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專文】焦慮的意義

十六夜郎 | 2023-04-23 15:59:26 | 巴幣 2890 | 人氣 979

  我常覺得,「面對焦慮」是二十五歲以前主要的人生課題,因著在這年歲以前的青年,所面臨到的一切都很新,往往不是只碰過一次,就是只有幾回經驗,尚未能了解當中的規律。

  這種未能與未知達成協調的狀態,本身便使人難以在焦慮中獲得啟發與面對的勇敢。即使是年過二五,大多數人,包含我在內,對待焦慮恐怕還有需要修行的空間。

  我感到焦慮時常會在剎那間揭開人們的本來面目,暴露出人性的短處。當我看到一個人因無法忍受環境的變化,或突如其來的雜事堆疊,也許事情並不很大,實事求是起來其實無礙於生活,卻至於暴怒或淚水潰堤,而敵視他人、憎惡自己,本當維持的純真善性蕩然無存,我便會曉得他多半還沒有很好地調和自己的內在焦慮。

  就我個人的經驗,當人們被焦慮給觸及,通常會為了舒緩這種焦慮而做出多餘或不必要的行為,某些時候則是不做應當去做的事。

  那些不安於戀人遲回訊息而連續撥打的電話,疑心於伴侶是否忠誠而逼迫他不斷發誓,難耐於好友冷漠回應而對他主動討好,憂心於離開後沒有發展而甘願待在劣質公司,懼怕於伴侶報復而不願離開家暴環境;這些都是人們被焦慮給吞沒後,所導致的結果。

  被焦慮給吞沒,不等同於你面對了焦慮,而恰好證明了你順著它的意願,被它從後面給推動。人們被推動之下做與不做的行為,絕大多數都無法改變誘發其焦慮的環境。

  焦慮是由於外界與內心期望不一致的失調,它的本質注定是心因性的。要克服焦慮只有兩種做法:改變外界與調整內心。

  而許多人之所以在試圖克服它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焦慮,恰好是將改變外界視為唯一的辦法,然而這注定是徒勞無功;並非是人無法改變外界,而是人無法使外界永遠契合內心的需要。

  一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是,一位女子內心期望能跟愛人和諧共處,但現實是愛人會對她進行辱罵與毆打,這種情境一旦出現,她就難免進入焦慮的漩渦。

  為了調和焦慮,如果她能接受事實,或者因認識到環境無法如她所願而離開,她都能夠逐漸平息焦慮。可焦慮感會讓人產生更大的掌控需求,想要去移除使自己焦慮的事物。

  於是她可能會不斷嘗試去對愛人進行說服或討好,即便她知道愛人難以改變,可在愛人沒有發怒時,她的焦慮暫時停止作用,便會感受到滿足與喜悅,讓她產生環境真的可以被改變的錯覺;而當愛人再次施暴,上次被掩蓋的焦慮感連同這次一併侵襲,她會做出更多舉措來逃避焦慮對她的影響,然而這些舉措本身就是焦慮對她的影響。

  所以,「我可以改變他」的這句話,不是基於她對自己的確信,而是她為了舒緩焦慮所產生的信念。她要改變的不是對方,其實是她內心失衡的狀態。

  令人悲傷的事實是,人只有通過克服生命的焦慮,才能找到心靈真正的舒適,只要焦慮一起,人們的內心立即深陷苦難。

  完全克服焦慮畢竟不切實際,能夠面對而盡量降低其負面影響,就已是值得我們花上大半輩子努力的方向。

  很多人不願意面對焦慮,因為焦慮使人不適,便下意識地覺得不適的事物則必然有害而必須遠離,甚且連談論也不願意了。

  逃避焦慮無法擺脫焦慮,只要你無法意識到它的根源是你無法克服的內在缺陷,它就永遠在你身後如影隨形。你的逃跑並不能幫助你得到自由,只能擁有卑微的茍且,以及受制於外界的腳鐐。

  如果導致你焦慮的內在因素沒有被你改善,那麼你就會在往後無數次碰上這些未被改善的問題。它在過去你跟舊愛的相處裡發生,它在未來也會在你跟新歡相處時發生。

  你選擇逃離問題,就是選擇不去克服問題,那麼它就永遠會以無法被你克服的姿態展現在你面前;只有你試著面對它以後,它才會逐漸消失。

  對於一位想從焦慮中得到解脫的人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把目的放在如何從焦慮中解脫。急於尋求解脫的結果,只會促進你花更多的心力去逃跑,造成無意義的精神內耗。

  不要認同它是比你更大的存在,因為它是依從你的心靈來成長,只有你讓它佔滿心頭,讓自己碰上它就只能逃跑時,它才有擊潰你心靈的可能。

  要清楚意識到,它是你的部分,不是你淪為它的載體。你需要做的,是通過吞噬焦慮來轉化為自身的能量,不是相反過來被焦慮吞噬而耗損自身的勇氣。

  某些人碰上焦慮時看似不太受影響,只是默默承受,實際上其實是精神的萎靡,是在內在缺陷沒被克服的情況下,被焦慮磨光了生氣;一個人真正面對焦慮的情況,所表現出的應當是性格的彰顯,而非性格的宣洩與失落。

  當你試著面對焦慮,從中發現出自己可以被克服的缺陷,你才能通過改善缺陷來克服焦慮對你的影響,最終超越焦慮本身,站在焦慮上頭。

  焦慮提醒了你內心存有現階段無法被調和的缺陷,接著促使你接受缺陷也是你的部分,而不是可以通過視而不見就能令其不發揮作用。

  每一次苦難降臨時,它必然伴隨而來的焦慮,就是一記在你心頭上敲響的警鐘。這警鐘不是要催促著你的逃亡,而是在人性的複雜中為你劃記重點。

  你要它不響,就得在考驗裡牢記那些重點,使重點在往後不用再通過焦慮來特別提醒,讓這些重點在將來都不會是你的考題。

  因著這些,我常感到自己身上經歷過的,具有考驗性質的苦難還遠遠不夠。並非我崇尚苦難,而是若非苦難所導致的焦慮出現,我就難以發現到自身性格上的缺陷。

  總是苦難帶來憂患意識,讓人在防備中成長;而幸福所帶來的風平浪靜難以促進人格上的更新,最後往往是死於安樂。

  然而,苦難本身沒有意義,焦慮本身也沒有意義,更不值得你去感激它們。它們的原初只給你帶來了疼痛,是衝著你來意圖擊倒你的。它們的意義是被你所探究到的價值,是因為你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智慧,把它們當成映照出你本來面目的鏡子。

  我常想,要做別人的主人總是比較容易的。社會階級的攀升,人格魅力的成長,這些都能換來追隨者。你能夠很好看見他們,卻難以在他們身上看見自己,而他們也很少能看見他們自身。

  某些時刻,人們追隨另一個人,或許就恰好是不希望看見自己。唯有在自己被比自己更大的存在給吸收之際,才能抵禦孤身所必然面臨的焦慮,也才有辦法忘卻自己的軟弱無力。

  但我想要成為自己的主人。於是我渴望焦慮爬滿肌膚所帶來的痛苦,幫助我從這面痛苦之鏡中看到自己的醜惡。

  如若有人能指出我所未有意識到,且的確存在的缺陷,我願意在眾人面前感謝他。

  人間所致的內在痛苦永不止息,焦慮永遠會在瞬間滋生,也唯有人的內在能量可以撲滅它的蔓延。我們要讓自己意識到:這焦慮是我的,但它無法主導我,只能提醒我的存在;只有我才是我的全部,所以,也只有我才能賦予苦難、焦慮跟內在醜惡意義,而不是由焦慮與其所投射出的醜惡來定義我的存在。

  因為自己過去缺乏了這方面的智慧,所以自己多走了許多彎路,如果可以告訴過去的我一些什麼,我會告訴他:不要因為害怕失去而挽回一切,不要因為期望將來而佔有一切,不要因為無助而尋求他人拯救,不要因為無法承受自身而意圖拋棄自我……你要的不是讓自己感到舒適,而是要有面對不舒適的能力。

  不要被焦慮順水推舟,因為你最終會意識到,無論如何逃離,導致焦慮的苦難依然接踵而至,我們注定活在苦難裡,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在苦難中。

  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可以點下GP或訂閱,到我臉書專頁點讚或利用巴哈姆特的贊助功能。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1
留言

創作回應

? 神秘贊助者向創作者進行贊助 ?
有人默默贊助你,願創作能量隨時飽滿!
2023-04-23 16:59:14
十六夜郎
感謝陌生人
2023-05-01 20:16:11
十六夜 月光
嗯....不是很明白....為什麼人不是追求讓自己感到舒適,而是要有面對不舒適的能力呢?
還有像大環境不佳而產生的生計焦慮,又要怎麼克服呢?還是說就只能放棄不切實際的夢想,離開這該死的鹽鹼地呢?
2023-04-24 16:58:10
十六夜郎
亞里斯多德:「智慧的人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
我們要培養面對不舒適的能力,與渴望安穩並不衝突。但是,前者比後者優先,而後者是目的
因為如果你只選擇讓自己舒適,也就意味著你能力的停滯,你無法面對更多的意外與挫折,而且一點針刺就能讓你疼痛萬分
一個被人照料、保護的嬰兒,肚子餓了都會嚎啕大哭;身處戰亂國家而家破人亡的成年人,看到敵軍的轟炸機凌空飛過,都可以不動聲色
拿更平易近人的例子來說,在情愛關係中,人們的舒適當然是對方每回都有求必應,然而這是不可得的理想
於是,如何培養當對方沒有回應時,你能處理內心焦慮的能力,就是更為重要的事情
最好是有求必應,但我可以在對方沒有回應我時,依然感到自在。這也是一種舒適,這種舒適不是被情緒牽動的宣洩或者直接擺爛,而是建立在我已經有處理這部分焦慮的能力
沿用我文章的最後來說就是:我可以感覺到這不是很理想的狀態(我在苦難裡),但我已經可以不受這種不舒適影響(不在苦難中)

至於你後面提出的問題,我現階段認為,生計問題其實可以實事求是,我個人認為環境蕭條是事實,但只要你願意,工作有許多可以維持生活,只是難有其他餘裕而已
另,夢想未必要放棄,我的大學教授是詩人,以前沒紙就把詩寫在衛生紙上
我一有空,要不是讀書要不就是寫作,我在公司就只有兩件事,工作忙完,立刻開TXT檔案規劃要寫的東西,下班回去一樣抽空去健身房,晚上找時間讀書,雖然效率自然不如全職創作,但還算過得去
你就知道為什麼我會懶於社交與回應他人訊息,因為我必須妥善運用我的資源,以培養我面對不舒適的能力

不要輕言放棄,放棄也代表你放棄培養克服這部分不安全感的能力
2023-04-24 17:18:58
不來方祐樹
大大的內容滿值得深思的~ 然後,我腦中浮現出一個疑問:如果是在一個對自己非常不友善、不斷遭到詆毀與被否定的環境,可以感覺到待在那裡只會讓自己的心理狀態變得更加糟糕時,需要選擇離開還是忍耐(或接受)呢?不友善的人與批評是一定存在的,到任何地方亦然,只差在多與少。 另外我一直都很納悶的一件事-何謂"突破同溫層"? 我明白我們都不希望成為不在乎他人感受、自以為是地覺得自己才是"正確的"、"標準答案",只是同時,我也感覺到,"突破同溫層"到後來,都有些變質成強迫對方認為自己的認為才是"正確答案"的理由,最終還是淪為口舌之爭,甚至這句話還更鼓舞這樣的情況而變本加厲。(僅是我個人的想法而已,聽聽就好) 滿好奇如果是大大的話,大大是怎麼看待這些情境與現象?
2023-04-26 03:40:27
十六夜郎
不錯的問題。我思考以後認為,假若環境不友善而且對你個人具有敵意,我完全認為應該離開
環境讓你不舒適是一回事,但情況嚴重到會扼殺掉你,不斷阻礙你的個人意志,那麼也就無所謂克服焦慮的問題了
不友善與批評必然存在,但一個人要學習、成長,也需要在合適的處境循序漸進;忍可忍,忍無可忍則無須再忍
另,我不認為突破同溫層就要讓自己或他人認為自己是正確答案,但你說到一個點就是「答案的差異」。我認為突破同溫層,未必意味著要擊潰他人或自己,因為這甚至也可能是一種同溫層的擴張
你說服他人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你又累積更厚的同溫層,把你自己包覆得更緊
什麼是「突破同溫層」?在我看來,就是你開始擱置掉針對對錯的價值判斷,而是思考不同答案的推理過程
同溫層的建立,在於你跟環境得到一樣的答案,甚至具有相同的推論脈絡。如果你想要深化自己的思維,打破既有的思考模式,就要嘗試去碰觸不同的思路
比起說「你這樣說得不對,應該要是……」,不妨試著這麼說:
「你跟我有不一樣的想法,你可以告訴我你為什麼會得到這個答案嗎?」
2023-04-26 04:04:43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