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將《美麗新世界》和《1984》視作對立的彼此,分別代表人類最糟糕的未來;但在我看來,他們並非對立,而是一組雙環銜尾蛇(即「∞」)
首先我們要確認一個概念:人類有本能追求幸福的動力。但問題是,什麼是幸福呢?
幸福包含快樂,但不僅限於此;他還包含一種平靜、安寧、永恆、一種....「完滿的存在」。
基於這點,古人構思出了本體論(或是說理型論),一種「客觀唯心主義」:客觀在現實中的一切都有對應的理型,而理型是世間事物的模範與投射,他是超越個人的;唯心在理型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中,他必然寄宿於人的心靈。
基於這點,人們很快認可了它,並將其作為社會準則踐行。
但這裡問題就出現了。「客觀」代表的是「經驗的」;而「唯心」代表的是「超驗的」,或至少是「不能夠被客觀驗證的」,而這就....卡bug了。
於是「客觀唯心主義」便走上了社會達爾文的道路,自己把自己「理型」掉了。
但出bug了總得修復,總得有兩種方法:正煉「客觀唯物主義」;逆煉「主觀唯心主義」。
然而這兩種方向創造出來的社會都有問題。「客觀唯物主義」無視了人的主觀性(或是說「不可經驗性」),若只考慮這一因素,其造成的最終結果是,代表「人」的「存在」的崩解;這使得人變成一種機器,而不是體會萬物的主體。這便是《美麗新世界》的問題:個人的價值完全屬於社會,離開這一切,人什麼都不是。
那「主觀唯心主義」呢?我們要想想「主觀」是什麼意思:它代表個人對世界審視的方式,從真實轉移到自我身上。也就是說:「事實」變成了一種可以被完全操控的東西;甚至包含構成個人重要組成部份的「人格」,因為人格也是人選擇體現在自己身上的「現實」。《1984》為我們展示了後果「雙重思考」。
沒錯,它們都是烏托邦,是人類寄望的未來的兩種可能性。
然而在這之上,它們似乎又無法完全脫離「客觀唯心主義」;不管是老大哥還是新世界,人們又像幾千年前一樣,點燃了火堆、獲得了溫暖與光、然後忘記了黑夜,以為火堆照亮的範圍就是全世界。
這不是兩條獨立的銜尾蛇;也不是一組鏡面。而是從「客觀唯心主義」的點出發的「雙環銜尾蛇」(二唯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點,最多是理論上的)。
它們從同一個點出發,也必將於同一個點交會。
但如果這三個答案都是錯的,我們又要如何去往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