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恐有劇透,請閱覽者注意
當治療者的職業道德受到挑戰──《最好別想起》
「有些壞人,其實只是『壞掉的人』,在成為壞人以前,他們早已被弄壞了……」──《初戀》
原作:溫蒂?沃克〈Wendy Walker〉
翻譯:蘇雅薇
版本:繁體中文
分級:普遍級
相關標籤:犯罪、心理、記憶歸還
??內容簡介
我們會完成這套治療,妳會想起那天晚上的每一件事,
我們會安葬所有的鬼魂,然後妳就能繼續過妳的人生。
那晚,十七歲的珍妮?克拉瑪在林中遭人強暴。
她什麼都不記得了。不是因為創傷後癥候群,而是她的記憶被洗掉了。當珍妮被送到醫院,她的母親無視他人勸阻,執意讓她接受一種特殊療法,抹去可怕的記憶。然而忘記事件的珍妮並沒有恢復原樣。她被噩夢糾纏一度自殺。她一點也不感謝這個療程,她想把記憶找回來。
所以她來找我。也許讓她想起這些事很殘酷,一意孤行也可能導致難以挽回的後果。但這整件事是如此不公、我心中的怒火猛烈無比。所以無論你問我幾次,我都會說――
我非常樂意把這場駭人噩夢還給珍妮。
(以上摘自博客來簡介)
書名:初戀(ファーストラヴ)
原作:島本理生〈しまもと りお〉
翻譯:楊明綺
版本:繁體中文
分級:普遍級
相關標籤:犯罪、心理、記憶歸還
??內容簡介
某個夏日午後,全身沾滿血跡、走在河岸邊的女大學生聖山環菜,被警方逮捕了。
警方調查發現,她在主播面試完後,拿著事前準備好的菜刀,順路到父親工作的藝術學校,刺殺了身為知名畫家的父親。因為她的外貌姣好,加上被逮捕後拋下的一句:「你們自己去查出我的殺人動機。」使得媒體不斷渲染報導,為何前途光明的女兒會殺害了父親?為何連她自己都不明白原因?同時,臨床心理師真壁由紀受出版社委託,計畫將聖山環菜的故事撰寫成書,因而開始研究這起事件。一個狐媚般的女孩、感情關係複雜……
當周遭人物對環菜的可疑處指證歷歷時,由紀卻發現,在環菜身上有塊缺失的關鍵記憶。若找到記憶中那段初戀,是否就能解開殺父的原因?
(以上摘自博客來簡介)
??貓的感想
兩本書的重點敘事角之職業,都與心理醫療有關,故感想一起闡述。
當下讀完這兩本書,內心沒太大波瀾,反倒感覺和書名及摘錄所表現的內容,與自己認知出現了稍大落差。如果說懸疑精采度,《最好別想起》勝好幾籌,但整體溫暖調性《初戀》更為溫柔些,兩本都有各自的優缺,稍微筆記如下:
《最好別想起》一書的故事是關於協助「案件被害人將被強制喪失的記憶還回,並從中觀察家屬間處理問題的態度,以及能查緝真兇的關鍵線索。」相反的《初戀》是討論「案件加害人之所以加害的動機,溯及既往家庭教育的影響,及其後身為曾經被害人的加害人,應當如何尋求幫助」。
從簡介說明能看得出來被害人的珍妮,從故事一開始就發生了不幸,進而接受心理醫生幫助。讀者將透過醫生與珍妮及家屬的部分對談,還有醫生本人整理過的訊息梗概,來理解克拉瑪家庭面對艱難困境的態度、彼此相處間的矛盾和他們最終希望如何解決。情節刺激,其中我印象較深刻的是,心理醫生源於自私心態而動搖了職業道德。
這如是一般推理警探故事,多半從第三人轉手得知「某醫生居然違背本職。」或當事人事後口述概要。比較少見地看著第一人稱視角,醫生在過程又掙扎又說服自己泯滅良心。很壞地想著覺得頗有意思,同時也想看這人的最終選擇,值不值得欽佩(你)。
這本缺點是,由於都在轉述案件被害人及其他諮詢內容,變成如幾個書評說的「讀者總拿到二手資料。」因為都是二手,加上醫生中途在玩個人心理戰,不知不覺中故事的公信力隨之緩慢下降。就是最後抽絲剝繭知道了兇手,也有一點覺得「命定好的,你說的算」這種感覺。
關於《初戀》。宮部美幸會讚言,也是因為這本屬於社會派推理小說的緣故吧,目前看過宮部的幾部作品覺得她對這派很愛不釋手。而且看完會容易明白為何她會喜歡,如果讀過宮部《樂園》這部作品的話(對,想到了她在前言還後記提過,她希望在社會黑暗的泥土裡,挖掘出溫柔的種子,我覺得這本傳達氛圍很類似)。本作推理成分頗低,即使是推理兇手的動機和成因,明白後讀者最好能夠多切換不同人視角,用多些同理心去思考當事人處境。
《初戀》裡體現了另一種不容易發現的家庭暴力。說不容易發現,是指「不容易被當一回事」。世界上有多少家庭暴力、言語暴力和性暴力源自於「不被當一回事」?很多這種行為施予者的藉口都是「禁不起開玩笑」。當然該本內容沒直白用上這藉口,只是雙親選擇了用其他暴力方式處理。
故事接近2/3段落,加害人聖山環菜視為初戀情人的小泉裕二接受採訪時,編輯衝著他質問的一段話令我略為爽快。大意是當年因為家庭環境關係,無形中只學會討好冷酷雙親的加害人,對適時幫助她一把的小泉裕二發展出了「自己其實並不明白的情感」,然而小學生的環菜愛上大學生的裕二更多可能是懵懂無知及錯愛。不過小泉的說法是加害人和他,某個雪夜寒冷的互相靠緊被窩裡,於是情投意合地發生了關係。
「如果當真覺得環菜當時是因為耐不住寂寞很纏人,為什麼你還要做下去,其實你心裡也有『想往那樣情況發展』的意圖吧?」
罵的好,編輯先生。
「利用這些少女對於愛的渴望,成全了這個世界大人們的慾望,要真說是這些女生傻,那這些深知遊戲規則的成人難道就不卑劣嗎?」
引用博客來讀者RING的感想。寫得很好。
兩本書乍看相似又不相似,卻同時表達了一件很重要的要旨。
「唯有真正對傷痛與疑懼釋懷,才能從再三綑綁的束縛中獲得解脫。」不光是嚴重問題,哪怕是覺得小題大作或不起眼的芝麻綠豆,有時候以為隱藏這些瑣碎,便眼不見為淨,導致它們如夢魘般,始終伺機等待自己最脆弱的時刻,發動攻擊。
是說它們故事分明毫不相干,出版時間也差兩年,也不是同時購買,卻意外地同一時間點發現了它們躺在書架上,安靜等我拿起來閱讀。最近從這兩本衍生想到應該找與『加害者家屬』相關,以及高敏感族群的書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