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臺灣,卻視而不見努力活著的人
在美國具爭議的川普當選成為總統後,許多種族歧視和性別身份的歧見突然呼之欲出。對於美國長期為人權平等付出努力的人,無疑是個重擊,也浮出美國長期隱藏於社會中的歧視行為。當遠洋一端的臺灣,準備看這世界強國迎來這場世紀笑話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忘了,臺灣對於許多人與職業的歧視從來就未曾消失。《做工的人》是長期在工地現場的工地主任林立青,透過自己眼下所知,寫下關於臺灣底層工人、移工、娼妓女子等故事,他們在臺灣窘境和不友善的對待,我們從來不曾在意,只透過新聞媒體和報章雜誌錯誤百出的報導,略略知道這群被我們視而不見的臺灣工人。臺灣的平權尊重還要慢上多少時間才會正式開始
長期以來臺灣這塊土地有著不願面對的真相,與不被知曉的真相。我們不斷的停留在前人創造出來的經濟奇蹟之夢,與努力就有回報的幻想中。好似很多事情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被掩蓋與忽略,種種的不了解與根深蒂固的偏見,造就上一代的分裂,而我們這些下一代,或下下代的人,是要繼續走回頭路,還是隨著時代逐漸的去了解生活文化不同的彼此,而非是非我族類者死。臺灣,一個生在世界未被承認的島國,我們是否更能了解一個弱勢族群的發生。
閱讀是一個快速了解你所不知事物的一種方式,我雖然不是常閱讀的人,頂多只是把看書這檔事當成消遣。在看小說漫畫消遣的同時,也讀過幾本不太一樣的書:講述同志老後生活的《彩虹熟年巴士》、基隆港勞工苦樂的《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世代御宅族不同的《阿宅!你已經死了》等,我認為這些書裡面有許多讓人驚訝的事情,因為有一些你認為自己知道的事情,在透過實際文字和當事者的敘述後,往往你會發現,自己腦袋所認知的事物有多麼偏頗。
我們這世代,是個網路飛騰的時代,透過網路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許多事情正在發生,一起公開譴責這不公不義之事。而就像《做工的人》書中所敘,為什麼會有許多網民樂於在網上打嘴砲,因為嘴砲不用錢,嘴砲沒有成本,也是底層人士唯一可以發洩對這不平衡的臺灣社會發聲的管道。一種喧囂的寂寞,不止在我們這世代,也在各行各業。而就像華航空姐的怒吼,或是同志上街頭抗爭婚權一樣,《做工的人》是用文字代替吼聲,宣洩最真實的做工人生。
「你不好好讀書,以後只能做工。」這句話在我小時候耳熟能詳,只要是學校老師幾乎都說過這句,好似成為勞動者是如何不光彩或失敗之事。臺灣社會並不是只有讀書份子構成,如果每張建築圖沒有這些粗工、水泥工等工人作業,大樓又何能聳立在此處。《做工的人》一書透過作者監工下,以各種在工地工作;藉由工地圈子生活之人他們的生活、消遣、與家庭背景等,讓讀者更能貼近,這些流著汗水,在烈日下赤身,在寒冬中賣命的勞工族群。
《做工的人》裡面的編排,先從工地裡頭的「人」讓讀者熟悉,例如年輕的八家將青年、工地外勞與大嬸、更生人老大哥等,之後章節才開始敘述他們一天或一生。書裡圍著許多議題探討:工人為何久病不就醫?工地通常會接到什麼警察罰單?工地女孩為何願意跟著工人一輩子?現在工地真的好賺?許多故事從此開始,而在最後章節則是敘述圍繞工地圈子的勞動者:建商看板人、檳榔西施、性工作者與茶室,句句寫出臺灣階級文化與研究學者不同視角的觀察。
這本書不同於研究論文,用詞也相當平民化,可以抓住一般研究人員看不見的深處,也知曉一些工人背後不想讓人知道的心理故事。身為監工的作者,挖掘出這些故事,也知曉這些被臺灣貶至底層勞動者的苦處。當然社會是無情的,每個人走的路不同。但對於勤奮工作並且努力活著的人的歧視,只因他的身分是工人,這點卻是讓人心寒。臺灣缺少尊重專業的素養,並且連尊嚴都會用金錢多寡去衡量,笑貧笑娼,而《做工的人》只是世代對於社會態度轉變的第一步。
書中不斷的重複關於工人或一個人的尊重與尊嚴,工作不分貴賤,世界本來就是由多種職業合力組成,缺一不可。作者寫著一段話作為書的總結:「如果我們判斷人的標準,是用刻苦,是用勤奮,是用力爭上游的努力和對於生活的認真,去決定一個人的品格,那我們不可能看不出來他們值得擁有尊敬。我們既然知道以一個人的經濟條件去斷定其社會階級以及地位是錯的,並且深惡譴責,那又為什麼不改變對他們的看法呢?」
因為說不出口,所以寫下來。期許臺灣社會的勞工都能有尊嚴的活著。
在美國具爭議的川普當選成為總統後,許多種族歧視和性別身份的歧見突然呼之欲出。對於美國長期為人權平等付出努力的人,無疑是個重擊,也浮出美國長期隱藏於社會中的歧視行為。當遠洋一端的臺灣,準備看這世界強國迎來這場世紀笑話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忘了,臺灣對於許多人與職業的歧視從來就未曾消失。《做工的人》是長期在工地現場的工地主任林立青,透過自己眼下所知,寫下關於臺灣底層工人、移工、娼妓女子等故事,他們在臺灣窘境和不友善的對待,我們從來不曾在意,只透過新聞媒體和報章雜誌錯誤百出的報導,略略知道這群被我們視而不見的臺灣工人。臺灣的平權尊重還要慢上多少時間才會正式開始
長期以來臺灣這塊土地有著不願面對的真相,與不被知曉的真相。我們不斷的停留在前人創造出來的經濟奇蹟之夢,與努力就有回報的幻想中。好似很多事情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被掩蓋與忽略,種種的不了解與根深蒂固的偏見,造就上一代的分裂,而我們這些下一代,或下下代的人,是要繼續走回頭路,還是隨著時代逐漸的去了解生活文化不同的彼此,而非是非我族類者死。臺灣,一個生在世界未被承認的島國,我們是否更能了解一個弱勢族群的發生。
閱讀是一個快速了解你所不知事物的一種方式,我雖然不是常閱讀的人,頂多只是把看書這檔事當成消遣。在看小說漫畫消遣的同時,也讀過幾本不太一樣的書:講述同志老後生活的《彩虹熟年巴士》、基隆港勞工苦樂的《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世代御宅族不同的《阿宅!你已經死了》等,我認為這些書裡面有許多讓人驚訝的事情,因為有一些你認為自己知道的事情,在透過實際文字和當事者的敘述後,往往你會發現,自己腦袋所認知的事物有多麼偏頗。
我們這世代,是個網路飛騰的時代,透過網路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許多事情正在發生,一起公開譴責這不公不義之事。而就像《做工的人》書中所敘,為什麼會有許多網民樂於在網上打嘴砲,因為嘴砲不用錢,嘴砲沒有成本,也是底層人士唯一可以發洩對這不平衡的臺灣社會發聲的管道。一種喧囂的寂寞,不止在我們這世代,也在各行各業。而就像華航空姐的怒吼,或是同志上街頭抗爭婚權一樣,《做工的人》是用文字代替吼聲,宣洩最真實的做工人生。
「你不好好讀書,以後只能做工。」這句話在我小時候耳熟能詳,只要是學校老師幾乎都說過這句,好似成為勞動者是如何不光彩或失敗之事。臺灣社會並不是只有讀書份子構成,如果每張建築圖沒有這些粗工、水泥工等工人作業,大樓又何能聳立在此處。《做工的人》一書透過作者監工下,以各種在工地工作;藉由工地圈子生活之人他們的生活、消遣、與家庭背景等,讓讀者更能貼近,這些流著汗水,在烈日下赤身,在寒冬中賣命的勞工族群。
《做工的人》裡面的編排,先從工地裡頭的「人」讓讀者熟悉,例如年輕的八家將青年、工地外勞與大嬸、更生人老大哥等,之後章節才開始敘述他們一天或一生。書裡圍著許多議題探討:工人為何久病不就醫?工地通常會接到什麼警察罰單?工地女孩為何願意跟著工人一輩子?現在工地真的好賺?許多故事從此開始,而在最後章節則是敘述圍繞工地圈子的勞動者:建商看板人、檳榔西施、性工作者與茶室,句句寫出臺灣階級文化與研究學者不同視角的觀察。
這本書不同於研究論文,用詞也相當平民化,可以抓住一般研究人員看不見的深處,也知曉一些工人背後不想讓人知道的心理故事。身為監工的作者,挖掘出這些故事,也知曉這些被臺灣貶至底層勞動者的苦處。當然社會是無情的,每個人走的路不同。但對於勤奮工作並且努力活著的人的歧視,只因他的身分是工人,這點卻是讓人心寒。臺灣缺少尊重專業的素養,並且連尊嚴都會用金錢多寡去衡量,笑貧笑娼,而《做工的人》只是世代對於社會態度轉變的第一步。
書中不斷的重複關於工人或一個人的尊重與尊嚴,工作不分貴賤,世界本來就是由多種職業合力組成,缺一不可。作者寫著一段話作為書的總結:「如果我們判斷人的標準,是用刻苦,是用勤奮,是用力爭上游的努力和對於生活的認真,去決定一個人的品格,那我們不可能看不出來他們值得擁有尊敬。我們既然知道以一個人的經濟條件去斷定其社會階級以及地位是錯的,並且深惡譴責,那又為什麼不改變對他們的看法呢?」
因為說不出口,所以寫下來。期許臺灣社會的勞工都能有尊嚴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