度早已達到驚人的水準
從手塚治蟲一系列探討人心與未來議題的漫畫,就已經(jīng)讓漫畫有超越當年日本人想像的影響力跟深度
之後發(fā)展出龐大複雜,涵括日本(或是人類)全體文化的漫畫世界
醫(yī)學這個需要人類最菁英團體的領域有各自探討不同議題的漫畫
《離島大夫日誌》講的是醫(yī)生的心,還富有教育意涵跟感動人心的元素
《醫(yī)界風雲(yún)》從一個實習醫(yī)生的觀點出發(fā),去面對各種醫(yī)療事務上的矛盾與議題
政商這個一般老百姓摸不著什麼邊的領域也有個弘兼憲史在持續(xù)創(chuàng)作
其他科幻,社會寫實,專業(yè)領域,奇幻,甚至是抽象的題材俯拾皆是,族繁不及備載
單是浦澤直樹的作品,便可自成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一如「紅學」,根本在深度上就超越太多經(jīng)典文學
漫畫這種圖像媒體,跟文字所能保存的資料量以及其長久性當然有所差異
每幾年興盛漫畫界的畫風就會有所改變,十年前的萌跟現(xiàn)在的萌就已經(jīng)不一樣了
在視覺上更需要感官刺激,畫面的營造與質素因此而攀升,動畫與漫畫具有連動關係,自然也是如此
然而,正因易懂而能廣播,在進行艱深閱讀前的導火線是需要的
《棋魂》帶動一股下棋風潮,很多人開始投身於棋士之路
當然棋士不是手能擺下去放下棋子就叫棋士,需要一番經(jīng)驗的累積跟書籍與棋盤的苦讀
可若沒有那股風潮,那麼下棋之樂就仍還是識趣之人的獨樂,而不是普羅大眾的共樂
相同的還有《神之雫》,紅酒本來是家庭常見的酒類,卻少有人對他有真正的認識
亞樹直藉由漫畫,勾勒出紅酒天地,買酒的人多了,懂酒的人也多了
但要真正懂,也需要諸多好酒的品嚐,也得研讀相關釀造知識與品牌的分別
這些漫畫影響的力量之大無遠弗屆,拙者自己也是看了《咲 -saki-》之後,有事沒事就來翻翻麻將規(guī)則,玩一下方城之戰(zhàn),而麻將被認為是活化腦筋增加人際對應相當好的活動,只要不賭錢的話
更別談大眾向影像科技的進步,是由影像玩家與遊戲製作者所帶領的,而非什麼時代尖端科技研發(fā)人員
那麼,若是李家同教授真正認識了漫畫之後,他仍會堅持他的立場嗎?
輕小說風潮的湧現(xiàn)是文字記錄領域的一種轉變
到底什麼叫做輕小說?輕鬆閱讀的小說嗎?
Light Novel又怎麼解釋?
曾有人將輕小說稱為「視覺小說」,也就是具有影像表述特徵的文體
這個解釋拙者想並不盡然,但作為一種詮釋故事的方式則可以說是輕小說的特徵
相較起美感豐富但總抓不到意地的文語,口語化的描述方式可以更快被讀者「吸收轉化」
作為一種功用,就會發(fā)現(xiàn)輕小說與動漫畫關聯(lián)甚大,彼此影響
這才是所謂的「輕鬆閱讀」-高度的傳遞性,與用圖像去紀錄事物的動漫畫不謀而合
可以說輕小說是誕生於文學,孕育於動漫,是時代潮流作為它發(fā)展的推手
當作家們都誕生於高度視覺性的資訊社會時,拙者想更多的作家看多的是漫畫,而不是文學經(jīng)典
利用其文字的根基,加上視覺性的情景敘述,甚至是漫畫般魄力場面的斷句描寫
這才是所謂的輕小說,當然作家們都可以橫誇小說與輕小說兩界,而那只是作家們的描寫意願與否罷了
「Light」一詞便可詮釋為,一種快速且如漫畫般明亮的小說風格
日本的輕小說出版之盛行佔小說界相當大一部分,而這種深受漫畫影響的文字作品
無非也能對讀者帶來相當大的閱讀量與樂趣,還有其中的故事意義
李教授對於這種現(xiàn)象,仍堅持直接閱讀深度作品才是唯一成人之路嗎?
現(xiàn)代的學生不像過去的學生一般,能夠大量閱讀文字
廢柴如拙者就別說了,架上小說的數(shù)量甚至還不及拙者大伯家中放滿書櫃的商管策略叢書
將東方四大名著加上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當然指文本著作)都看完的人拙者這輩大概沒幾個,儘管在過去有老師曾經(jīng)要求學生必須要把中外名著都讀個精
當現(xiàn)在的課本都沒收錄<琵琶行>或<長恨歌>時,拙者還稍稍輕嘆怎不收這好作品,好歹拙者也全篇背過
但也可以看出,現(xiàn)代的學生自擁有其他過往學生沒有的能力
資訊處理與收集的能力循著科技的進步,學生們在這方面的能力遠比過往更快更強
在御宅族身上尤其發(fā)揮出這項特質
其他還有從小便開始教育從而發(fā)展出關懷生命的普遍意識,對於圖像文化的掌握力等等
李家同教授沉浸於經(jīng)典本位論點時,實與沉迷聲光效果的遊戲玩家是相似的
不去全盤接觸而看不到「為什麼世界會變成這樣?」的發(fā)展脈絡
進而喪失了與時代連結的繩子,變成一種無法突破現(xiàn)境的保守者
(在日本災難類漫畫裡,這種人最後都會被噴掉)
被貼上死板的標籤,變成被用來印證時代潮流的落伍之人
這對李家同教授來說有失公平,而對我們來說,也失去見識傳統(tǒng)文人融合當代潮流激撞出火花的機會
當然拙者絕對沒有要直接指摘李家同教授的想法(文章若是看起來像那就是拙者文筆不夠)
《讓高牆倒下吧》一書也曾閱過,<車票>一文也讓拙者感動好久
對於李家同教授的教育胸懷拙者也相當敬佩
可是能理解電影之美的人,怎麼會去否定具有相同元素的漫畫呢?
比起這些,拙者更想要說的是,去理解、相信、運用,不同媒介所能帶來的可能性
這是現(xiàn)代人應該要具備的觀念,而不是一味的將某文化摒棄,那不就像是文化上的種族歧視?
經(jīng)典文學能做到的,其他媒介未必不能做到
當社會反映出「就連漫畫也能做到這個地步了」,那不就是所謂「可能性」開花結果之時?
拙者想很多人對他是很感冒的,尤其是那種從根本否定時下文化的發(fā)言
RR大也對這點提出了見解:blog.xuite.net/tuyu/MIYU/37094576
這讓拙者想到之前文法課的時候,馬克老師也說了類似的觀念
當時他曾提過,每個人平常時都應該帶一本書在身上,無論是課本或是小說或是其他書籍
漫畫也應該是被認可的,這點拙者想對於我們這個系來說更可以說是無庸置疑
泰半的人若不是對於以日本文化所產(chǎn)生的媒體娛樂有所關注而來到這個系
那就只是剛好填志願而來到這裡罷了
實際也證明,有所成就的學生們若不是讀書派,那就是玩樂派
當他們把課業(yè)當成一種玩具的時候
可是這樣的馬克,卻在課堂上說出:「不要沉迷於音樂」這樣的話
當下拙者就認為奇怪,為何音樂會被否定了?
當音樂這種媒介橫跨過去與未來,經(jīng)典與流行,連結東西南北半球所有的人類
它卻在課堂上被否定了?
當然拙者想或許馬克有他的一番見解,但這點卻讓拙者窺見了一種否定「可能性」的想法
《海上鋼琴師》這部名電影,很多人至今仍被男主角那驚人的琴技與刻骨的心情描寫所震撼
男主角雖然在鋼琴的造詣上讓整個世界的人類相形失色,但他卻從沒下過船
或許從某個角度來看,他是一個井底之蛙,在讀書人眼中那叫沒有見識
然而這隻蛙還是讓人們?yōu)橹畡尤?br>
回過頭來看,音樂是人類史上最純粹又最多元的文化
一如運動比賽,在《月面兔兵器米娜》裡面外星人對運動比賽趨之若鶩,熱情非常
這連動地球上每個人的活力細胞的運動文化還真有可能是唯有地球人類才有的寶貴文化資產(chǎn)
音樂自不用說,渚薰在舊作《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中這麼說
「歌は心を潤してくれる、リリンの生み出した文化の極みだよ」
對他來說,音樂甚至超越文字與圖像,世界上有許多人為音樂付出一生
音樂無疑是帶有驚人力量的情感載體
當音樂不只傳播了情感的力量,連知識與文化一併向外傳出時
音樂也成為了教育的左右手,音樂課也是人人必修的課程
最少都得知道世界上還存在著貝多芬這種怪人,莫札特這個小屁孩
就像在臺灣人人都可一句「Fuck you!」「馬鹿野郎!」
強烈情感的音聲學習對聽者來說是極好消化的食物,甚至於不用記憶就能印在腦子裡
音樂也能擁有這樣的功能,通篇日文或是通篇英文的歌詞,甚至是其他語言
當你瑯瑯上口,也就自然地學起了詞彙,用法,或是像拙者能辨別出一點俄文歌曲,即便拙者完全不懂俄文
那為何馬克否定了音樂的這種面向?
有太多人是聽歌聽會語言的,聽懂戀愛心情的,聽到熱血激昂的,聽出天地境界的
這與李家同否定所謂「平臺的可能性」是不是大同小異?
可以將漫畫當作是一種目標,唯此漫畫才能最終達到藝術性,一種完成了的世界
拙者認為唯美主義是一種昇華自我的心靈素材
但從功利主義出發(fā),將漫畫視為一種載體跟手段,載的是千古人類留存下來所有文化
那漫畫其實與文學作品幾乎相同,只差在印象結構上的組成不同
用「媒介」一詞來概括人類向外表達的各種方式更是貼切的多
當李家同否定漫畫對人類的影響時,他其實也否定了漫畫所帶來的的功能和「可能性」
他不知道日本青年漫畫的題材深度早已達到驚人的水準
從手塚治蟲一系列探討人心與未來議題的漫畫,就已經(jīng)讓漫畫有超越當年日本人想像的影響力跟深度
之後發(fā)展出龐大複雜,涵括日本(或是人類)全體文化的漫畫世界
醫(yī)學這個需要人類最菁英團體的領域有各自探討不同議題的漫畫
《離島大夫日誌》講的是醫(yī)生的心,還富有教育意涵跟感動人心的元素
《醫(yī)界風雲(yún)》從一個實習醫(yī)生的觀點出發(fā),去面對各種醫(yī)療事務上的矛盾與議題
(醫(yī)界風雲(yún)原名直譯就是「向黑傑克打聲招呼」,有趣的名字,也看出黑傑克對後世的影響)
政商這個一般老百姓摸不著什麼邊的領域也有個弘兼憲史在持續(xù)創(chuàng)作
(《黃昏流星群》是講述中老年人的戀愛故事,比大人戀愛還要再更上一層的老人戀愛)
(三田紀房除了東大還有很多為出版社的艱難書籍,如股票投資等畫解說漫畫)
更別說是歷史這種題材,經(jīng)典的漫畫作品如橫山光輝的《三國志》
安彥良和更有《一代暴君》(指的是尼祿)這種比較鮮為人知的西方歷史題材
更別說是歷史這種題材,經(jīng)典的漫畫作品如橫山光輝的《三國志》
安彥良和更有《一代暴君》(指的是尼祿)這種比較鮮為人知的西方歷史題材
(超硬派的戰(zhàn)國漫畫,氣勢更與火鳳那種港式硬風有得比擬,但也同樣不流於俗而有趣)
其他科幻,社會寫實,專業(yè)領域,奇幻,甚至是抽象的題材俯拾皆是,族繁不及備載
單是浦澤直樹的作品,便可自成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一如「紅學」,根本在深度上就超越太多經(jīng)典文學
漫畫這種圖像媒體,跟文字所能保存的資料量以及其長久性當然有所差異
每幾年興盛漫畫界的畫風就會有所改變,十年前的萌跟現(xiàn)在的萌就已經(jīng)不一樣了
在視覺上更需要感官刺激,畫面的營造與質素因此而攀升,動畫與漫畫具有連動關係,自然也是如此
然而,正因易懂而能廣播,在進行艱深閱讀前的導火線是需要的
《棋魂》帶動一股下棋風潮,很多人開始投身於棋士之路
當然棋士不是手能擺下去放下棋子就叫棋士,需要一番經(jīng)驗的累積跟書籍與棋盤的苦讀
可若沒有那股風潮,那麼下棋之樂就仍還是識趣之人的獨樂,而不是普羅大眾的共樂
相同的還有《神之雫》,紅酒本來是家庭常見的酒類,卻少有人對他有真正的認識
亞樹直藉由漫畫,勾勒出紅酒天地,買酒的人多了,懂酒的人也多了
但要真正懂,也需要諸多好酒的品嚐,也得研讀相關釀造知識與品牌的分別
這些漫畫影響的力量之大無遠弗屆,拙者自己也是看了《咲 -saki-》之後,有事沒事就來翻翻麻將規(guī)則,玩一下方城之戰(zhàn),而麻將被認為是活化腦筋增加人際對應相當好的活動,只要不賭錢的話
更別談大眾向影像科技的進步,是由影像玩家與遊戲製作者所帶領的,而非什麼時代尖端科技研發(fā)人員
那麼,若是李家同教授真正認識了漫畫之後,他仍會堅持他的立場嗎?
輕小說風潮的湧現(xiàn)是文字記錄領域的一種轉變
到底什麼叫做輕小說?輕鬆閱讀的小說嗎?
Light Novel又怎麼解釋?
曾有人將輕小說稱為「視覺小說」,也就是具有影像表述特徵的文體
這個解釋拙者想並不盡然,但作為一種詮釋故事的方式則可以說是輕小說的特徵
相較起美感豐富但總抓不到意地的文語,口語化的描述方式可以更快被讀者「吸收轉化」
作為一種功用,就會發(fā)現(xiàn)輕小說與動漫畫關聯(lián)甚大,彼此影響
這才是所謂的「輕鬆閱讀」-高度的傳遞性,與用圖像去紀錄事物的動漫畫不謀而合
可以說輕小說是誕生於文學,孕育於動漫,是時代潮流作為它發(fā)展的推手
當作家們都誕生於高度視覺性的資訊社會時,拙者想更多的作家看多的是漫畫,而不是文學經(jīng)典
利用其文字的根基,加上視覺性的情景敘述,甚至是漫畫般魄力場面的斷句描寫
這才是所謂的輕小說,當然作家們都可以橫誇小說與輕小說兩界,而那只是作家們的描寫意願與否罷了
「Light」一詞便可詮釋為,一種快速且如漫畫般明亮的小說風格
日本的輕小說出版之盛行佔小說界相當大一部分,而這種深受漫畫影響的文字作品
無非也能對讀者帶來相當大的閱讀量與樂趣,還有其中的故事意義
李教授對於這種現(xiàn)象,仍堅持直接閱讀深度作品才是唯一成人之路嗎?
現(xiàn)代的學生不像過去的學生一般,能夠大量閱讀文字
廢柴如拙者就別說了,架上小說的數(shù)量甚至還不及拙者大伯家中放滿書櫃的商管策略叢書
將東方四大名著加上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當然指文本著作)都看完的人拙者這輩大概沒幾個,儘管在過去有老師曾經(jīng)要求學生必須要把中外名著都讀個精
當現(xiàn)在的課本都沒收錄<琵琶行>或<長恨歌>時,拙者還稍稍輕嘆怎不收這好作品,好歹拙者也全篇背過
但也可以看出,現(xiàn)代的學生自擁有其他過往學生沒有的能力
資訊處理與收集的能力循著科技的進步,學生們在這方面的能力遠比過往更快更強
在御宅族身上尤其發(fā)揮出這項特質
其他還有從小便開始教育從而發(fā)展出關懷生命的普遍意識,對於圖像文化的掌握力等等
李家同教授沉浸於經(jīng)典本位論點時,實與沉迷聲光效果的遊戲玩家是相似的
不去全盤接觸而看不到「為什麼世界會變成這樣?」的發(fā)展脈絡
進而喪失了與時代連結的繩子,變成一種無法突破現(xiàn)境的保守者
(在日本災難類漫畫裡,這種人最後都會被噴掉)
被貼上死板的標籤,變成被用來印證時代潮流的落伍之人
這對李家同教授來說有失公平,而對我們來說,也失去見識傳統(tǒng)文人融合當代潮流激撞出火花的機會
當然拙者絕對沒有要直接指摘李家同教授的想法(文章若是看起來像那就是拙者文筆不夠)
《讓高牆倒下吧》一書也曾閱過,<車票>一文也讓拙者感動好久
對於李家同教授的教育胸懷拙者也相當敬佩
可是能理解電影之美的人,怎麼會去否定具有相同元素的漫畫呢?
比起這些,拙者更想要說的是,去理解、相信、運用,不同媒介所能帶來的可能性
這是現(xiàn)代人應該要具備的觀念,而不是一味的將某文化摒棄,那不就像是文化上的種族歧視?
經(jīng)典文學能做到的,其他媒介未必不能做到
當社會反映出「就連漫畫也能做到這個地步了」,那不就是所謂「可能性」開花結果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