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等電視臺負責製作的紀錄片在批判傳統和迎接新思想方面向來很有一套,不過也因為過去有些糟糕的醜聞,再加上近期的一些尷尬爭議,難免給人一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印象。
相較於那些涉及兒童剝削的,蘇?柏金斯的形象確實較為單純,儘管我們也看得出來,讓早已出櫃的她去談論相撲選手的男女待遇差異等明顯是為了討好重視WOKE思想的觀眾,然後這類講述日本怎樣特別的紀錄片往往不分英美都有個毛病,就是用幽默和開明思辨去掩飾清教徒式的傲慢。
不像多數旅遊生活頻道節(jié)目的嬉鬧風格,這部看見日本光開頭的幾段內容就很不簡單,從描述相撲界的現實到談論日本的企業(yè)重視啥等等,焦點看上去很平常,搭配犀利的問題也確實很吸睛。無奈或許是主持人與導演都過分聚焦於日本如何獨特上,導致不少段落常常會得出一些詭異的心得,還有些極不OK的發(fā)言,像是對於御宅族的錯誤解釋,甚至完完全全弄錯一些次文化現象的重點。
一部我已經忘記名字的美國紀錄片則是讓一個觀念保守的女孩去嘗試接觸日本ACG文化,結果撥不到一半我們就看見她的精神瀕臨崩潰,只因為COSPLAY會讓她感覺自己被嚴重物化。那時的政治正確還不像現在這樣瘋狂,但以此為賣點還把相關表現給過分戲劇化的節(jié)目真是從沒少過。
很不幸的,《蘇?柏金斯看見日本》幾乎也是這樣的作品,講述日本的篇章也不過就兩回,但她看到支持地下偶像的上班族就忍不住嘴賤,進到女僕咖啡廳則好像已經冷汗直流。事後她談起這幾段經歷顯然也不那麼重視修辭,給人的印象就是對日本的傳統與現代文化充滿偏見,幾段密集接觸後她或許少了點疑惑,能夠用比較文明、公平的角度去描述相關細節(jié),卻往往又有幾處只是讓她加倍反感。
往好的方面想,她很真誠,本身的氣質不差,舉手投足散發(fā)出一種滑稽氣息,很樂於強調過去和現在的日本有何差異,重視傳統文化並試圖用最友善的態(tài)度去認識一切。可就像我先前透露的,節(jié)目的主題很老派,幾個段落來來去去看似濃縮相關調查,訪談的內容看上去適合每個年齡層,但不是深入的方向有點問題,就是解釋的態(tài)度不佳,除對受採訪的人不公平之外,全片值得一提的看點也不算多。
而這一切首先還是得怪主持人,她顯然想營造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印象,也想用現代進步思想的高度去檢視風格相對保守又常常在一些小地方異常大膽的日本,以為這樣能夠兼顧文明與娛樂性,結果給人的印象實在不算好不說,有些實際上好像該剪掉的段落不僅保留,還成為節(jié)目的核心內容。
對得起良心且懂得時時娛樂觀眾,就算顯得格格不入也要不停深入,又故意讓許多情緒化的發(fā)言成為重視個性和直接回應觀眾疑惑的關鍵,BBC在這方面很算拿手,可惜就是涉及的主題太多,給人一種好像不同世代的東東全都混在一起談,變成不那麼好用來打發(fā)時間,拿來下飯還會多少會有些倒胃口。
但──說也奇怪,我不討厭這個主持人,甚至還有點想重新在研究幾個重要段落,因為老實表現出對異國文化的不適應也算是有點意思,她有試圖研究並親自參與多項活動,事後她老實交代一堆感想,客套話不算多,甚至給人一種再勉強一點就會吐的感覺。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這就標準的英國人特質,嘴角上揚的同時還帶有一股臭氣,用打了折的嬌柔作做來彰顯自己抗拒融入,看起來極不自然不說,還根本藏不住骨子裡的尖銳。
可也就這樣了,蘇的問句是太多了點,有些聽起來也真的夠白爛,迅速來回於超級老骨董與三歲小孩之間,但謝天謝地,她沒有執(zhí)著於說教,也沒有用很刻薄的刁難讓受訪人難過,禮數方面算是已經盡到,只是糟糕的地方太多,讓人無法忽視,屬於瑜難掩瑕的例子,而這類感想當然也出現在相關剪輯、預告中的討論區(qū)內,如下:
受到這些譴責我看也夠了。基本上,我還是有點推這部紀錄片,至少主題夠雜,有幾處還異常嚴肅,不僅可以用於研究文化差異,也把西方人對古今日本的好奇和不安給點出一堆。只有兩回,斷斷續(xù)續(xù)的補完不算困難。
網飛上有,其他地方要找到可觀看的也不難,就是最後我要抱怨一下,以日本為主題,也親自跑一趟了,卻完全不談人家的電玩產業(yè),這不僅沒有商業(yè)頭腦,還很浪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