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恐有劇透,請閱覽者注意。
「我以為的妳不再是妳。」原來信任感一旦毀滅,一生將瓦解於猜忌和空虛。
書名:睡在豌豆上〈豆の上で眠る〉
作者: 湊佳苗〈湊かなえ〉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春天
版本:繁體中文
分級:普遍級
相關標籤:姊妹、無法形容的不對勁、安徒生童話《豌豆公主》、我以為的妳不再是妳
內容簡介
十三年前,小學一年級的夏天,
萬佑子失蹤了,我的幸福時光也隨之結束──那天下午,我和就讀三年級的姊姊萬佑子在神社後面用紙箱搭起小房子,還買了果醬冰杯一起吃。可是說要先回去的萬佑子最後並沒有到家。隨著時間過去,警方束手無策,而媽媽變成了時常四處尋找可疑嫌犯的怪女人。「如果那天我和萬佑子一起回家就好了」這樣的念頭不停地折磨著我,我無時無刻都這麼想著,但這世上並沒有如果……
萬佑子失蹤兩年後,有人在神社前發現了一名女孩。當所有人都因尋回姊姊而激動興奮不已時,我卻無法承認那名女孩是曾經為我唸過《豌豆公主》故事的萬佑子。就像童話《豌豆公主》的那顆豌豆帶來怪異的感覺,那女孩──不,我的姊姊──有些不對勁。
就是不對勁。
十三年後,我在車站月臺上見到了兩個女孩,
我認出一個是姊姊,另一個是──萬佑子。
到底,歷劫歸來家人身邊的是不是姊姊?
如今站在我眼前的女孩,又是什麼人?
睡在豌豆上的異樣感,帶著重重疑惑逐漸把我吞噬……
貓的感想
這本書必須重讀兩次,而且間隔時間要久一點。原因很簡單,這本第一遍會給人『格局好像不夠大』的印象,但間隔幾許時日再讀第二遍,印象大多會塗改成『格局雖然不大,角色間的相處行為卻令人刻骨銘心』。
以我的觀點來看湊佳苗是個重過程>結局的作者。自從《告白》奪得《週刊文春推理小說賞10》後,發現她陸續出版的《母性》及《睡在豌豆上》這些作品不太常聽到有人提起,當年此書出版的時候還瞄到『覺得劇情沒有突破性』的評論。是的,後續這些作品確實不如《告白》來得令人震驚轟動,然而提到的人性心理議題卻可以說挺前衛。
幾年前我曾在PTT看過有人提出「為什麼身為母親必須生孩子,不能因為討厭小孩不想生育嗎,難道就因為我是女生?」,那時湊佳苗探討《母性》的書早在許久前就已經出版,當然我在讀過後認為故事劇情描寫人性糾結的觀察上雖然有趣細膩,然而也確實因為結尾倉促令故事顯得虎頭蛇尾(幾乎每本書都會有讀者提出來詬病的常態問題),連《睡在豌豆上》也有類似的感覺。不過習慣湊佳苗寫作手法就明白她的著重過程>結局太多,或者可以理解成「湊佳苗藉由類似長篇版寓言的段落故事去反映心理晦暗面。」如此似乎就能接受她寫得落落長,卻總是格局越到尾端越不夠力的內容。
角色塑造方面,湊佳苗總是將每個角色描寫得具有各自特色及個性,卻一點也無法令人喜歡,沒有一個角色真正令人喜歡。即使是讀者自願站在某角色立場去拆解問題,也只限於那個情景當下而已。即使是這回的姊妹檔萬佑子與結衣子,及其背後的家庭成員,我也沒辦法真心喜歡。
向下寫更多之前,先讓我們回到安徒生童話的《豌豆公主》。
「這故事有多少人聽過?」「大概幾乎沒人聽過吧。」
本貓也猜大概就跟故事裡面,妹妹結衣子將童話書拿給同學看時的反應雷同,她也發現沒有多少人聽過這故事。當初看到這段劇情,我暗自在內心拼命搖頭表示,自己是從小就知道這故事的那族群啊XDD。當時結衣子會選出這故事,乃因為這是萬佑子姊姊失蹤前,總喜歡讀給她聽的童年故事。
《豌豆公主》大意來看,故事中有個被大雨淋濕且穿著破爛的女孩打算借宿王宮裡,並宣稱自己是一名公主。該王宮的王后為了測試她有無說謊,便在十幾層床墊底下放了一顆碗豆,並邀請她入宮借宿一晚,而女孩馬上就察覺到了,也證明自己的公主身分。為什用豌豆作為測試,安徒生的故事裡描寫成,生來就住在王宮裡的公主,每夜睡在平坦舒服的羽絨被,如果能發覺造成背後有不適感的豌豆這麼一點問題,自然就是天生的公主。
因為此故事含意令許多讀者大惑不解,目前比較約定俗成的意涵大概是週轉在『人天生的特質,終究不會因為外在行為掩蓋』,彷彿豌豆公主依然能從天生身分去察覺羽絨被下有異,即便是王后等人對於公主初登場那副破爛外貌的質疑也無法掩蓋。從開頭到尾,這個童話對於湊佳苗劇情推演都有所呼應,然而湊佳苗與安徒生原作童話稍微有意義上解讀差異,那就是藏在被褥底下的豌豆除了用於測謊以外,實則還代表『尚未被揭露、那被隱瞞的事實』。可由此對照《豌豆公主》其他解讀。
列舉幾個橋段來表述我讀故事所認同的地方(以下非節錄文,是個人自行消化故事後的大意):
「結衣子,貓不見了,妳去找找看好嗎?」
從小妹妹結衣子就覺得自己和家裡格格不入,說不定自己才是被撿回來的。
媽媽比較疼愛姊姊萬佑子,她心知肚明。雖然媽媽並非對自己很差,可是姊姊一失蹤,媽媽連結衣子的安危都罔顧。利用尋找貓的藉口,竟然要結衣子到各個鄰居家裡偷看是否有萬佑子被綁架的痕跡。她還以為結衣子不知道,才讀小學三年級的結衣子早就看出這個企圖了。 失蹤兩年後,如今被尋獲的姊姊萬佑子回到身邊,妹妹結衣子照理說應該要感到開心,但依然還是感覺哪裡不對勁,連外公外婆也這麼認為。這個萬佑子和以前的萬佑子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呢?不,不應該這麼提問,會被爸爸媽媽責罵,她會被說沒有同情心,好不容易姊姊回家了,卻不肯接受她。既然爸媽他們說是那可能就是吧?結衣子還是覺得詭異。這個萬佑子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
當外公外婆提出作DNA鑑定的時候,結衣子不停地在心裡點頭表示贊成。正好可以解開這個疑問,就算現在回來的這個『姊姊』能夠清楚回答很多她們彼此才知道的小事,也不代表她就是萬佑子,可是為什麼媽媽會氣急敗壞地指責外公外婆狠心?難道她真正是萬佑子?原來這些都是結衣子心裡妄想嗎,只因為自己不能接受現在這個姊姊就是失蹤前的萬佑子。
結果後來發生的事情再再證明家裡每個人都說謊,還有誰會說真話?為什麼全都在欺騙結衣子?有所隱瞞有所欺騙,不知道真相難道就會比較好過?
故事裡除了結衣子之外,萬佑子本人也是個悲劇般的存在。從妹妹的生命中被抽離的日子裡直到回歸,原來自己一直以來都無法成為妹妹心目中原先的印象。無論做什麼努力還是得不到認同,即便中間陰錯陽差真的被妹妹察覺自己並非原先的姊姊,發生事故也非己所願,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得到認同。令人壓抑,孤獨致鬱。
早前就曾經提過小孩子的心靈世界比大人想像的複雜多了。比如自己正寫作的原創小說裡也確實反映過這件事。三歲以前尚可能還容易沒有明確記憶,然而故事女主角的結衣子當時已經小學三年級,意即九歲了,這年齡的孩子會真的不知道身邊發生的事情嗎,小孩並不是單純到完全不明白大人在悄悄做什麼,家庭身教為何重要,一點一滴都會在孩子心裡累聚堆疊痕跡,並逐步變成現在所看見的模樣。有時候大人用所謂『善意的謊言』想瞞天過海自以為保護孩子心靈,事實上或許只是在欺騙自己。
故事終末沒有說明後續,這個結局如湊佳苗一向給人貌似虎頭蛇尾的錯愕。儘管如此,就算發生這般悲劇,人生並非沒有機會重來。有的,只要不輕易死去,人生一直都有重新跌倒再站起來的機會。假若我們選擇逃避或者繼續被別人剝奪知道真相的權利,心靈就算再怎麼治療也無法得到徹底洗滌。正因為如此即使現實殘酷,也只有正面迎接學著治療創傷,才能夠真正痊癒並放下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