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高山開發史
高山交通
清代的高山開發基本上用寥寥無幾,當然這也是因為清朝對高山地區原住民幾乎沒有掌控力,一直到牡丹社事件之後,官方才重視此問題,實行「開山撫番」的政策,並且開闢了橫貫中央山脈的道路,分別為崑崙岰古道(1874)、八通關古道(1875)、三條崙古道(1882)、關門古道(1886),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與交通聯絡,然而這付出了不少代價,撫番變成「剿番」,漢化政策引起原住民反彈,使官民衝突擴大,甚至連帶影響東部的原住民,也發生大規模衝突的事變,而且官民衝突的情況在臺灣1885年建省後更加嚴重,官府也加大力道清剿,但最終獲得的結果依然沒有很好,且勞民傷財,原住民亦受到不小的死傷。
進入日治時代以後,日本對於高山的開發是最先以道路為主,為了將臺灣全數的山區原住民控制,在全臺山區開闢數條警備道與越嶺道或是修建清代山路,不過有不少道路成為了當今臺灣橫貫公路的雛形,例如合歡越嶺道路、大甲溪警備道與中橫公路部分重疊,關山越嶺道與南橫公路部分重疊,角板山三星警備道與北橫公路部分重疊。不過這些道路大多並非一開始就可讓汽車通行,要讓汽車可通行,需要到戰後的國民黨政府時期,在榮民的開闢下,這些橫貫公路才可全線通車,而後來也有不少榮民就直接被安置於此,並促進福壽山農場、武陵農場、清境農場這些高山農場的開發,但也成為清境觀光業過度開發的始肇。
然而在隨著臺灣人口、經濟成長,開始不滿足原有的橫貫公路,計畫新闢三條橫貫公路,也就是新北橫、新中橫、新南橫,甚至還有南橫高速公路、中橫快速公路、中橫鐵路的出現,不過在環保意識抬頭與過度開發的情形日益嚴重,以及路線的新建困難度過高,最後也都一一擱置,新中橫也僅有往阿里山路段開通,並無橫貫中央山脈。而這也讓「人定勝天」的思維逐漸退去,加上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導致中橫、南橫公路中斷至今尚未修復,對於長達百年的高山交通建設亦是重重一擊。
高山林業
日治時代與清治時代最為不同的就是開始對於高山地區進行開發,山區情勢逐漸穩定之後,自1912年以後,日本便開始開發山區資源,開闢了數個林場,阿里山林場(1912)、太平山林場(1915)、八仙山林場(1916)、木瓜山林場(1918)、大安山林場(1918)、林田山林場(1919)、望鄉山林場(1933)、竹東林場(1940),並為了運送木材、器具、人員等,鋪設數條森林鐵路,阿里山森林鐵道(1912)、八仙山森林鐵道(1917)、羅東森林鐵路(1924)、哈崙山地鐵道(1930)、林田山森林鐵道(1939)、嵐山山地鐵道(1943)。不過因為森林鐵路的建造成本與維護成本高,因此基本上大部分都會藉由索道輔助,小型林場也沒有必要與能力建設森林鐵路,戰後森林鐵路也逐漸隨著林場消失,現今也只剩下最初的阿里山林鐵依然行駛。
而在戰後接手林業事業的國民黨政府對於林業的開發與日治時代比幾乎是完全不同的方式,在日治時代林業以「擇伐」的方式砍伐,並藉由懸空吊運運送,這降低了對於森林的傷害,但在戰後的方式卻是直接全部砍光光,並且採用美國的「林道」概念,開闢林道分布於山區各個角落,以利汽車運送,雖然取代昂貴的森林鐵路,降低了開發成本,但也造成山區的濫伐與生態問題,以南投的丹大林區為例,短短20年就讓原始森林幾乎消失,砍伐後的土地則直接用以果園、菜園的違法使用,事後林務局花了28年才收回開墾區,而森林復育至少還要再花費20年的時間。除此之外過去開闢超過三千公里長的林道也成為山老鼠盜伐的交通路線,過去的問題仍影響著現在。
臺電與高山
這塊個人不甚了解,所以簡略概述。
自日治時代以來,臺電便開始在高山地區的溪流建立攔河堰、水庫,並用以發電,1934年為配合日月潭水力發電的工程,因此建造武界壩,成為臺電再高山建設的濫觴,在二戰期間,臺電亦在花蓮山區建造數個發電廠,例如現今仍然運作的初英機組、清流機組、溪口機組,且完成了奧萬大壩、桂山壩等攔河堰,而霧社水庫則擱置1960年才完工。
另外在1920年日本就提出了大甲溪水力發電計畫,建立從下游到上游一連串的水力發電工程,從1935年開始探勘,1939年開始施工,在戰後政府延續原計畫,陸續建造谷關、德基、石岡壩等水庫與攔河堰,完成大甲溪水力發電計畫。
而戰後臺電繼續擴大水力發電的建設,甚至還與公路建設有所牽涉,如1951年鋪設維持東西部供電穩定的舊東西輸電線保線路便是利用能高越嶺道,而為維護能高道路,在1978年興建天長隧道、五甲隧道,只是不久即因天災破壞無法修復,也讓當初的中橫公路選線時放棄能高道路的路線。此外為維護山區電廠亦開闢不少道路,如2014年落成的青山分廠對外聯通隧道,而這不只是作為臺8臨37線便道中斷時的臺電替代道路,還是全臺第三長的車行隧道。
筆記用年表
1874年崑崙岰古道
1875年八通關古道
1882年三條崙古道
1886年關門古道?
1912年阿里山林場、阿里山森林鐵道
1914年能高越嶺警備道路
1915年太平山林場
1916年八仙山林場、角板山三星警備道、六龜警備道
1917年八仙山森林鐵道
1918年木瓜山林場、大安山林場、初音奇萊橫斷道路
1919年林田山林場、比亞豪山道
1921年埤亞南越嶺警備道、八通關越道路、霞喀羅警備道路、薩克亞金警備道路
1922年鹿場連嶺警備道路
1924年羅東森林鐵路
1927年卑南山越道路
1929年寒溪金洋道路
1930年哈崙山地鐵道
1931年關山越嶺道、萬大霧社道路、見晴農場?
1933年望鄉山林場
1934年合歡越道路、武界壩
1935年內本鹿越嶺道、內灣秀鑾道路
1937年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
1939年林田山森林鐵道、清水機組
1940年竹東林場
1941年桂山壩、初英機組、清流機組、溪口機組
1943年嵐山山地鐵道、水簾壩、銅門機組、奧萬大壩
1944年立霧發電廠
1945年知本越嶺道
1947年阿玉壩
1951年東西輸電線保線路
1953年大雪山林場
1954年羅好壩、溪畔壩
1957年梨山榮民農場
1956年天輪壩
1958年 丹大林區
1959年棲蘭山林場、龍溪壩、龍澗機組
1960年中橫公路、霧社水庫
1961年谷關水庫、博望新村 壽亭新村
1963年武陵榮民農場
1964年石門水庫
1966年北橫公路
1965年榕樹機組、梨山賓館
1969年榮光新村
1970年青山壩
1972年南橫公路
1974年德基水庫
1977年巴陵壩、定遠新村
1982年阿里山公路
1984年奇萊引水隧道、溪畔發電廠、水簾機組
1985年玉山國家公園、木瓜壩、龍溪機組
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
1987年卑南上圳攔河堰
1988年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1991年雪霸國家公園
1995年牡丹水庫
1998年馬鞍壩
2011年松林攔河堰、南溪壩、碧海機組
參考資料
紅檜、水鹿與獵人
公路邦
我們的島【穿梭島嶼20年 山林篇】丹大之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