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補給無論是在古代或是現代戰爭中都十分的重要,一旦補給被切斷,就算是虎狼之師,一樣會變成組上魚肉任人宰割。
而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要運輸糧食到前線戰場更是困難,所以我們可以看歷代每當大規模戰爭結束後,往往就會造成國庫空虛民怨四起,但這些軍隊難到平日不吃飯嗎,為什麼一遇到戰事就會發生缺糧的狀況呢?
在古代作戰時軍隊要開赴前線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在開赴戰場的同時隨身攜帶的錙重有限,就算有當地城市的供應但還是會有耗盡的一刻,這時就必須由後方來提供補給,在宋朝時期要供給10萬的軍隊的所需,就必須要有30萬的民夫運糧。這也意味著原本可以從事生產30萬的勞動力現在只會消耗的狀態。
由於路途遙遠,龐大的運輸部隊邊吃邊運,運到前線可能只剩下一半的數量,但這一半還不是全數給前線的將士,因為要再留大部分給運輸部隊回程用。往往20石的糧食真正給將士的不到1石,剛剛提到的運糧成本20:1還是在平地運輸方便的狀況,若是路途更遠或是地形氣候不佳時可能會出現100:1或更高的運輸成本。
也難怪孫子兵法《始計篇》有云:打不贏就不要打;《作戰篇》也提到即便打得贏,但打不起也不要打,這就是因為要考慮到戰爭的成本。因為打仗就是打錢糧,再有錢都不夠打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