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巴哈姆特或各種網站論壇的留言看到好甲,或是甲甲的發言。一般大家都把這類型的發言當成一句玩笑話。例如:這動畫好甲,而到底甲甲這種稱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而甲這字到底對於,對方會有怎樣的感覺。來做一個簡單的雜談探討:
甲甲,第一次出現於二零零八年的PTT討論版,泛指男同性戀與男男相關的事物和人物。主要是因為臺語的同志念作"甲"與英文的男同性戀者的"Gay",音譯相同,故轉換成甲字代替。而最早甲甲一詞其實不是泛指同性戀,而是指職棒選手陳元甲,因為球場有趣的表現被PTT棒球版的網友戲稱甲甲,直到陳元甲涉及假球案後,這個詞類才鮮少出現。但取而代之的是網路PTT的另一場戰役中,甲甲這個詞類才被廣泛使用。
二零零九年,臺灣最大的討論版PTT發生了所謂西甲大戰。也就是所謂的性版和甲版之間因為是否可以在性版上談同性戀性事,而彼此筆戰的事件。雖然只是單純的論壇裏頭彼此認知不合的論戰,但也因為這點讓甲這個詞在PTT和網路上爆紅,而變得大家都普遍使用,也就漸漸在各方論壇中被網友所使用。直到現在好甲或甲甲的,已經成為臺灣網路的隨處口見的用語。
那麼甲甲到底是否對同性戀族群帶有貶抑?
這邊以歷史上二十世紀初「酷兒」一詞做為案例。「酷兒」一詞為英文「Queer」,其意思為古怪的、不正常與打破常態的等,這類的含意。而在初期這個詞彙,是反同性戀的族群對同性戀者帶有貶損意味的稱呼。多數為同性戀恐懼者使用。但二十世紀末時,「酷兒」一詞開始被廣泛在同性戀群體中使用,並且連表達新生代與傳統一夫一妻保守價值觀念不同的人士也開始宣稱自己也是酷兒。隨著一些人士開始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因用傳統價值標準評斷人,故不止同性戀者,雙性戀,性別認同者與不同性愛模式或柏拉圖式愛情觀者,所有與傳統一夫一妻異性婚姻有所不同的自由份子,接受了「酷兒」這個稱呼。
而另一例雖與同性戀無直接關係,在十九世紀時著名的改變世界畫風方向的派別,印象派,其稱呼初期也是大眾的貶抑。印象派的畫作是一群當時被學院派鄙視進不良大雅之堂的畫作,而這群無法晉升職業的無名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則自己在外頭合辦了一場協會展,其中藝術家莫內展出了他的一幅海景畫,名為《印象·日出》。被記者嘲笑說:是因為憑著印象作畫.畫面才模糊成這樣嗎?那就叫印象派好了,原本是個諷刺的言論,但卻被這些畫家所接受,自嘲著自己名為印象派,至今這個派別已是影響世界設計與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分支與旅程碑。
不管是「酷兒」或是「印象派」這些演變都很有意思,同於概念,網路PTT討論版上的論戰,最先以「甲」或「甲甲」一詞開始,是異性戀者對於男同的貶抑,而非男同性戀自稱,但日久以後反而男同志不在乎這類的說詞,也開始以該詞自嘲與自我開玩笑。反而在大量洗版甲字時,造成反感的反倒是異性戀族群較為多數。有可能同性戀自身本來就是同志,對於該詞彙根本不構成殺傷力,但反倒異性戀者被說是甲,就相當激動,甚至粗口否認。
這也是一個有趣的分歧點。當異性戀者被誤認成同性戀者會憤怒,但卻未有同性戀者被誤認成異性戀者感到憤怒。也許是因為同性戀者在過去的教導中被遣移默化為不好或是不正常的事物。故當異性戀者被說是同志,會直接帶入說我不正常,或是把我歸類為特殊族群這樣的想法,而感到憤怒,這點其實是否在根本上,就難以落實同性戀與異性戀者的平權。但同性戀雖然本為同性戀,但傳統社會下,多數的同性戀害怕自己被人發現是同志,故有時對於被人詢問自己的性向的反應比異性戀者還有更劇烈。
再者詢問人的性取向,或是以性取向當作吵架的工具,其實是非常不妥一事。如同當一個同性戀者罵同個同性臉者臭甲,與異性戀者罵臭甲的感覺,其實是有區別性的。就像是黑人之間戲稱自己群體為黑鬼,但如果一個白人罵黑人黑鬼,這就不得了。
但對於甲甲一詞,我想不至於太過嚴重到歸類為歧視和貶抑意味。大多還是以玩笑為主。頂多就是在大量洗版著,會讓人腦羞的想:煩死了!在甲什麼啦!這樣的樂趣存在吧。
甲甲,第一次出現於二零零八年的PTT討論版,泛指男同性戀與男男相關的事物和人物。主要是因為臺語的同志念作"甲"與英文的男同性戀者的"Gay",音譯相同,故轉換成甲字代替。而最早甲甲一詞其實不是泛指同性戀,而是指職棒選手陳元甲,因為球場有趣的表現被PTT棒球版的網友戲稱甲甲,直到陳元甲涉及假球案後,這個詞類才鮮少出現。但取而代之的是網路PTT的另一場戰役中,甲甲這個詞類才被廣泛使用。
二零零九年,臺灣最大的討論版PTT發生了所謂西甲大戰。也就是所謂的性版和甲版之間因為是否可以在性版上談同性戀性事,而彼此筆戰的事件。雖然只是單純的論壇裏頭彼此認知不合的論戰,但也因為這點讓甲這個詞在PTT和網路上爆紅,而變得大家都普遍使用,也就漸漸在各方論壇中被網友所使用。直到現在好甲或甲甲的,已經成為臺灣網路的隨處口見的用語。
那麼甲甲到底是否對同性戀族群帶有貶抑?
這邊以歷史上二十世紀初「酷兒」一詞做為案例。「酷兒」一詞為英文「Queer」,其意思為古怪的、不正常與打破常態的等,這類的含意。而在初期這個詞彙,是反同性戀的族群對同性戀者帶有貶損意味的稱呼。多數為同性戀恐懼者使用。但二十世紀末時,「酷兒」一詞開始被廣泛在同性戀群體中使用,並且連表達新生代與傳統一夫一妻保守價值觀念不同的人士也開始宣稱自己也是酷兒。隨著一些人士開始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因用傳統價值標準評斷人,故不止同性戀者,雙性戀,性別認同者與不同性愛模式或柏拉圖式愛情觀者,所有與傳統一夫一妻異性婚姻有所不同的自由份子,接受了「酷兒」這個稱呼。
而另一例雖與同性戀無直接關係,在十九世紀時著名的改變世界畫風方向的派別,印象派,其稱呼初期也是大眾的貶抑。印象派的畫作是一群當時被學院派鄙視進不良大雅之堂的畫作,而這群無法晉升職業的無名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則自己在外頭合辦了一場協會展,其中藝術家莫內展出了他的一幅海景畫,名為《印象·日出》。被記者嘲笑說:是因為憑著印象作畫.畫面才模糊成這樣嗎?那就叫印象派好了,原本是個諷刺的言論,但卻被這些畫家所接受,自嘲著自己名為印象派,至今這個派別已是影響世界設計與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分支與旅程碑。
不管是「酷兒」或是「印象派」這些演變都很有意思,同於概念,網路PTT討論版上的論戰,最先以「甲」或「甲甲」一詞開始,是異性戀者對於男同的貶抑,而非男同性戀自稱,但日久以後反而男同志不在乎這類的說詞,也開始以該詞自嘲與自我開玩笑。反而在大量洗版甲字時,造成反感的反倒是異性戀族群較為多數。有可能同性戀自身本來就是同志,對於該詞彙根本不構成殺傷力,但反倒異性戀者被說是甲,就相當激動,甚至粗口否認。
這也是一個有趣的分歧點。當異性戀者被誤認成同性戀者會憤怒,但卻未有同性戀者被誤認成異性戀者感到憤怒。也許是因為同性戀者在過去的教導中被遣移默化為不好或是不正常的事物。故當異性戀者被說是同志,會直接帶入說我不正常,或是把我歸類為特殊族群這樣的想法,而感到憤怒,這點其實是否在根本上,就難以落實同性戀與異性戀者的平權。但同性戀雖然本為同性戀,但傳統社會下,多數的同性戀害怕自己被人發現是同志,故有時對於被人詢問自己的性向的反應比異性戀者還有更劇烈。
再者詢問人的性取向,或是以性取向當作吵架的工具,其實是非常不妥一事。如同當一個同性戀者罵同個同性臉者臭甲,與異性戀者罵臭甲的感覺,其實是有區別性的。就像是黑人之間戲稱自己群體為黑鬼,但如果一個白人罵黑人黑鬼,這就不得了。
但對於甲甲一詞,我想不至於太過嚴重到歸類為歧視和貶抑意味。大多還是以玩笑為主。頂多就是在大量洗版著,會讓人腦羞的想:煩死了!在甲什麼啦!這樣的樂趣存在吧。