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福寺內的媽祖堂)
本篇介紹的興福寺、崇福寺與福濟寺,是江戶時代成立的長崎中國寺院,總稱「三福寺」,其中興福寺與崇福寺保存歷史遺跡較多,因此本篇介紹這兩個寺院為主。
(興福寺內的三江會所內部擺設)
這三個寺院都是由中國商人捐資成立,這些商人除了17世紀中有段時間由鄭成功家族所主導的航海集團獨佔外,可分為三派,一派是江蘇與浙江的商人,一派是福建省的福州商人,一派是福建省的泉州與漳州商人。這三派商人互相都成立互助團體,以保護自己的商業利益,這些寺院也是他們的主要集會場所。
(位於唐人屋敷的天后堂)
當時中國商人都盛行媽祖信仰,航海渡船上一定有媽祖神像,在長崎停留期間都擺放在由商人所捐資成立的天后堂中,也是長崎現在保留許多天后堂的理由,這與極為盛行的媽祖信仰的臺灣類似。長崎許多中國寺院便是從天后堂發展而來,而且聘請中國僧侶來擔任住職,其中以下述創立黃檗宗的隱元隆琦最為有名。
(由興福寺住職默子如定支援興建的眼鏡橋,現為長崎地標之一)
1620年代開始,長崎陸續創建由主要為江蘇與浙江的商人所信仰的興福寺,福州商人所信仰的崇福寺,及泉州與漳州商人信仰的福濟寺,這三寺院分別又稱為「南京寺」、「福州寺」與「漳州寺(泉州寺)」,合稱「長崎三福寺」,由寺院別稱可看出寺院的主要信仰者。
江戶幕府時代結束後,中日之間的貿易往來依舊不減,長崎的華商勢力依然相當堅強,因此上述的寺院依然興盛,不過也隨者中日關係的緊張而逐漸衰微。1945年的原子彈爆炸使得福濟寺全部燒毀,相形之下興福寺與崇福寺受損程度較少,許多歷史建築保留至今,是值得參觀的景點。
(興福寺大門)
興福寺
興福寺最早是由供奉媽祖神像的媽祖堂開始,後來1620年由中國商人聘請江西省出身的真圓前來創建該寺院。第二代住職同樣也是江西省出身的默子如定,開始建立大雄寶殿等堂宇,他有鑑於中島川上的橋每次氾濫都會被沖毀,因此引進中國的石造工人建立眼鏡橋,現在已是長崎的地標。第三代住職逸然性融是浙江省出身,同時也是佛教畫家,作品大多為羅漢像與神仙,也是長崎漢畫的始祖。加上下述隱元隆琦與黃檗宗的創立,可知興福寺不僅在日本佛教史有重要地位,在中國文化的傳播上也有不少影響。
(隱元隆琦)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654年逸然性融從中國福建招來隱元隆琦這禪宗高僧,是日本佛教界的一大盛事。隱元隆琦出生於1592年,出家之後曾擔任中國福建萬福寺的住職,1654年遠渡日本時除了本人外還帶了僧侶、畫家等30人,因此形同前來日本的教團。他在日本期間受到極大的歡迎,以至於本來滿3年便要回到中國,但1658年拜見德川幕府第4代將軍德川家綱時,被命令留在日本,也因此在日本定居直到1673年去世。他的信徒包含德川家綱與德川綱吉等幕府將軍,後水尾法皇(原本為天皇)更拜他為師父,在他去世時下賜為「大光普照國師」,代表他在日本佛教的地位。
(位於京都宇治市內萬福寺的大雄寶殿)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隱元隆琦也成為日本佛教宗派之一黃檗宗的始祖。黃檗宗本來屬於中國禪宗宗派中的臨濟宗,隱元隆琦本來也是自稱臨濟宗的僧侶,但由於德川家綱給他極大的禮遇,還下賜宇治周邊的一塊土地,因此1661年仿造中國萬福寺的日本萬福寺便在現在的京都府宇治市成立,並成為黃檗宗的大本山。受到德川幕府禮遇的影響,黃檗宗擴展快速,至18世紀時全日本已有近900家所屬寺院(包含長崎三福寺在內),由該宗所帶來的中國文化也曾在江戶時代社會引起一陣旋風,如煎茶、書畫、普茶料理(中國風素食料理)等。
(興福寺大雄寶殿)
(興福寺鐘鼓樓)
興福寺在被稱為「寺町」一帶的地區,從「市民會館」電車站下車後走約10分鐘便可到達。境內的留下的堂宇不多,包含本堂的大雄寶殿、媽祖堂與鐘樓。本堂在創建初期就存在,但曾數次被毀重建,現在的堂宇是1883年所重建的,供奉本尊釋迦如來,不僅是中國風格的建築,連材料與工匠都來自中國,被列為國家重要文化財。旁邊的媽祖堂供奉媽祖,媽祖旁邊還有千里眼與順風耳守護,也是充分代表中國風格的堂宇。鐘鼓樓的形式偏日本風,是在1691年重建後再經由數次改修而成,樓中的鐘在太平洋戰爭時被搬出,最近由中國萬福寺捐贈新鐘。
(舊唐人屋敷門)
(三江會所大門)
境內的留下的堂宇雖然不多,但其他附屬建築個個都是反映長崎華商歷史的珍貴遺產。本堂左側有「舊唐人屋敷門」,是江戶時代唐人屋敷裡中國商人住宅的大門,戰後移築到寺院裡,是唐人屋敷住宅唯一的遺構。本堂右側有「三江會所」的大門,本來是中國三江(江南、浙江、江西)商人於1868年在本寺內設立的祀堂,後來在1880年成為聚會用的會所,原子彈爆炸後只剩下大門留存。
(中島聖堂遺構大學門)
境內還有「中島聖堂遺構大學門」,這是在江戶時代中島聖堂的遺跡。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倡導儒家,因此紛紛設立孔廟並當作儒家學校的「聖堂」,長崎則在1647年設立中島聖堂,與東京的湯島聖堂、佐賀縣的多久聖堂並稱為日本三大聖堂。該盛堂規模曾經相當廣大,但進入明治時期後遭到廢除,最後只剩大學門保存,後來在1959年移築到寺院裡。
興福寺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的歷史不僅反映近代日本佛教與文化的變遷,也保留部分長崎華商的建築遺跡,可以說是近代長崎歷史的活教材,相當值得參觀。另外該寺有提供黃檗宗所流傳下來的普茶料理,不過要事前預約。
(崇福寺三門)
崇福寺
崇福寺位於濱町商店街的附近,從「崇福寺」電車站下車走約5分鐘即到。該寺同樣是從媽祖堂做為開端,後來由中國福州商人支持下於1629年創建,因此又稱「福州寺」,江戶時代該寺住職也大多數是福建省出身,上述黃檗宗的創始人隱元隆琦在1655年也曾在該寺短暫停留。雖然知名度比興福寺低,但由於該寺位置在風頭公園山腳下的背後,原子彈爆炸受到的破壞較少,因此留下的江戶時代建築反而較多。
(崇福寺第一峰門)
(崇福寺大雄寶殿)
崇福寺的門口是有如龍宮式的「三門」,進入三門後便是「第一峰門」,雖然並不起眼,但這是1695年所建造的中國式寺門,屋簷下的「四手先三葉栱」是即使是中國建築也少見的精巧樣式。進入這個門後便是本堂「大雄寶殿」,建於1646年,據稱是長崎市內現存最早的建築物。以上兩建物都是創建初期由中國載運木材前來長崎建造,建物歷史價值極高,因此被列為國寶。
(崇福寺媽祖堂)
(崇福寺護法堂、關帝堂與觀音堂)
寺院內同樣也有媽祖堂(又稱「媽姐堂」),是在1794年重建的,同樣也有供奉媽祖、千里眼與順風耳等神像。通常長崎寺院的媽祖堂前方並沒有大門,但該寺媽祖堂前方卻有「媽祖門」,是該寺建築的特別之處。寺院裡還有「護法堂」、關帝堂與觀音堂,是類似於黃檗宗寺院中「天王殿」的樣式,由此可見該寺與黃檗宗的關係。
(崇福寺內歷史悠久的大釜)
寺院裡還有稱為「大釜」的鐵鍋,是崇福寺江戶時期救濟活動的認證。該寺的第2代住職千呆性侒從1675年開始對民眾施粥,後來1680年因為米價高漲造成飢荒,隔年再度開始施粥,並委託市內的鐵匠於1682年建造這個大鍋,鍋的容量有630公升,一次可以煮3,000人份的粥。崇福寺的建築雖然較為樸素,但也是中國商人在長崎活耀的見證,被列為國寶或國家重要文化財的建築眾多,也有參觀的價值。
(福濟寺中的長崎觀音)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福濟寺
福濟寺是1628年由福建泉州出身的覺悔所創立的寺院,也是福建泉州與漳州中國商人的信仰中心,其中出身漳州,擔任唐通事的陳氏(後來歸化為日籍後為潁川氏)出力最大。1649年該寺邀請泉州出身,在泉州開元寺的僧侶蘊謙擔任該寺住職,之後數代住職也多為泉州開元寺出身。該寺除了成為泉州、漳州華僑的普提寺外,後來也成為商人幫會的辦公室。
由於該寺曾經留存不少創建時期中國寺廟建築,如包含大雄寶殿的本堂、青蓮堂等,因此近代曾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但1945年原子彈爆炸時因為距離爆炸地點較近,因此整寺都被燒成灰燼。戰後這些建築並未重建,而由1979年建立的「長崎觀音」取代,目的便是對原爆的受害者祈福,後方則有江戶時期住職、潁川家等華人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