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6 《正義》:是否忽略了原諒?
個人閱讀心得記錄,有很多個人想法。
/////////
《正義》:是否忽略了原諒?
維克多?雨果,《九三年》
選文場景發生在一艘航行在海上的戰船上:因一名海軍砲兵的疏忽,一尊大砲脫滑,破壞了甲板,五名水手更因此喪命。但這名疏忽的炮兵同時也表現出英雄般的勇氣,阻止滑脫大砲瘋狂滾動。現在,他準備因他的英勇行徑與致命的過失接受判決。
「老將看著砲兵。『過來!』他說。砲兵向前一步。老人轉身面向船長伯瓦貝德特洛伯爵,從他身上摘下聖路易十字勳章,將它別在砲兵的制服上。『好啊!』眾水手一片歡呼。所有海軍士兵也舉槍致敬。老人接著指著興高采烈的砲兵,說道:『現在,我們該槍決這個男人。』錯愕取代了歡呼。於是,在一片如墓園般的沉默中,老人提高了聲調。他說:『因為一個疏失危害了這艘軍艦,這時可能為時已晚。身在海上如同與敵人周旋,一艘船在海上航行等於軍隊上戰場。風暴只是隱身但未消失,整片海洋危機四伏。大敵當前,犯下任何過錯都該處以死刑。錯誤是無法彌補的。勇氣固然值得褒獎,而疏失也該受到懲罰。』這番話一句接一句,緩慢但嚴肅,語氣豪不留情,如斧頭一刀刀砍在橡樹上。然後老人看著眾士兵又說:『行刑。』[…]過後,黑暗中響起一聲巨響,畫出一到閃光。隨後一切重返寂靜,接著傳來身軀掉落海面的聲音。」
是否能夠因為砲兵的勇氣,要求法官原諒他的過失?更明白來說,寬恕是否是公正的行為,或者一切錯誤都該受到處罰?
所有錯誤都該受到處罰 - 老人將因勇行徑與過失分開來量處,認為這樣處理才是公正無私。砲兵的英勇行為不能抵銷他的過錯,但可以將之納入考慮。一種必須獎勵,另一種必須處罰。
面對無法彌補的錯誤,原諒是贖罪的最終可能 - 任由情緒影響可能會變得不公正,冷酷的理性似乎是正義的最好盟友。但硬梆梆的正義不夠人性,而寬恕是正義中不理性的部分。面對無可彌補的過錯,只有心,而非理性,才能以寬恕來贖罪。
-
我的想法
「只有心,而非理性,才能以寬恕來贖罪。」看這句就想到現在社會上發生的各種很有爭議的事件。比如某些名人捲入性騷擾風波之類的。當下看到這些訊息,第一時間是對加害人有點厭惡感。隨著時間的前進,有些名人會再次出現在媒體上,有些人會覺得「好像之前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欸,這樣就可以出來了喔?」。
有時候我會覺得:「那要怎麼樣..才能原諒對方呢?」。
「只有心,而非理性,才能以寬恕來贖罪。」某方面來說這句就是答案。
看自己是否要原諒吧?
但後來想想..又覺得不是這麼簡單的說:「喔,那就原諒吧」這樣。因為如果從被害人的角度來思考,當事人所受到的影響是巨大、永久的,甚至旁人無法想像。當要簡單的說「原諒對方」,又非常的天真、不切實際..。
法律代表正義,當發生爭議事件,會希望法律執行正義。但如果判決結果並非世人所想的〝正義〞,那正義還會存在嗎?我們要如何才能真正原諒對方呢?
hmm…
正義與法律
司法是一種制度,它執行法律,使人遵守法律,並使蒙受不義的受害者獲得補償。正義也是一種德型,要求我們獲得所應得的,並分配給每個人所應得的。法律相對於實際發生的事情,代表符合某一規範,我們將之區分為合法性法律 (或是實證法律) 與道德性法律。
Q1:合理的不平等是否存在?
重點不是所有人都平等,而是符合比例的平等。比如所有人都擁有教育權,而資質較差的,會需要更多的資源。把資源用在真正需要關切的人身上。
但老實說,有點羨慕不管是資質好或差的人,他們能夠拿到比較多的資源,而在中間的…就幾乎都是要自己想辦法。我覺得這種機制有點怪怪的...。當然資質差獲得比較多資源沒話說,資質好獲得比較多資源…好像也合理,因為能夠更有效的利用資源。但中間的人怎麼辦?處在中間的人是多數,結果卻分到最少的資源?
恩…稍微題外話一下。
Q2:合法的就是對 (公正、正當) 的嗎?
合法並不一定就是公正或正當的。法律是人制定出來的,一定存在瑕疵。所以隨著時代演進,法律也要跟著更新。也不能一昧的相信法律就是絕對,而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否則出現畸形的法律而盲從就不太好了。
Q3:法律是強者的工具,或為了捍衛弱者而存在?
法律是為了弱者而存在,同時也是為了保護強者的權利。法律並不是為了某一方,而是所有人。
書在後面引用巴斯卡講的:「既然我們無法使正義變的強大,我們只好將力量變成正義的。」
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但也很好的說明正義或法律是甚麼樣的一個存在。
總結
看完這個章節,可以知道為什麼法律存在,也知道法律在理想上,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因為我們想要有一個所有人公認「什麼是對的」的制度,希望未來人們可以在這個制度下活得平等、安心、自由等。
法律是我們對正義的想像。
確實現今臺灣法律還有存在很多問題,但我覺得不能忘記的是法律不可能完美,要達成到〝完美〞這個路途也是辛苦的,也就是表示一定會有人的權利受到傷害,有人會利用漏洞來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
如果相信法律應該要是正義,法律要成為正義,那就必須給人們多一點信心,並且透過法律的改革、修正等方法來讓法律更完善。
其它廢話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第一本就到這邊結束了。
如果要問我看完這本,政治到底是什麼?我想到現在常看到的一個說法:「政治即生活」,還蠻正確、簡略的解釋政治是什麼。政治並不是一件事情,我們在生活上碰到的所有事情都有關政治,所以本書把它分成「政治」、「社會」、「交換」、「國家」、「正義與法律」五個章節,然後再針對每個題目下去做解釋。
在看這本書的期間我也一直在想:「為什麼以『政治』做為開場?」,我不知道作者的用意,我覺得可能是「有一個安心自由的社會」是最重要的?看到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存在一些極權政權而造成人民的生活困苦等,為了避免這點,為了讓未來更好,所以從政治哲學開始?
而且這本書應該是設計給「高中生」看得吧?如果是給高中生,應該是要先講高中生比較在意的議題,比如認識自己之類的,為什麼會先從政治開始呢?
我也不知道..。
看完這本也讓我對「哲學」有不同的想法。一開始會看是因為對它的內容有興趣,並不是對哲學有興趣。某方面可能也是對哲學有興趣,很清楚的是,我對於那些「哲學書」比較沒有興趣...。因為我覺得哲學家每次都把事情搞得很複雜,然後又講一些聽不懂的東西…。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算是比較貼近生活的在講,有些難懂的東西,也有些直觀的東西。
總之呢,我覺得哲學是在定義這個世界。多數在定義「概念式」的東西。雖然是概念式,但又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生活當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社會」、「交換」等,這些都不是一個實際的物品,可以看到、摸到,都是概念式的東西。
這也讓我感覺到「文字」的重要性。
這本書很常在解釋什麼詞是什麼意思。比如前面「正義與法律」的章節,如果不知道「平等」和「公正」兩者的差別,可能就不會知道正義或法律追求的究竟是甚麼。又或者是「極權」和「集權」,雖然兩者都是「ㄐㄧˊ權」,但講的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跟我讀哲學系的朋友小聊一下。我覺得哲學好像蠻重要的,幫助人思考。我問他是否會認為哲學應該像一些歐洲國家一樣,納入學生教材中。他說這問題在他們哲學界討論老半天沒有一個結論。確實哲學能培養人們的思維能力、批判性思考、倫理道德觀念等等,但有些人認為哲學過於抽象,很難和現實生活做連結。況且,學生要學的東西已經夠多了,真的有需要再增加一個高難度的哲學課嗎?以臺灣教育考試風氣,哲學會不會變成像其它學科一樣,變成有〝制式〞的答題,然後要去補習背答案呢?
恩…我也沒有答案。忽然有點理解為什麼哲學界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了..。
這本從 2022 年的 4 月開始看,看到現在一年多終於看完啦!雖然還有三本…,但今年終於搞定一本,可喜可賀!
接下來是「道德哲學」,一開始先「道德哲學導論」,然後「自由」、「義務責任」、「幸福」四個大章節。
繼續+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