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新的MacBook Pro 14除了使用M1 Pro/Max系列晶片,同時採用微復古的外觀,搭載全新的120Hz瀏海螢幕,連接埠更是隨著善良與正直回來了!除了價格仍有十足的信仰,一般使用者有更經濟的選擇。而在鍵盤變更型式後,解決了蠂式鍵盤的耐用度,但變成了細節品質問題。
身邊末代光碟機版本的MacBook Pro從大學時期陪伴我許久,歷經大學報告、碩究所論文,到出社會的履歷撰寫,甚至是接了一些影片剪輯的任務,但身為人生第一臺Mac,在過保後發生燒掉內顯的惡夢,甚至出現螢幕不定時閃爍的後遺癥,讓我對它又愛又恨。途中雖然也看了很多代MacBook,也是看到一連串硬體問題,如螢幕鍍膜脫落、蝶式鍵盤體驗差、I/O縮減、Intel CPU效能不佳,很難敢想像一臺Mac變成如此不堪,在購入ThinkPad A275後 (回顧連結),也下了「當MacBook Pro不再Pro」的結尾之一。
直到M1晶片橫空出世,再次對MacBook開始重新觀望,蘋果也很好心地(?)推出x86-M1異質轉換的Rosetta平臺,看起來這一切是準備好了,事實也證明M1在效能與省電上的成功,隨後也加入了更高階的產品線,也就是今天要看的MacBook Pro 14。
▲這是一臺咩噗14
▲新MacBook正躺在上面
▲配件附有usb-c對MagSafe 3充電線、96W充電器 ($300升級)、產品卡與黑色信仰貼紙
▲MagSafe 3近拍特寫
PowerBook鋁書復刻
與經典回歸
一開始看到這外型,第一間是想到俗稱小白的MacBook,但看著圓潤的外觀,更像早期的Powerbook G4,看起來沒有俐落,個人認為這也是為了提升內部使用的妥協。以14吋還要1.6 Kg的重量,在Win系筆電上是不及格了,但如果有其他的綜合考量,那就未必了。這次最令Mac User最開心的就是一些I/O都校正回歸,磁吸充電配合16吋突破USB-C PD 100W的規範,SD卡槽與HDMI也在短暫的消失後再次出現,也代表以前蘋果對於USB-C的依賴與期待太大。
▲MacBook Pro 14改為復古設計
▲左側有MagSafe 3、TB4埠x2與3.5mm耳機埠
▲背面維持一體式的轉軸設計
▲右側有SD卡槽、TB4埠與HDMI埠
對於這次的外型變更,個人認為握持手感略差,尤其是在D蓋的部分,除了可摸到兩側的散熱孔邊緣,甚至在轉軸及散熱邊緣整個握持手感都不太好,似乎是沒有做圓潤處理。跟手上的MacBook Pro 2012年中的傳統設計,或是早期的Retina系列的MacBook,舊款的托持比較不會覺得不舒服。
▲MacBook Pro新的D蓋有產品名稱凹刻,但好像在哪裡看過...
▲Inspiron 7370:我這不就來了嗎
▲新的MacBook Pro在收邊的情況不若舊款圓潤
好壞參半的
Liquid Display XDR
這次Apple用上了號稱Liquid Retina Display XDR顯示器,mini LED除了不會像OLED有色衰問題,而且多區控制背光也達到純黑與高對比,實際拿了一些常用桌面的圖,與手邊其他LCD筆電差別顯而易見;個人覺得後續可能還會有什麼micro LED之類的產品,可以擁有更多的區域控制,但這種東西壞了一顆LED可能是整片螢幕報銷。MacBook Pro 14解析度已接近4K,多數使用的桌面圖片也只有FHD,所以放到MacBook Pro 14上有點模糊,但亮面螢幕在某些場合就是不好發揮,私心還是希望可以跟Retina Display XDR一樣,選配個nano texture玻璃減少反光。
▲反光造成部分體驗不佳
影音絕頂升天
MacBook Pro 14/16配備了的6聲道系統,雖然以前就有筆電配備5.1的系統,但當時必須配備18吋以上的筆電才有的東西,甚至整體重量非常不像是一臺筆電了。在購入前就有實際到A13試用MacBook Pro 16,甚至直接連上自己的NAS去測試,只開中間音量就已經讓我非常驚艷了,低音的表現更是讓我非常滿恴,也不會有任何沉悶的感覺,這已經是聽過筆電最好的聲音了,就算是帶去出差,在房間內使用絕對不是什麼問題。甚至在幫忙打掃電腦桌時,臨時接到外接螢幕看Apple tv影集,就算當地筆電放置的位置在右邊而非中間,坐在螢幕左邊的我也覺得有環境的情境。
鍵盤品質是最大敗筆
MacBook Pro 14/16再次更換了鍵盤配置,鍵帽每個都變得一樣大,也都取消了TouchBar配置,不用再換心那細長的螢幕的用途與耐用問題。鍵盤右上角整合了招牌TouchID,快捷鍵部分也變得不同了,原本F5、F6的背光鍵盤亮度調節,在整合了光源感應後,也就變成了其他功能。打字的手感雖然比起那惡評如潮的蝶式鍵盤好多了,但跟更換蝶式鍵盤前的剪刀腳比起來仍顯得稍微空虛。
令我失望的卻是,暗室開啟背光鍵盤後,於45度角斜視看下去,發現部分按鍵看不到背光,我用手稍微撥動了按鍵,發現一堆按鍵可能不是平的,都會稍微由上往下傾斜。雖然不影響打字與手感,還是很不放心,2天後帶著整箱到A13直營店,測試了每臺展示的Mac,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新的14/16吋就是這樣!撇除蝶式鍵盤,跟13吋Pro 13" M1/Air M1相比,整體的公差變多了,視窗體驗也變差,再加上沒看到其他專寫Mac評測的國內外媒體有報導這種細節,也只能接受這樣的結果。
▲鍵盤組裝品質下降的MacBook (請見R與Z鍵看不到底下的背光,其他鍵也有鍵帽鬆動不一的情形)
一日工作
與一日生活
在購入MacBook Pro 14前,早已領教過廠商的MacBook Air M1超強大的續航力,雖然本業並不是影像工作者,第一次捨棄帶著平常使用的ThinkPad,將MacBook Pro 14帶到到公司查個資料或想偷懶時上網查資料、傳訊息;因為辦公室的桌上剛好也沒有準備usb-c的充電線,也就測試它的續航能耐。將近10小時的時間後,下班前竟然還有50%的電量,甚至到了晚上查資料、看一些YT影片,睡前 (10點就睡了) 還有30%的電力,實在是能滿足文書使用情境。
回歸一般生活,雖然MacBook Pro 14在去A13後就不在我身邊了,因為這次購買的主要因素是取代原本我寄放在他那裡的末代光碟機的MacBook Pro,也就看著他在床上安裝著程式軟體、播放音樂或影片,完全改變了原本的使用習慣,甚至可以取代桌機 (前提是不玩遊戲) 。為了模擬Work From Home的用情境,除了使用微軟Remote Desktop與Google的遠端桌面,也搭配VPN使用,也是使用新的MacBook Pro後才知道微軟重新做了一個遠端桌面的App,使用介面比以往好看許多,在視窗縮放也比較沒有問題;但在Google遠端桌面上就沒有那麼好用,除了字體真的非常小,縮放的倍率似乎就算拉到最大也是看得不是很清楚。
必須要有Apple Care
回想2012年購買末代光碟機的MacBook Pro 13,原以為整體機構已是成熟的產品,應該可以讓我直接用到退役而不買Apple Care (當時也只是大學生沒有其他預算),但也沒想到到了第二年就遇到內顯燒掉的問題,只好求助民間維修名店處理,甚至在前年臨危受命擔任公司尾牙幹事,又用了那臺筆電進行影片剪輯,過程中遇到各種的閃退、螢幕閃爍與多國語言重啟,甚至直接無法找到卷宗,真的覺得它真的被我操壞了。而後續的MacBook也沒有好命到哪裡去,除了同年份首次採用Retina螢幕的MacBook Pro發生鍍膜脫落現象,後續更是有蝶式鍵盤的黑歷史,就算沒有爆炸性殺傷力 (?) 也是造成名譽受損,接下來更是有了Touch Bar的實用性問題,甚至還多了一項硬體損壞的風險,直到今日被我發現鍵盤按鍵不紮實的情形,真的必須買Apple Care 3年保固才能讓我稍微安心,至少蘋果的出保應該是比ThinkPad好多了。
庫克快完成的拼圖
最近剛好在回顧一些賈伯斯以前發表PowerPC與Intel時代的Mac系列產品,真的好希望能擁有12吋PowerPC Mac的復刻,但想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就算想要收一臺二手也很不實際。庫克接手後的Mac生態也如同iPhone一樣有了很多的轉變,儘管不是全部的改變都以成功收場,甚至造成了很多愛用者的離去。M1晶片系列打破了既有的ARM架構印象,更在發表MacBook Pro 14/16後也有出現更強的M1 Pro/Max,最後一哩路也幾乎是完成了,也是非常期待未來的Mac生態還能變出什麼花樣。
最後附上與MacBook Pro 13" mid 2012的比較:
Buikit
202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