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為何不願給疲軟經濟下猛藥?
今夏中國高層召開的兩次重要會議在提振經濟方面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為何如此謹慎?
中國政府在採取嚴厲措施應對國內經濟疲軟問題時似乎持謹慎態度,原因如下:優先考慮長期結構性改革而非短期刺激;對債務和金融風險的擔憂;偏好國家控制和「共同繁榮」;地緣政治緊張和貿易摩擦;根深蒂固的「儲蓄文化」。最近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三中全會更專注於制定長期目標和改革,而不是立即採取措施提振經濟。公報強調「高品質發展」和技術自給自足是優先事項,而不是激進的刺激措施。中國正努力應對房地產市場危機和地方政府層級不斷增加的債務。人們擔心過度擴張性政策可能會加劇這些金融脆弱性。政府似乎更傾向於對財政和金融體系進行漸進式改革。在習近平的領導下,政府強調國有企業的作用,並尋求遏制「資本主義的過度發展」。重點是透過財富重新分配來實現「共同繁榮」,而不是依靠不受約束的市場力量來推動成長。這種意識形態立場可能會讓領導階層對激進的刺激措施更加謹慎。中國與美國和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的緊張關係也影響著中國的經濟政策。政府可能對可能進一步升級貿易衝突和西方施加的技術限制的措施保持警惕。分析家指出,華人家庭根深蒂固地傾向於儲蓄而非支出,這使得短期內難以提振國內消費。中國領導層似乎正在採取更審慎、長期的經濟改革方針,平衡金融穩定、國家控制和地緣政治考量等各種優先事項,而不是選擇激烈的短期刺激措施。這種謹慎的態度導致了近期高層會議的「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中國政府正在重點實施幾項關鍵的長期改革,以實現高品質發展。關於房地產市場危機,顯示這可能對中國的經濟復甦產生重大影響。對於私人企業來說,「共同繁榮」倡議似乎具有複雜的意義。促進創新並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政府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等舉措,透過政府的廣泛支持,實現中國製造業的升級與現代化。然而,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中國試圖將外國公司拒之門外並主導全球市場。轉向新的成長模式,減少對固定投資和出口的依賴,更依賴私人消費、服務和創新。這對於中國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維持經濟永續成長是必要的。改革法律體系,建立法治國家。指出,儘管頒布了新的法律,中國仍然沒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來解決腐敗、共產黨任意行使權力和金融機構崩潰等問題。長期以來,房地產業一直是中國快速成長的主要動力,佔經濟活動的比重高達20%。房地產投資和新屋開工大幅萎縮對經濟構成重大拖累。陷入困境的開發商持有的未售出房屋庫存過剩,以及購屋者對開發商完成專案能力的擔憂,可能會繼續抑制房地產活動和價格。如果管理不當,這可能會導致更廣泛的金融不穩定。地方政府對賣地收入的嚴重依賴造成了財政限制,限制了它們增加經濟適用房和城市重建等領域支出的能力,而這些支出可能有助於抵消房地產低迷的影響。一方面,該倡議旨在減少收入不平等,促進更公平的發展。這可以透過擴大中產階級消費者基礎並創造更穩定的社會環境來使私營企業受益。然而,指出,政府作為直接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地參與商業活動,導致了壟斷交易和內線交易等問題。這可能會為私營企業帶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此外,政府將國有企業視為“社會主義經濟的支柱”,導致私人企業的競爭力下降。解決這種不平衡對於在「共同繁榮」議程下支持私人企業至關重要。中國政府面臨實施長期結構性改革的挑戰,同時也要應對房地產市場危機對整體經濟的短期影響。實現民營企業高品質永續發展的關鍵是找到適當的平衡並確保為民營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以下是中國政府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措施、「共同富裕」倡議對外資的影響以及國有企業在當前經濟戰略中的作用等要點:穩定樓市措施、「共同繁榮」對外資的影響、國營企業的角色。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向金融機構提供3000億元人民幣(422.5億美元)的貸款給地方國有企業(SOE),以便它們購買已建成的未售出公寓。預計這將為此類購買釋放500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然後國有企業可以將其轉化為保障性住房。政府優先安排預售屋完工,自2022年1月起,商業銀行提供貸款9,350億元,完成已核準工程的建設。監管機構取消了抵押貸款利率下限,並降低了首次和二次購房者的最低首付比例,以刺激需求。中國推動「共同繁榮」——一項旨在減少不平等和支持中產階級的舉措——引起了外國投資者對政府在經濟中所扮演角色的擔憂。BTI 2024報告指出,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與西方的關係日益疏遠,因為中國試圖平衡與俄羅斯的夥伴關係,但沒有直接譴責入侵。這有助於加強中美關係。不過,報告也指出,儘管存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但中國的經濟改革和權力下放仍在逐步進行,規劃經濟和私營部門並存,有助於維持經濟穩定。國有企業在政府穩定房地產市場的努力中發揮關鍵作用。央行正在向國有企業提供融資,使它們能夠購買未售出的公寓,然後將其轉變為經濟適用房。報告指出,儘管存在計劃經濟,但中國的公共部門仍然相當有限。然而,在改革過程中,私部門的經濟重要性和政治價值卻穩步提高。同時,政府加強了公共安全機構,並對自由實施了更嚴格的監控和限制,報告稱,在新冠肺炎 (COVID-19) 大流行期間,這一舉措的速度加快了。
「共同繁榮」倡議對在華外國企業的長期影響:中國政府發起的「共同繁榮」倡議引起了在華外資企業的擔憂。如果外國公司被認為不足以支持「共同繁榮」目標,對各行業的打擊和推動更大範圍的財富再分配可能會對外國公司產生一些長期影響,潛在的市場準入壁壘或監管執行不平衡。地方政府對穩定樓市措施的反應 為了回應中央政府的穩定樓市措施,地方政府採取了各種行動 國有企業在當前經濟情勢下面臨的挑戰 中國國有企業當前經濟環境下面臨諸多挑戰。隨著政府對經濟和私營部門加強控制,監管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增加。這可能會讓外國公司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中面臨更大的挑戰。投資重點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政府旨在引導資本和人才流向對國家發展重要的策略部門,而不是面向消費者的產業。這可能會限制一些外國公司的成長機會。展現「社會責任」並與政府減少不平等議程保持一致的壓力。外國公司可能面臨為社會福利計劃做出更多貢獻或調整其商業行為的期望。對購屋實施嚴格限制,例如限製家庭可以擁有的房產數量或要求更高的首付。此舉旨在冷卻投機需求。增加住宅開髮用地供應,以增加房屋庫存並提高可負擔性。向首次購屋者和低收入家庭提供補貼或其他財政支持,以促進購屋。嚴厲打擊房地產市場操縱價格、囤地等違法行為。然而,這些措施的效果參差不齊,因為地方政府經常面臨相互競爭的優先事項和維持經濟成長和稅收的壓力。一些地方當局不願全面落實中央政府的指示,導致各地執行情況參差不齊。與私人企業和外資企業相比,競爭力下降,因為後者在適應市場變化和採用新技術方面更加靈活。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和效率低下,導致財務損失,需要政府救助或重組。改革公司治理結構並變得更加市場化的壓力,這可能會遇到既得利益的阻力。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困難,因為最熟練的工人往往被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資和職業機會的私部門或外國公司所吸引。國有企業在政府「共同繁榮」議程中的作用存在不確定性,因為推動更大程度的財富再分配和國家控制可能會影響國有企業的營運和獲利能力。這些挑戰促使政府加速國有企業改革,例如混合所有製結構和引入市場機制。然而,這些改革的步伐和深度仍在進行中,因為政府力求在國營企業效率的需要與維持國家對戰略產業的控制之間取得平衡。
參考資料
China: Xi Jinping tackles slow growth as economy 'hits the brakes'
China economy: Key meeting offers few clues on how to tackle worsening downturn | CNN Business
China hosts meeting amid concerns over weak consumption, overcapacity
The “Three Reforms” in China: Progress and Outlook
China’s Economic Rise: History, Trends,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 EveryCRSReport.com
China’s Real Estate Sector: Managing the Medium-Term Slowdown
China pledges billions in measures to support struggling property sector
BTI 2024 China Country Report: BTI 2024
2024 Investment Climate Statements: China
Assessing China’s “common prosperity” campaign | Brookings
The “Three Reforms” in China: Progress and Outlook
How Inequality Is Undermining China’s Prospe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