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2019年東京歷史人文之行:上野(下)國立西洋美術館.科學博物館.黑田紀念館(2023.2024年遊記)

高望半糖檸檬紅 | 2024-06-08 23:30:44 | 巴幣 104 | 人氣 1543

(國立西洋美術館門口,攝於2023年8月,下同)

(本系列雖然分類為遊記,但做為未來東京歷史人文觀光指南的準備,包含許多歷史典故解說,因此介於遊記與深度歷史導覽之間)

2023年8月遊記:國立西洋美術館

       2023年8月因為在東京數日,再度前往上野公園補拍照片,並去了國立西洋美術館與東京都立美術館。由於東京都立美術館僅有企劃展而無常設展,因此不再詳細介紹,以下介紹國立西洋美術館。

       國立西洋美術館建立於1959年,最早是以松方幸次郎的收藏品(松方コレクション)為基礎而建設的美術館。松方幸次郎是近代日本的企業家之一,明治初期曾就讀東京大學,後來前往美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於1886年擔任「川崎造船所」的首任社長。隨者日本對外戰爭頻繁,該所包含軍艦的造船業務也蒸蒸日上,並於一次大戰期間達到最高峰。一戰結束後因為軍備緊縮條約,該造船所差點破產,松方因而辭職,後來於1936年到二戰期間擔任眾議院議員,戰後遭到聯合國「公職追放」,在追放期間去世。
(國立西洋美術館常設展入口大廳)

       松方幸次郎在一次大戰前往歐洲期間,便有收藏西洋藝術作品,並在日本建立美術館供民眾欣賞的願望,甚至已選好美術館的用地。現在看到松方的收藏品大都是在巴黎期間收集,而且有些還是藝術家在世時收藏,例如購買許多莫內的畫作,可看出他的藝術眼光。
(國立西洋美術館常設展示室內部)

       二戰期間許多西洋藝術收藏仍留在法國,雖然躲過納粹德國造成的戰火,但在戰爭結束前被復活的法國政府作為敵國財產沒收。戰後日本與法國協議,以建立公共美術館作為法國「寄贈」(實質上為返還)收藏的條件,該西洋美術館就此成立(松方另外還有浮世繪收藏,目前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國立西洋美術館展示的莫內畫作)

       1959年落成的本館由瑞士建築師勒·柯比意設計,被選為公共建築百選與重要文化財,並於2016年以「勒·柯比意的建築作品」列為世界遺產,另外1979年為了擴充空間成立新館。該館有常設展、企劃展等,由於前者的常設展空間甚大,展出作品豐富,因此推薦先把多數時間欣賞常設展,有時間再看企劃展。
(國立西洋美術館展示的畢卡索畫作)

       常設展部分是上述松方幸次郎的收藏,其他則是該館購買或他人捐贈。館內的西洋美術作品大多為19世紀以後,但也有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館內收藏許多印象派的畫作,尤其莫內多達10幅以上,其他如雷諾瓦、高更、塞尚、畢卡索等一般大眾也知道的藝術家作品應有盡有。知名藝術作品不但有詳細的解說,還有中文翻譯,甚至可以攝影(但禁止散光燈與使用腳架),因此即使不熟悉美術的觀光客也非常推薦前來。
(國立科學博物館日本館門口,攝於2024年2月,下同)

2024年2月遊記:國立科學博物館

(本人非科學專業,且限於篇幅,本文以下介紹以日本相關知識為主,至於一般基礎科學展示介紹則省略)

       2024年2月前往東京時再度前往上野公園,這次去的是國立科學博物館與黑田紀念館。就如同上述上野景點簡介所示,國立科學博物館最早可追朔自1877年的教育博物館,當時是在現在上野公園的西北側,現在東京藝術大學境內設館,之後因為該地設立藝術大學,資料設施轉移到其他地方,其中許多移到湯島聖堂境內,並改名為「東京教育博物館」公開展覽。
(國立科學博物館門口旁的大鯨魚模型)

       關東大地震造成館內許多資料設施燒毀後,1927年在上野公園內的現址設館,並於1930年完成現在博物館內的「日本館」。戰後的1949年改稱國立科學博物館,並在現址內陸續建造其他展示館,1999年隨者全新的「地球館」落成開放,其他舊館陸續關閉。除了上野的本館以外,東京地下鐵白金臺車站附近有該館附屬的「自然教育園」,另外茨城縣的筑波地區也有該館的附屬研究設施。
(國立科學博物館的樓層簡介)

       該館以日本館與地球館為主,另外館外有巨大的藍鯨模型,是該館的地標之一。日本館是1930年的建築,被認列為重要文化財,共有3層樓,遊客都是由該館的地下一層的售票口進入參觀,並有指標前往地球館。
(日本館的日本列島誕生的展示)

       日本館主要介紹日本的地質、生態、動植物與科學考古等資料。3樓介紹日本列島的形成、礦物與化石。日本本土主要的「日本列島」,本來是中生代侏儸紀到白堊紀之間,歐亞板塊邊緣向海洋板塊擠壓時在海溝旁所形成的堆積物,後來在2,000萬到1,500萬年前,發生大規模的地殼變動的同時與大陸分開形成列島,中間被海水灌入形成日本海,而成為現在日本列島的形狀。
(日本館的植物化石展示)


(日本館展示的雙葉鈴木龍骨骼模型)

       館內陳列許多日本各地發現的化石。日本列島地質多屬於中生代,但少數仍有古生代的地質,因此有發現少數化石,但以海洋生物為主,植物非常罕見。由於列島的地質多屬於白堊紀,因此館內陳列的化石也許多來自於這時的植物。過去日本被認為不會有恐龍化石,但1978年在巖手縣首次發現後,日本各地陸續發現恐龍化石。館內有1968年發現,被稱為「雙葉鈴木龍」的化石,是白堊紀後期棲息於海洋的蛇頸龍,並展示骨骼模型。
(日本館展示的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模型)

       館內也有許多新生代的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包含猛瑪象等,大多存活在數次冰河時期之間,透過冰河時期的海平面下降,列島與陸地連接時從大陸移到日本生存,但許多因為無法忍耐冰河時期的寒冷,或是冰河時期後的快速暖化而滅絕。
(日本館展示的亞寒帶氣候植物)

(日本館展示的魚類標本模型)

       3樓的另一部分是介紹日本的氣候與海洋,並展示眾多的動植物標本或模型。日本由北到北海道的溫帶接近寒帶,南到先島群島的亞熱帶,加上本土不乏2-3千公尺高山,呈現非常豐富的氣候,而依氣候與地形生存動植物也十分豐富,展示有一區域便是介紹亞熱帶到亞寒帶的氣候與動植物特徵。日本本土兩側分別為日本海與太平洋,有南到北的黑潮與北到南的親潮的海流,使得日本周圍有豐富的魚類資源,館內也有大量的魚類標本或模型。
(日本館的高山植物展示)

       2樓1半的展示區則以主題性繼續介紹日本的動植物,尤其以特殊地形與氣候生存的動植物為主。一部分的植物展示區介紹高山植物,許多是在冰河時期繁衍到日本,而在冰河時期結束後生存範圍侷限到高山地區(跟臺灣的高山植物頗為類似)。距離東京1,000公里,卻是由東京都管轄的小笠原群島,由於與外地相對隔絕,動植物也有不同的風貌,也有專區展示。
(日本館展示的彌生時代家庭人物模型)

       2樓另一半則是以許多考古資料,展示日本人的演變與因人類而馴化的動植物。日本人(指的是佔日本最多的日本人種,其他則有琉球人與北海道原住民愛奴人等)的史前時代劃分可分為舊石器時代(約1萬5千年以前)、繩紋時代(約1萬2千-西元前4世紀)、彌生時代(約西元前4世紀-西元3世紀),而在大和時代發展的大和王權則進入有文字的歷史時代。
(日本館展示的彌生時代村落模型)

       繩文時代在日本生活的人類比現在日本人矮小,基本上仍以採集狩獵為主要生活,農業十分侷限。大約2,900-2,500年前有身材較高、精通稻作技術與金屬器的人類,從大陸到日本移居,帶領進入農業發達的彌生時代。這些大陸移民與繩文時代的人混血後,成為現在日本最普遍的日本人種。

       館內展示從史前時代到歷史時代日本人生活的模型,其中繩文人家長抓者魚回到家中,到彌生人煮米飯的情景,就能看出從漁獵到農耕的生活轉變。館內還使用許多人類的骨骼來說明史前時代日本人體質的變化,其中繩文時代的人骨就能看出較為嬌小,而彌生時代人骨則與現在日本人接近。該區還展示一個江戶時代的女性木乃伊(也是唯一禁止攝影的展示),並有影片解說運用科學技術觀察該木乃伊的結果。
(日本館展示忠犬ハチ公的標本)

       人類從狩獵到農業生活,馴化了部分動植物成為人類的糧食或幫手,在該區可以看到這些動植物的標本。展示區可以看到日本的犬隻標本,其中最受人注意的就是被稱為「忠犬ハチ公」的秋田犬。牠於1923年出生於秋田縣,後來被東京大學的上野英三郎博士收養,但不久博士過世,牠為了等博士回家每天在澀谷車站前等候,逐漸被媒體注意而廣泛報導,1935年在澀谷車站附近過世。現在澀谷車站前有「忠犬ハチ公」的雕像外,牠的遺體被做成標本後保存於本館內。
(日本館展示江戶時代的地球儀)

      1樓則展示日本的曆法、地球儀、地震儀等科學相關的工具的歷史。戰國到江戶時代西洋人士進入日本,也使天文學、西洋曆法、地球儀、望遠鏡等西方知識與器具引進日本。展示區內有1695年完成,號稱日本最早製作的地球儀,是參考耶穌會教士引進的世界地圖製作,旁邊也有一個1697年完成的地球儀,都被認列重要文化財。隨者近代科學的發達,這些儀器都有劃時代的進步,館內也展示這些儀器的發展史。
(地球館展示地球歷史的動畫)

(地球館展示恐龍模型)

       地球館的展示區從地下3樓到地上3樓。地下2樓為地球歷史上的生物史,從生物誕生一直到人類出現,地下1樓特別以恐龍為主題,展示恐龍時代的演化與滅絕的原因,地上3樓有哺乳類的演化歷史的展示。這些展示都有豐富的模型,尤其有許多的大型的恐龍骨骼模型,在現場可以看到很受小孩的歡迎。地上1樓有一個環繞的螢幕,以動畫展示地球的歷史,相當生動,很值得好好欣賞。
(地球館展示江戶時代的測量儀器與地圖)

(地球館展示江戶時代的醫學圖書)

       地上2樓介紹科學與產業技術發展的過程,尤其重視日本科學與產業史(少部分內容與日本館1樓展示重複)。日本近代以前的科學發展是中西知識引進日本的結果,例如中國的漢方醫學在日本近代以前佔有重要地位,而依日本風土也發展日本的本草學。西方的測量技術移植到日本後,在1800年進行東北與北海道的土地測量,十幾年後擴大到全國。館內展示江戶時代以前日本的醫學等圖書與器具,其中也包含「蘭學」中的西洋醫學在內。
(地球館展示日本初代國產商業化汽車「オートモ號」)

       日本進入近代後,大量學習西方的產業技術,成為近代工業發展的基礎。館內有近代用來展示科學技術的產業博覽會,尤其包含1877年第一回在上野公園舉辦的「內國勸業博覽會」,之後上野公園經常成為產業博覽會的場地。展示區還有許多近代產業的大型機械與產品,例如有1917年製造,日本第一個國產商業化汽車「オートモ號」,除了內銷也曾輸出國外。
(地球館展示歷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包含2019年獲得化學獎的吉野彰)

       地下3樓有物理法則等科學展示,並有儀器可以體驗。另一部分則為諾貝爾獎的展示,包含諾貝爾的生平與該獎成立的過程。展示區內有歷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介紹,包含建立癌癥免疫療法技術,於2018年獲得醫學獎的本庶佑,及發明鋰電池技術,於2019年獲得化學獎的吉野彰等。
(地球館有關物理的體驗展示)

       該館的展示豐富到初次入館者會非常驚訝,如果每區展示都要參觀需要半天時間,仔細參觀的話必須要花一整天。如果對科學並沒有極大興趣,或是難以花一整天參觀的遊客最好要選擇性的參觀。個人認為日本館對於認識日本有極大幫助,是非常推薦參觀的區域,另外地球館有關日本科學與產業的發展也值得仔細參觀。至於其他基礎科學與地球科學的展示比較偏向一般知識,可以視其興趣選擇性的參觀,但藉此與臺灣的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展示比較,也是頗有意思的議題。
(黑田紀念館門口)

2024年遊記:黑田紀念館

      2024年2月前往上野公園還有參觀黑田紀念館,該館位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左側,是西洋畫家黑田清輝依照他的遺言,於1928年成立的紀念館,目前由東京國立博物館管理,是免費參觀。
(黑田紀念館內紀念室門口)

       黑田清輝於1866年出生於現在的鹿兒島縣,是武士後代出身,早期學習法語,18歲時到法國學習法律,但後來改學繪畫,曾在歐美到處流歷,幾年後隨者畫作入選西洋沙龍而出名。1893年歸國後獲聘為東京美術學校(現為東京藝術大學)講師,後來升為教授,並創立「白馬會」這美術團體。1919年文部省的帝國美術院成立時擔任會員,最後升為院長,並被聘為議會貴族院議員,可見他的美術界的成就甚至讓他進入政壇。1924年去世,4年後成立紀念館。
(黑田紀念室內展示畫作)

       黑田紀念館有2層與地下1層,但大多空間不開放,唯一大型開放展示空間為2樓的「黑田紀念室」,該室前方有黑田清輝的雕像。該紀念室為黑田清輝畫作的展示,並定期更換。黑田清輝是典型的印象派畫家,畫作使用的光影非常明顯,作品經常出現裸體婦女(代表作品為「朝妝」,但原作毀於二戰),對當時的明治時期社會帶來不小衝擊。有前往國立西洋美術館的遊客,如有時間也可前來參觀。

(後記:本作發表於前往日本學術研究期間,有兩大意義,一是繼去年長崎原爆後再一次發表萬字以上長文,一是2020年前的遊記已經連載完畢,也是說本篇是疫情前最後一篇日本遊記,這在疫情後再次能前來日本時完成,格外有意義。深夜完成本遊記相當辛苦,僅此紀念。)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