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前就要做好一切準備,用google map確認營業時間、評價星數、評價的數據分布是否異常、每一則評價留言(好評跟負評都要看,整理優缺點)和其離峰時段、高峰時段,以徹底避開人潮。在腦內模擬行程路線,從哪裡走到哪裡、幾點到哪裡、用什麼方式去、去哪家後再去哪一家,等到所有路線都分析完畢才能出門...(花半小時)
用Windy、中央氣象局和The Weather Channel等氣象預報app確認降雨量、能見度、風速、溫度、濕度、體感溫度等,來判斷需不需要出門(2、3分鐘)
這還只是出門「前」而已,連出門都還沒有
光是踏出家門就是一大挑戰,
把所有東西帶好,錢包、家鑰匙、水(沒有水會渴死)、充到飽的行動電源+充電線、手機、購物清單
如果是公寓,那要小心不要跟鄰居同一個時間出門,不然聊天很麻煩,所以聽到有門關上的震動聲就要像躲殭屍一樣不發出任何聲音,等鄰居離開這棟樓再出門。
如果是大樓有電梯和管理員,要等電梯完全靜止不動再按電梯,如果剛好有電梯要下來也不要搭,如果已經按了按鈕就假裝是按錯的躲到樓梯間,門關上了再按電梯鈕,這樣就能順利躲開鄰居。接下來要想辦法得知管理員的每日行程,出大門的時候管理員不在位子上就不用怕要跟管理員打招呼了。
好了,總算出了家門(花了10分鐘)
路線、花費時間和價錢如同預計,到達店門口會先猶豫要不要進去,所以要假裝在看旁邊做別的事,觀察店裡面有幾位客人、幾個店員,還有最重要的是要買的東西在哪裡,想好進店門後要走哪裡後鼓起勇氣走進去。(看情況可能花半小時或1分鐘)
走進去之後避開有店員的地方,直直往要買的區域走過去,這樣店員就不會問你「要買什麼」了,店員過來跟你說話有夠恐怖。
接著根據自己在網上蒐集到的情報,比較各類產品的優劣、價錢、使用壽命、使用次數、份量、重量、體積、有沒有優惠、顏色、製造廠牌、產地、可愛程度,以及和家裡其他東西搭不搭、有沒有空間擺、需不需要、怎麼帶回去...
如果是食物的話,那就先找營養標示在哪裡,品名是什麼(「鮮乳」?「牛乳」?),鈉、糖、脂肪、熱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含量每100克多少,主要成分是什麼(先看前三個),找製造日期、有效日期、保存方式、使用方式......
決定好要買什麼、買多少後,就去找店員結帳吧(花了半小時)
通常臺灣慣老闆喜歡一個人當五個人用(例如超商),所以很可能店員不在櫃臺。去每個貨架找找看店員在哪裡,如果他在補貨的話,怕他事情做到一半會打擾他,所以要先想好要問什麼,然後靜靜地在他旁邊等,等到他工作告一個段落或是轉頭的時候鼓起勇氣趁機搭問
總算可以結帳了,把預先算好的錢給店員
這時如果有特價商品就要問「這個買二送一對吧?」以確保還在優惠期間
盯著店員把錢全部放到收銀機裡,拿完收據、把所有東西收好再走
好了,總算買好一個東西了
去下一家店吧!
註:內向的人不等於會害羞的人,只是對外在資訊的刺激過於敏感,沒辦法承受那麼多刺激(想成阿妮亞一次聽太多人的聲音會比較好理解)。如果是可以徹底解析的事物,內向性格的人有時可以比外向的人強不知道多少倍
舉例來說,如果是待在歷史博物館,我可以不吃午餐待一整天沒問題,或者如果是讀一篇長文(像是我前幾天的文章或是之前動物園守則的超長解析),我是真的可以花兩、三個小時,甚至是一個下午全部看完的(和閱讀能力無關,我看文章的速度也沒有比較快),我看臉書或是巴哈也是一個貼文裡幾百個留言全部看完才給GP的。
當你下次看到徵才廣告寫要「外向」的,請好好思考他是不是在亂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