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傾向、自我意識高漲構築了我們心中的友誼圈
Lineline
FBfb我認為:朋友數量愈多並不代表愈快樂,反而是,當朋友愈多,對社會的疏離感便愈大,即使擁有千百個朋友,看似交友廣泛、人脈很足,事實上內心卻是特別空虛與孤獨,研究發現,沉迷於社群網站的使用者,大部份會對生活不滿意,也比較不快樂。
本姬強調:擁有500個、1000個臉書朋友並不是非常值得開心的事!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真正知心、坦誠以待的朋友,「面對面」才是人與人基本的相處之道。
我們肯定都曾經有這樣的猶豫:我對她很好,也把所有的祕密都告訴她、甚至會在出遊買紀念品時,把她視為第一個送禮的對象,可是,怎麼感覺好像她並沒有那麼在乎我?上回我生病,她沒有半點關心,還是只是因為她太忙呢?
亦或者:每次聚會,總是我在群組約大家,一旦我不出聲,群組就死氣沉沉,也沒有人會主動邀約,大家還把我當朋友嗎?或者只有在他們有需要時,我才是個可以抒發情緒的對象?
你的「好朋友」,也把你當朋友嗎?_img_1
真正的朋友,應該在你有難時義無反顧的幫忙,在你開心時由衷的感動與同樂,而不是帶你誤入歧途、只像個酒肉朋友般敷衍、忽視,真正的友情不在於點頭之交,是有靈魂上的擁抱、交流的人。
最新研究還發現,在我們所認為的朋友當中,只有一半也認為你是他們的朋友,換言之,朋友只有一半是互相的;而那些可能你根本沒有放在眼裡的人,他們卻把你當成摯友。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這個驚人的發現引起了許多心理學家的注意,也改變了專家眼中對「朋友」的認知,樂觀傾向、自我意識高漲構築了我們心中的友誼圈。
也因為交友型態感變──按個「接受」就是朋友──朋友間的誤會,可能對健康與心態都有一定程度的嚴重影響。因為人們不喜歡聽到:那些看來是朋友的人卻不把自己當朋友。
理工學院社會科學研究員(MIT)日前做了一項實驗:以8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友誼關係,彼此互打1到5分的分數,最低程度是「我不認識這個人」,最高程度是「我最好的朋友」,研究結果發現,有53%的機率雙方好友關係是對等的,但認為對方是朋友的預期卻高達94%。
「朋友」,也是好友嗎?
友情相關的研究大致相符,彼此認知對等的機率落在34%至53%之間。
這樣的結果顯示了對友誼的認知與混亂有直接關係,而在研究對象的心中,友誼也很難定義,一旦被問到「覺得什麼是真正的友情?」大部份人都支吾其辭,沒辦法給友情真正的論調。
前
Go l
首
學
帶一同探索新視界見一《的視界之旅》
事實上,友情並不是用來獲得更高地位,也不是用來逃離無聊的工具,「人脈」與「友情」不同,有廣泛人脈的人,在遇到困難時卻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幫助。
友誼是種藝術,當彼此散發出能吸引他人的氣場或優點,自然就能成為朋友或知己。
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也說:每個人一生的朋友是有限的,而這些朋友也有層次之分。
最高層的只有1至2人,例如:我的配偶,或那位與我出生入死的多年好友;第二層大約4人,會每兩天就聯絡一次,彼此都很了解對方的心、也懂得對方的情緒與憂愁。
再下層的朋友則多是交情不深、認識時間不長、單純工作上的同事;最後則是幾乎不太會有聯絡的酒肉朋友。
人類的人際關係頂多擴散到150人,最核心的摯友圈大約5人,慢慢擴散到15人、30人、100人,美好關係能讓人快樂、增進健康、長壽,壓力也能有個釋放出口。
不過強調,在時間、情感有限的條件下,一個人一生中最多只能把感情完全投入在5個朋友上,也許有人會說:我朋友很多,大家都跟我很好,但事實上,那其實是個沒有太多互信關係的友情。
建議,我應該仔細檢視生活中哪些人是「真正的朋友」,並用一些方法來捫心自問:
1、哪些朋友在相處時,我是感到開心、快樂、沒有壓力的?
2、哪些朋友是在我有困難、情緒低落時,願意出面陪伴我、鼓勵我的?
3、我心情不好時,我會想與誰分享?誰又能不把我的心底祕密說出去?
如果那些你覺得是你朋友的人,並不認為你是朋友,你也沒必要感到灰心。(可能他們就是你生命中的過客。)
珍惜那些身邊真正的好友,無論如何,他們絕對是最永恆的無價之寶。
怎樣知道朋友是不是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