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每週更新一章,來分享我的讀書心得,並督促自己至少每周都要讀一章,希望大家喜歡。
第四章 - 倭人與地中海連結
在第三章結束後,本以來故事將回到日本,但顯然是我太低估中國,乃至西域與古日本的關聯。
本章篇幅不長,主要闡述西方世界如何透過陸路或水路與古日本人進行貿易,而這樣遙遠而漫長的貿易之路,有著一個更耳熟能詳的名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然而若要介紹古日本人如何將商品貿易至西域,那就不得不先理解當時中國人的貿易方式,畢竟他們可是位在東西兩方的正中間,或許中國的中指的便是這個意思,位於絲路中間的國家。
由於中國位於絲路的中心位置,因此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個貿易繁盛的國家,在過去我們總是被教育中國是個農業國家,但實際上從古自今的中國一直都是商業國家,這一點從中國史的各朝代建都位置、修築河渠等事件可見一斑。
幾乎每個朝代的首都都處於貿易網路的核心地帶,而河道更是中國內陸主要的貿易方式,盡管我們看影視作品總以為陸路才是大宗,但實際上各朝代對於水路的著重可是比陸路還要用心的,無論是秦始皇大修靈渠、抑或是隋朝的大運河。
當然,我們自然都能理解水路為何比起陸路重要,水路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水流與風速,再者才是人力,只要河道夠寬夠深基本上沒有什麼阻礙,甚至在水上面臨劫匪的機會也不高,畢竟要到水上強劫一艘船的成本可是遠遠高出陸路,更別提陸路還有高山、沼澤,甚至大雨還會使道路泥濘難行的問題。
中國位於絲路貿易的核心,對他們而言不斷的精修運河不僅有利於提升國內外的交易量,同時也有其戰略目的,畢竟中國國土幅員遼闊,若沒有一種可以將大量兵力、糧食,南北調動的運輸方式,國家將永遠深陷危險之中。
古代的中國是由南蠻、東夷、北狄、西戎等部族所組成的社會,各部族間透過貿易建立關係樞紐,進而在其交易的中間地帶建立起聚落,最終有了城市,甚至有了國家,無論是中國最古老的夏朝、抑或是後來的漢朝,他們都是由這些部族所組合而成的民族,所謂的漢民族,只是一種政治概念,而非一種真實存在的民族。
有了對於漢族的認知後,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何各部族總會想著方法侵略漢朝的城市,這一點與突厥之於歐洲很類似,城市就是貿易中心,若想賺錢就必須進城,而進城就要繳稅,因此只要朝廷想對其他國家或部族課取更高額的關稅,那麼就很容易發生衝突,而這一點就與我前面提到的運河之重要性有所呼應。
在這一章作者也提及了楚漢相爭後的中國,由於連年的戰亂,加上郡國制,導致真正在漢王朝掌控內的土地僅限華北、華中一代,對外的港口僅有瑯邪港,陸路則為四面八方的諸侯團團包圍,漢朝經歷了不小段的休養生息後,在漢武帝的連年的征戰下,總算取得了近乎所有絲路的掌控權,盡管國家已被打窮,但這一次次的遠征顯然並不是源於好戰,或是國仇家恨,而是為了長遠的商業貿易而鋪路。
漢武帝不僅成功的打通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同時也再次征服朝鮮半島,透過朝鮮再次與日本列島有了商業往來,在許多考古證據中,我們不難察覺,盡管朝鮮作為中日的貿易轉運站,但他們從中並沒有獲得超額的利益,真正的利益還是被中國人及日本人獲取。
然而我卻認為,韓國人之所以無法從中取得太多利益,這依然是源於其受到中國戰亂的影響,在漢武帝晚年,朝鮮半島的掌控力下降,出現不少部族騷擾,反觀日本列島,大量的中國商人在該地建立起中國城,有了如此大量的外資挹注,同時又做為東方絲路的起點,日本要如何不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