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左膠聖經

爆炸哥布林 | 2021-11-29 08:35:50 | 巴幣 1010 | 人氣 265

《我們與惡的距離》,呃一部左膠聖經,目前看到第一回,開四倍速才能嚥下去。

差不多前些年什麼殺警、殺童的事件中要是突然跑出一票人出來替犯人爭取無罪的,大多都會引用本片的內容或者乾脆推廣本片。

這算正面宣傳或正好相反我就不說了,我們只要知道的是,如今很多人冷靜下來,會發現本片雖然有內容,卻是給臺灣人特別愛吃的濫情元素給填塞到一個不堪入目的地步。

比方說本片特別屌的地方在於殺人事件的詳細過程其實是沒有演的,至少第一集沒有,因為焦點得放在加害者家屬那邊。

眼看那個爸爸傷心難過然後自甘墮落到小孩得要換個家庭等等,呈現出的不只是他們可憐,還有另一種更可惡且陰險的算計在其中,就是尋常老百姓可惡、鄉民該死,難怪這樣缺乏愛的環境會導致隨機殺人事件等等。

這當然不是一句人話,我也不可能支持,但差不多兩年前甚至三年前,幾套差不多內容的照樣造句在網路上特別流行。臺灣在種族方面的矛盾在最近二十年十分有限,但只要談到是否歧視精神障礙等方面的問題,一票沒有醫學常識更沒有研究過法律的人就開始想像說人只要夠瘋那就一定不壞,只要把夠多的可憐人當柴薪燒就一定能夠救一個變態狂。

再加上臺灣人普遍有把社會當馬戲團看的心態,只要殺人的看起來好像有點酷,背後還有段故事,就很難繼續克制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以前上流美是因為小孩餓到跑去賣場偷吃東西結果卻是給大家把她送去演藝圈混,跟以前日本一個吃人的也跑去演A片一樣。

抱歉扯遠,我的意思是,一票本來就左無極限可能看不到一半就對受害者家屬恨之入骨,覺得他們家的誰誰誰死不足惜,因為片中目前看來耍流氓的都是受害者家屬,講話難聽的也是受害者家屬,因此左看右看,可憐的好像只剩下加害者家屬。

至於兇嫌這邊還是一團謎,他怎麼想怎麼變成這樣槍哪邊來的我猜可能不會說得太詳細,本片的焦點一直都在情緒與社會現象上,譴責的就是媒體和網路使用者。儘管態度還算中性好了,明顯也是投左膠所好的東東,也差不多是左撈中比較有點行動力和藝術價值的。

只要一票觀眾開始覺得「受害者家屬該給千刀萬剮」,並開始想像
「為什麼不能給隨機殺人犯更多生存空間,就當是這個社會活該受點教訓」,那也算是消化到本片的精華了。

本片還有一個隱藏設定,就是臺灣本來就槍擊案少,犯罪率也低,相關原因除了法律限制之外還有電玩等室內高度沉浸式娛樂的推行帶來的正面效果,但左膠把這些都變成他們的武器,好像社會和諧是他們帶來的,媒體報導殺人案是媒體壞壞、觀眾嗜血等等。

寫到這裡我真的是想吐了,也就防疫期間讓這些該死的歪風能夠打折再打折,畢竟有更多的社會事件顯示加害者家屬並沒有那麼無辜或可憐,且社工能提出的社會案件其實遠比假文青在咖啡廳內拼湊出的劇本還要複雜且真實,而一件又一件給加害者太多機會的例子也可能帶來更多受害者,許多非營利組織的嘴臉還有夠難看。

這不是死刑不死刑的問題其實,而是當初這套新型態的和平主義與人權思想就算不是由外部輸入,也鐵定給希望臺灣社會就因此內鬨不斷的人帶來許多好處。

我對這種強調情緒又看似柔軟的噁爛東西向來有戒心,如今親自目睹還真是嚇到屁屁毛都要掉了。唉我說句老實話,片子本身沒那麼邪惡,可能只是一票支持者沒幹什麼好事,問題是《我的奮鬥》當初出來時也沒顯得太離譜,大不了有點不好閱讀而已。

所以不得不謹慎,且尤其要提醒自己,不要因為想法比較新又比較好聽就輕易上當,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被誰利用,又或者是被推向什麼方向。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