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 8 月 31 日,「侵略者」巨大的母艦突如其來地降臨在東京,眼看這個世界即將迎來末日 ——。自此之後,絕望漸漸地融入了日常生活;大大的飛碟盤旋於空中,今天也依然不變地持續環繞著世界。而在還沒有來到世界末日的此刻,小山門出、中川凰蘭這兩個高中女生的青春時代才正要展開。
推薦
巴哈上屢屢看到,但沒什麼聽說過有人在討論,但實際上看了才發現挺不錯的,有點類似天國大魔境的感覺,但不是描述末日後的世界,而是與末日共存的生活,要說的話像是「科幻X末日X日常X諷刺」
此外因為是劇場版(只是也有拆成TV版),作畫是相當華麗,然後我只看了前三集,等著後面看電影版,所以講錯請見諒
天臺的兩個少女與降臨的外星飛船,透過這種描繪方式,來體現末日就在身邊但日常仍得繼續下去的奇妙氛圍,這讓我想起之前讀到的一些御宅社會學文章
一點點背景知識
永無止境的日常與核戰後的共同性
日本社會學家宮臺真司說:“這個年代大概有兩種末日情節,一種是「永無止境的日常」,一種是「核戰後的共同性」,面對80年代末日本的經濟蕭條與冷戰的結束,以及在世界逐漸成為主流的資本主義,未來好像就此定型,人們逐漸失去了在現實中改變世界的可能性,甚至在想像當中都無法產生任何變革了。
永無止境的日常就是指的就是生活不會有大的進展,也不會有可怕的毀滅,是烏托邦的同時也是反烏托邦,不受歡迎的人永遠都不受歡迎,無趣的人永遠都無趣,被欺負的孩子永遠都被欺負。
因此,人們在幻想當中追求一種終末的來臨,也就是「核戰後的共同性」
少年們將自己投射到末日後的未來,在廢墟之上開始重建,《風之谷》、《北斗神拳》、《阿基拉》正是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之中誕生的。而少女們則將自己投射到非日常的過去,幻想自己是轉生到現代的超古代戰士,在靈異雜誌MU之類地方投稿,尋找前世的伙伴。
無論哪種,都是在想像中把「永無止境的日常」不可能達到的「非日常的外在世界」 ,投射到未來/過去,從而能夠在這種閉塞的世界裡活下去。
宇野常寬《震災後的想像力:2010 年代的日本禦宅文化》
說回動畫,這段臺詞就是永無止境的日常與祈求末日概念體現 (說實話我有時也會希望世界出大亂子的),而劇情中 8.31 爆炸後就遲遲懸在頭頂上不做出任何舉動的宇宙飛船,久而久之也被劃入了日常中的一部份。而這點恰好與2011的3.11大地震後的人們的生存方式類似,而本作正好是在三年後的2014開始連載。
隨著地震的發生,過去永無止境的日常在災難下終結了,人們意識到末日其實就近在咫尺且隨時可能會發生,這也被日本的評論家描述為「日常的終結」,然而日常並沒有真正的終結。「在首都地區,日常與非日常已經融為一體。 地震沒有創造出明顯的從日常到非日常的轉變的環境,而是營造了一種被潛藏在日常中的非日常所控制的情形。」10年過去了,在這途中我們甚至經歷過了更非日常的事(烏俄戰爭、以巴戰爭),但第三次世界大戰也不會開打,不論發生什麼事情世界仍照常運轉,明天的課和班仍得繼續上。
明明是很日常溫馨的場景,但背景卻有個超顯眼的東西
而作品中和現實與非日常距離甚遠不同,直接一個超大飛碟懸在你的頭上,近在咫尺的危機感與什麼事情都沒發生的日常感,舉得了巧妙的平衡,是一部很特別的日常番(至少前期)
另外這部作品也有許多對現實諷刺的地方,挺有趣的
裡面詳細的講解了永無止境的日常與核戰後的共同性的概念,且透過聖地巡禮與AR的發展,連結到我們為什麼會很容易就接受非日常的發生,但後面講到村上春樹之後我就看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