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唱過童謠呢?就算因為太害羞沒有唱過,應該也至少聽過。童謠可以說是很多人的音樂啟蒙:或許是小時候覺得沒什麼,長大後發現被蠟筆小新唱成小黃歌(X?)的《大象》;或許是小時候覺得沒什麼,長大後歌詞讓人越想越不對勁的《妹妹揹著洋娃娃》。不過今天我們在今日點播要談的,是有著近三百年歷史,在全世界都頗有知名度的童謠《小星星》,更精確地來說,是古典音樂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在1778年*1所做的《小星星變奏曲》,原名「基於『媽媽,請聽我說』所做的十二段變奏」(Twelve Variations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
「欸,啊這不就小星星?媽媽請我說是怎麼回事?」
相信部分人看到原名可能有類似的疑問。這首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法國童謠在問世的十八世紀其實不是小星星,而是一首情詩:一位少女考慮著要不要告訴母親自己墜入愛河(當時自由戀愛還不被允許)。時至今日法文也有小孩向母親撒嬌的歌詞版本,而所謂的「小星星」或是「ABC之歌」都是後來填的其他詞。這首曲子在日文被翻成「キラキラ星変奏曲」,臺灣很可能就直接借了翻譯過來*1。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一部分)人。最為人所知的是在小時候就開始作曲,而被稱為「音樂神童」。他是古典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上承海頓、下啟貝多芬。雖然在人世間的時間不長,但留下相當多作品。除了鋼琴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外,如《塞爾維亞理髮師》、《費加洛的婚禮》(兩者是第一部和第二部的關係)、《唐?喬凡尼》和《魔笛》*2等歌劇都影響深遠。他的生涯被改編為1984年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儘管劇中宮廷樂師薩里耶里被醜化成嫉妒莫札特的人,其他對於莫札特生涯的描寫仍舊相當值得一看。
所謂「變奏曲」(Variation)正如其名,是由一段「主題」(Theme)配上之後以其為基礎的數段變奏(Variation)而成。而要怎麼變,就是作曲家的本事了。早在巴洛克時期,巴哈就寫過《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因為被使用在《沉默的羔羊》中聲名大噪),而後到了古典時期,貝多芬、舒伯特(《鱒魚變奏曲》)也都寫過。變奏曲是嚴謹的巴洛克和古典時期中最自由的曲式,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到了相對自由的浪漫時期就比較少單獨看見變奏曲了。
在《小星星變奏曲》中,除了一開始的主題,後面跟著的變奏各有千秋,我們聊其中幾個。
第五變奏(3:53):在前面的變奏都是由右手或左手擔當主旋律的工作。從這個變奏開始左右手交替唱出主旋律。雖然很想說這個變奏中張弛有致的節奏就像星星一閃一閃,但作曲時並沒有星星這個意象,所以還是算了吧。
第七變奏(5:31):前半段的高潮,主要以快速音階為主,充滿動感的一段變奏。
第八變奏(6:15):在前一變奏把能量釋放完後,這個變奏轉入唯一一次的小調(C大調→c小調)。到了第九變奏又轉回大調。
第十變奏(8:37):這個變奏中左手常常飛越右手去彈更高音,這樣的技法在古典時期還不多見(到了浪漫時期滿街跑),是相對炫技的變奏。
第十一變奏(9:24):這裡突然拉慢節奏,為最後的第十二變奏做鋪墊。這樣「蹲得越低、跳得越高」的技法在莫札特的變奏曲中常常能看見。
第十二變奏(12:38):最後的變奏有如煙火般華麗,也是對技巧程度要求最高的變奏。
《小星星變奏曲》到這邊結束,相信聽完一遍的你再也不會忘記小星星的旋律──了嗎?另外,雖然母親節已經過了,但大家心中要是有愛,就別吝嗇向母親表示吧。你聽莫札特都彈了「媽媽,請聽我說」十三次了(X?)
那麼今天今日點播就聊到這裡。我是伍德,我們下次見!
*1. 學音樂的人一定用過「全音樂譜出版社」的書,臺灣是由大陸書局代理。由於原文是日文,翻譯過來時常可見日文痕跡。例如部份書中常出現「莫差爾特」,這是日文的莫札特「モーツァルト」被直翻的關係。
*2. 非常有名的花腔女高音唱段,由該劇的夜后演唱的「
我心燃燒著復仇的火焰」(可點連結)便出自此劇,我們有空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