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後記要寫什麼。
畢竟作者從來沒有那方面的經驗??我是說作品完結。
《虛空的分岔路》是本人第一部完成的中篇小說。
3.5萬字的內容,分成十四章發佈,平均一篇兩千五百字,份量適中,閱讀起來輕鬆無負擔,但我認為自己還能壓得更低。
之所以這樣執著於縮寫,大抵是對舊作超長篇幅矯枉過正的遺毒吧?畢竟我在自介中提過,現階段的目標,是寫出劇情高度精煉的作品。
姑且不論這個目標有沒有達成,連載過程中收到的每一則反饋,都是把故事推向結局的重要推手,我衷心感謝。
畢竟最初我並沒有自信能夠寫完它。
看完第一章便能察覺,那模稜兩可的收尾,正是作者缺乏自信的證明。
即使沒走到真正的結局,讓故事停留在浪漫的邂逅,未嘗不是一種缺陷美。
──不要瞎掰好嗎!斷尾何來美感可言?
睽違十個月再度執筆,在文字上放飛自我歸放飛自我,毅力方面可完全不想重蹈覆轍,誠如我在18年的匿名問卷中,針對「創作路上的決心」的答覆:
對寫作的決心,大概是終於做好了「就算作品沒人支持,我還是會繼續寫下去」的覺悟吧!繞了一大圈才發現,自己最迷戀的還是寫作的過程中那股複雜而單純的美好滋味??將一篇文章「無中生有」的踏實與成就感早已遠遠超越了獲得讚譽的喜悅。
確實做好覺悟以後,剩下的事其實很簡單。
只需一磚一瓦,耐心構築自己的虛空世界即可。
戲裡的賦晌影為了營救人質而展開冒險,戲外的言湘隱也面臨著能否完稿的自我挑戰,寫著寫著,周遭景色變了,不是物理的質變與量變,亦非足以左右劇情的轉捩點,而是多了些並肩而行的夥伴(讀者)們,他們時而言笑晏晏,時而一語針砭,點醒我創作的盲點,也與主角共享旅途中的歡笑與淚水。
我的故事不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我和讀者之間,擁有共同頻率的語言。
有讀者在完結篇閱畢後,留下「令人鼻酸」的心得;中文系畢業的母親亦給出「結構嚴謹,伏筆的鋪排十分吸引人」的正面評價,不過她也認為本作堆砌了過多形容詞,使劇情變得艱澀難懂。
曾經有人告訴我,他看文章習慣先遮掉形容詞,再來分析剩下的內容,而有同樣想法的人應該不少??思及此,我汗如雨下,因為把《虛空的分岔路》裡的形容詞拆光,可就一點渣滓也不剩了。
然而,這樣虛實交錯的筆法,用來描繪帶點神祕色彩的魔幻世界再適合不過。
有始有終是我寫作生涯的重大里程碑,但我不會止步於此。
往後也會持續精進、力求突破,期許能以更加細膩的筆觸,刻劃扣人心弦的場景與情節。
屆時,還請各位與我共同見證另一座里程碑誕生。
謝謝。
2024.01.14 言湘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