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志》華北史/塞北史/東北史:冀?陝?甘?寧?綏?察?熱?蒙?遼?安史「萬里長城:長城的功能」
(部分擷取,欲觀全文請點開以上連結)
中國的北方,自古以來,就有遊牧民族活動的大草原,歷史上有名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在這片大地上活躍過。
(略)
※《民國志》補充:
有關我國遷臺前行政區劃的「塞北」一詞,塞即「邊塞」、「要塞」,在此所指相當於今日的明長城。而以此為界,以北部分已出邊塞,故名塞北。偶爾會與「塞外」一同使用。
清朝時的塞北大約是漠南蒙古(相當於我方遷臺前的寧夏北部、綏遠、察哈爾、熱河,也就是今日中共下的內蒙古自治區)、漠北蒙古、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相當於我方遷臺前的蒙古地方,即外蒙古,今日漠北蒙古、科布多歸蒙古國,唐努烏梁海則多歸俄羅斯圖瓦共和國)、阿拉善盟(我方原歸寧夏北部,現今被中共歸入內蒙古自治區)等以蒙古人居住為主的地理區域。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至今,大致承繼用來做為地理劃分的區域。我方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蒙古國)政權期間,塞北用以代指其他寧、綏、察、熱等四省。
我方中央政府遷臺後,塞北的區劃方式與概念仍在地理教科書上繼續使用,直至民國79年(1990)代教改開始及教科書開放後,為順應現實劃分,臺灣學校教科書今已棄用,但地理位置劃分和大陸不同。如今「塞北」名詞相對罕用。
即使如此,在學術自由下,「塞北」也並非禁語不得使用,本站基於尊重《中華民國憲法》(領土仍及於大陸地區)及遷臺前我方區劃,仍會使用「塞北」一詞,同時符合現實考量,會多做註解(就如補充的第二段那樣),並凸顯當年在中華民國治下的中共違憲擅自更動行政區劃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