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有劇情微雷:
在漢文化的傳統教育中,謙虛、謙卑、感恩等倫理價值一直是每個家族的座右銘,也被社會奉為美德,但在大海的另一邊,在遼闊的美洲大陸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
在1950年代,漫長的公路上有許多汽車餐廳,但大部分的餐廳都有幾個通病:環境髒亂、出餐很慢、高錯誤率、客群複雜等等,即使奶昔機可以更快速地出餐,卻沒有多少老闆願意採購,除了麥當勞。
當主角Ray Kroc首次踏足麥當勞,立刻被門前的歡樂氛圍吸引:大排長龍的隊伍、一家人在長椅上分享食物、超快速的出餐服務、用完即丟的包裝等等。完全顛覆了Ray對速食餐廳的想像。
這時的麥當勞已經是非常成功的餐廳,迪克和麥克兩位創辦人發明了宛如福特汽車的餐廳配置,從備餐到出餐都有完整的流程規劃,在旁觀者Ray的眼中,這就是50年代的最偉大發明。
是的,作為本片主角的Ray僅僅只是發現麥當勞,而不是發明麥當勞。這並不是一部講述麥當勞創始人如何辛勞並成功追夢的電影,這是一部創始人如何「搞丟」麥當勞的電影。
這時的麥當勞還只是地方的不知名企業,只開了少少的五間分店,因為分店的控管不容易,追求服務品質的迪克和麥克不願意為了快速拓張而妥協品牌價值。
視角回到Ray。Ray Kroc是個非常想成功的人,年過半百仍扛著奶昔機登門推銷,努力打拼,即使住在不錯的房子,也有老婆相伴,仍對現況感到不滿意,不斷找機會想要實現階級翻越,想在創業的道路上獲得「決定性」的成功。
Ray看到了機會,積極簽下了總代理合約,負責將麥當勞推廣出去,他以非常快的速度展店。在Ray的想像中,麥當勞是跟教堂一樣的存在,是符合美國傳統精神、家庭精神的地方,所有的社區都該有一間麥當勞。
所謂的美國夢,就是走出城市、走出地方,就是征服美國的過程。
但Ray並不是投機客或只想炒短線的撈錢仔,相反的他非常重視麥當勞的本質:服務。從薯條油溫該幾度、炸幾分鐘、漢堡該滴多少芥末、幾個酸黃瓜片,全都要求到跟創始店一模一樣,以及前臺的環境整理、顧客接待,Ray幾乎是親力親為。他知道麥當勞如果要成功,必須從基礎的服務開始要求。
而Ray跟創始人最大的差異,就是拓展的進度,這也是雙方出現嫌隙的地方。Ray在自己管理的第一間分店成功後便立刻開始找人加盟,除了培養自己的接班梯隊外,也在外面找信得過的人開店。
Ray Kroc在電影裡不是個討喜的人,當然他的勤奮跟努力是討喜的,但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也是血淋淋呈現在觀眾面前。在這部電影裡,貪婪不是貶抑詞,而是生存者的必備法則。
導演沒有對主角的行為作出抨擊或諷刺,而是單刀直入,將他的轉變據實呈現在螢幕上,沒有過多的情緒渲染,彷彿這些事情就是美國夢的一部分。導演透過鏡頭喊著:美國夢可不是努力友情和勝利,美國夢是剝去人性的過程,是對意志的極限拷打,是對失敗者不屑一顧的殘酷,是毫無公平可言的飢餓遊戲。
只為自己做盤算,割捨所有累贅,用盡力氣找出一條生路,在追求品質的過程中適度妥協,以及關鍵時刻剛好運氣降臨,這就是Ray Kroc,以及成功登頂美國夢的那些人。
速食遊戲,推薦給追求成功的觀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