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雖然已經過了一天,但農曆十六還算滿月,跟大家聊聊和月亮有關的古典樂應該還不算過時。說起古典樂中的月亮,最有名的大概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只不過月光其實是後人穿鑿附會的命名和解釋,而貝多芬本人並沒有給該首奏鳴曲命名為月光。因此我們今天就先來談另一首真正的月光:由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所作的《月光》(Clair de Lune)。
德布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國人。出身農民世家,但從小就對音樂興趣濃厚,並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在他活躍的19世紀後葉,歐洲音樂界幾乎被以
華格納為首、嚴謹的德奧系統所支配。而相對地,一方面出於民族情感(德法(普法)戰爭結束於1871年),另一方面也是對音樂新可能的探索,德布西的作品
大量採用非傳統的和聲,讓他的作品聽起來充滿
迷濛感。這樣的作法和當時畫壇新興而強調光影的印象派不謀而合,也讓德布西的音樂被稱為「
印象派」(Impressionism)音樂*1。
印象派除了使用特殊的和聲外,部分作品也
模糊了樂句和樂句間的間隔,甚至連
調性也難以捉摸,讓作品聽起來像一片
朦朧的光影。這樣的作法啟發了二十世紀更實驗性的音樂。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這裡提到的德布西外,還有以前我們聊過的
拉威爾。相較於
拉威爾的作品自由奔放,
德布西的作品則像油畫般濃厚而朦朧,可說展現了印象派兩個不同面向。
另一方面,德布西一生常有接收東方文化的機會。他的代表作之一《大海》(La mer)就受了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代表作《富岳三十六景》的影響;1905年出版的初版封面也遵照德布西的願望,使用《富岳三十六景》中《神奈川沖浪裏》。往前追溯一些,1889年的巴黎萬博會上,德布西聽見了印尼甘美朗音樂,這樣的元素也被使用在他的另一套鋼琴作品《版畫》(Estampes)中的第一首《塔》(Pagodes)*2中。
(甘美朗音樂的例子。甘美朗音樂以爪哇島和峇里島最出名,是印尼的宮廷和宗教音樂。)
(德布西的《塔》,有沒有甘美朗音樂的空靈感呢?)
《月光》(Clair de Lune)則是選自德布西在1905年出版的《貝加馬斯克組曲》(Suite Bergamasque),據信他從1890年就有本組曲的初稿,只是在出版前又修訂過。所謂的貝加馬斯克指的是義大利倫巴底的城市貝加莫的舞曲,而整個組曲的命名可能來自法國詩人保羅?魏爾倫(Paul Verlaine)的詩《月光》,在第一節有提到貝加馬斯克。而整首組曲共有四首,分別是《前奏曲》(Prelude)、《小步舞曲》(Menuet)、《月光》及《巴斯比舞曲》(Passepied)組成。
(整首《貝加馬斯克組曲》)
《月光》本身就是古典樂的經典曲目,也有非常多的管弦樂改編版。在現代影視作品中也常常使用,只不過不知怎地,或許是因為音樂本身有些寂寞的色彩,還蠻常在恐怖作品中聽見、用來營造氣氛反差感。而近代在遊戲中比較知名的,大概是槍彈辯駁V3中,超高校級的鋼琴家會在第一章結束後彈奏《月光》。順帶一提,拙作《魔都妖探》Case 5裡面彈奏鋼琴的橋段預想也是使用這首曲子。
(其中一種《月光》的管弦樂版)
或許參雜著伍德本就喜歡德布西作品的私心,但德布西的作品和成就真的是一次聊不完,我們之後有空再來聊。希望大家也喜歡這樣別緻朦朧、和其他古典樂聽起來不太一樣的作品。
那麼我是伍德,今日點播,我們下次見。
*1. 德布西本人反而對印象派這個稱呼很感冒。
*2. 這個字特指東方寺廟的佛塔。
*3. 德布西的另一首作品《歡樂島》(L'Isle joyeuse;或譯《喜樂島》),據說本來也要放在組曲內,但因出版社考量而另外單獨發行。本作在Jump的音樂漫畫《PPPPPP》裏面也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